• 68阅读
  • 0回复

中国出土文物在巴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08
第5版()
专栏:巴黎通讯

中国出土文物在巴黎
巴黎的珀蒂宫座落在绿波荡漾的塞纳河与爱丽舍田园大街之间。这座半月形的宫殿,从一九○○年建成以来,经常用来举行重要的展览会。在今年五月八日开幕、九月三日闭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在近四个月的展览期间,每天平均有三千多观众前往参观,巴黎的报纸把它称为“一九七三年的盛事”。据记载,从本世纪初在珀蒂宫举行各种文物展览以来,参观人数超过三十万的,只有两个,就是埃及国王杜德·安克·阿门墓藏展览和这次中国出土文物展览。
“象爱护珀蒂宫最美的收藏品一样”
今年夏天在法国举行的这次展览,是中国出土文物第一次在欧洲展出,也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这次展出受到两国政府的重视,并且得到法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法国外交部长若贝尔和文化部长德律翁亲自主持了展览的开幕式;展出期间,梅斯梅尔总理、德律翁部长、宪法委员会主席帕莱夫斯基、巴黎市政委员会主席多米纳蒂及其他一些知名人士,曾经分别前往参观。中国政府也派出了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王冶秋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展览开幕式,并且对法国进行了友好访问。
法国政府为保证这批文物的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文物的空运、开箱、展出,到展出结束装箱,法方都派出专人负责安全工作。珀蒂宫博物馆馆长卡康小姐对中国小组负责人说:“请相信,中国的宝物在法国期间,就象法国的宝物一样!我们要象爱护珀蒂宫最美的收藏品一样爱护这些宝物。”她的确是这样做的。当这批文物分批运到巴黎时,她都亲自到机场接收;亲自指挥开箱工作,做到专人专职,有条不紊;在布置展品期间,她又派专人看管。在她的领导下,博物馆的工人和工作人员在一个星期内赶制了必需的陈列柜,布置好展览厅,使这次展览得以如期举行。她告诉中国朋友:“我们一定要尽可能把这个展览办得很出色。因为我们知道,从艺术观点来看,这次展览是近年来最重要的展览之一。”
展览的管理人员认真负责,工作很努力。全体看管员决定推迟休假,坚持工作,直到展览结束。有的人还特意向中国朋友了解一些展品的年代、特点和文物价值,以便向观众进行解释。法国朋友这种热情友好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是展览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簇怒放的繁花”
在法国,这次展览被称为“中国艺术宝藏”的展出。有四十多种报纸刊物为这次展览发表了文章或出版了专辑、专刊。展览期间,在巴黎的街头和地下铁路车站都贴着印有汉代青铜奔马或金缕玉衣的彩色招贴画,吸引人们前往珀蒂宫。
这次展出的中国出土文物,是从旧石器时代直到元代依次排列的。在近四百件展品中,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皿、汉代的金缕玉衣和青铜奔马、唐朝的三彩陶俑以及宋、元的白瓷和青瓷最引人注意,最受人欢迎。人们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精心制作的这些文物作了大量的描述和评价。《世界报》描述了奔马的神态并且赞扬道:“青铜飞起来了。”雅克·达里乌拉写道,中国古代瓷器的特色是“文雅、细腻、精致”。多吉蒙说:“这个展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简要回顾……它可以作为研究中国艺术最好的导言。”《战斗报》把这次展览说成是“一簇怒放的繁花”,是“出色地架设在中国和欧洲——雅典和罗马的后裔——之间的一座桥梁”。
法国报刊还赞扬中国对历史文物的重视和保护。弗雷德里克·梅格雷在《费加罗报》上写道:“中国人对文化遗产非常自豪。他们是多么精心细致地使这些遗产一点一点地重见天日!珀蒂宫的展览肯定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明。”塞尔尼希博物馆馆长瓦迪姆·埃利塞夫曾到中国安排这次展览。他在文章中指出,在中国,“文化遗产是人民的财产。它是人民创造的,也是属于人民的。”因此,“保存民族遗产已经成为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考古工作者经常得到教授、学生、农民和工人等人民群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所给予的主动协助”。
中国出土文物展览不仅受到了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了来自欧洲其它国家甚至美洲国家的观众的赞赏。七月和八月是欧美各国的休假季节,外国观众大大增加。有四十名观众从美国专程来巴黎参观这个展览。
“一堂生动的中国历史课”
在展览期间,经常看见一些观众多次前来参观,他们对展品仔细研究,流连忘返。也有不少大、中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前来参观、学习。
巴黎万森大学的汉语教师德内斯夫人也是这样一位观众。记者曾经去巴黎近郊她的家里访问。在陈设着许多中国工艺品的客厅里,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四次参观展览了!”她接着说:“我第一次走进展览厅,就象又回到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一样。我很怀念中国。”原来,德内斯夫人一九六五年曾在北京大学留学。回到法国后,她开始教中文,并且继续研究中国艺术。她一边请客人喝龙井茶,一边用中文和法文说:“通过展品,法国人民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多样化,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的古代中国。”她指出,有人担心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会破坏中国古代文化,而这个展览正好打消了这些疑虑。特别是大部分展品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的,这就“比任何关于中国的文章更有说服力,因为人们亲眼看见了这些实物”。
德内斯夫人对中国“古为今用”的方针很感兴趣,赞扬中国利用考古恢复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和教育人民。她曾经带学生去参观中国文物展览。她说,她和她的学生都认为,“这是一堂非常生动的中国历史课”。
悠久的中法人民友谊
法国人民对中国出土文物展览所表现的热情并不是偶然的。早在十七世纪,中国的青瓷、漆器和丝织品就已闻名法国。中国的许多文物也早就在法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中国随展小组的成员通过在法国的参观访问,对这一点也深有体会。中国客人在访问巴黎近郊塞夫勒国家陶瓷器博物馆时,就看到在路易十四王朝时代法国从中国进口的一些瓷器。这类瓷器在巴黎的古玩店也经常可以看到。
一次,中国随展小组的成员去参观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维克托·雨果的故居。在那里,中国客人看到雨果生前布置的一个餐厅。厅内的墙上装饰着很多木雕,还嵌有竹帘画和漆画,上面全是中国的人物、山水和花鸟图形。厅内还陈设着中国式家具和中国瓷器,其中的康熙青花人物盖盆最引人注目。这些都是当时中国外销的工艺品。陪同参观的博物馆馆长埃卡尔夫人告诉中国朋友,在十九世纪,爱好中国工艺品、模仿中国装饰是法国的一种风气,雨果也对中国很有兴趣。中国客人也告诉埃卡尔夫人:雨果是中国人民熟悉的一位西方古典作家,他的一些著作早已译成了中文。
此外,中国随展小组的同志还在他们访问过的一些法国朋友的家里看到中国的瓷器或其它手工艺品。大家的印象是:中法人民之间的友谊是悠久而真挚的。这次中国出土文物在巴黎的展出更加深了相互的了解。随着两国之间交往的增加,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必将日益发展!
新华社记者
(附图片)
观众们正在欣赏我国云南晋宁出土的西汉纺织铜贮贝器。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