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让新儿歌唱遍城乡——记知识青年杨本红创作儿歌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09
第3版()
专栏:

让新儿歌唱遍城乡
——记知识青年杨本红创作儿歌的事迹
在苏北里下河水乡,传播着千百首有社会主义思想内容而又活泼、动人的新儿歌。在创作这些儿歌的业余作者中,有一个下乡知识青年,叫杨本红。
小杨高中毕业后,来到兴化县吴家大队插队落户。一九七○年五月,贫下中农选她担任民办教师。三年来,她先后创作了三百多首儿歌。一些好作品唱遍了全县城乡,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小杨创作儿歌的念头,不是凭空来的。一天,知识青年跟着贫下中农学栽秧。正干得热火时,有几个小学生在田埂上唱什么“搭帮,搭帮,下田栽秧,前边有水蛇,后边有蚂蝗……”,内容庸俗无聊,受到社员们的制止。
这件事引起了大队党支部的注意: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是十分尖锐的。应该创作战斗的新儿歌去战胜腐朽的旧儿歌,牢固地占领文化教育阵地。支部把创作新儿歌的任务交给知识青年杨本红去做。
支部的希望,给了刚刚担任教师的小杨很大力量。一连几个晚上,她关在房里写出一首《我跟社员学栽秧》的儿歌。念给社员们一听,大家提了一大箩意见,说是把知识青年写成了单纯的劳动力,没有劲。头一炮没响,小杨气得搁下了笔。
晚上,党支部书记吴金富找到小杨,拿起她的笔,讲起了“笔”的故事:解放前,笔杆子掌握在地主老财手里,成了剥削压榨穷人的工具;解放后,贫下中农翻身做了主人,笔才成为人民手中的战斗武器。老吴语重心长地说:“笔是毛主席和共产党给我们的,拿起笔,就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为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冲锋陷阵啊!”杨本红第一次感觉到手中笔的分量:创作儿歌,是参加战斗,是为了向旧的意识形态进攻!
小杨又挥笔上阵了。贫下中农辛勤劳动和知识青年虚心好学的情景,活现在脑海中,她感到自己站得高些了,看得远些了。一首新儿歌《一代新人在成长》跟贫下中农见了面:
芦叶宽,柳枝长,
我跟贫下中农学栽秧。
根根苗,棵棵壮,
誓为革命种好粮。
横成线,竖成行,
贫下中农齐夸奖:
“五·七指示指方向,
一代新人在成长。”
鲜明的思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获得了群众的好评。这首儿歌很快被小学生们学会了,贫下中农也热情鼓励她。从此,夏晚纳凉,她和社员们促膝谈心,收集素材;冬夜灯下,她反复构思,逐字推敲。她坚持边实践边创作。一首首新儿歌出现了:《帮军属磨镰刀》、《长大要把骑兵当》,热情歌颂了军民鱼水情;《是谁画出这好风景》、《交通车》、《灯》、
《桥》,斥责了林彪反党集团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诬蔑。为了表达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真挚感情,她写出了《青竹竿》、《向日葵》;为了赞扬少年儿童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优秀品德,她写出了《长大做个好社员》、《河面上游来一群鸭》。创作中,杨本红感受到战斗的喜悦。
去年八月,四年级学生学珠算,一些同学不懂得打算盘的目的,马虎了事。怎样上好这一课呢?校领导决定让学生到生产队去,由贫下中农教他们算丰收账,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对这个办法,杨本红不但身体力行,而且热情讴歌:
小方桌,树荫放,
我在树下学算账,
算盘拨得滴嗒响,
加减乘除全用上。
爷爷一旁笑眯了眼,
磕磕烟斗开了腔:
“仔细算好别着忙,
看看又增产了多少粮?”
这年,全大队的早稻获得了丰收。学生的珠算成绩有了普遍的提高,全校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空气。杨本红认识到:文化教育只有同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普及,革命文艺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创作出来。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需要,鞭策着杨本红更加努力去创作。
然而,道路并不平坦。一次,杨本红为了写一首描写教师上门教学、搞好渔村普及教育的儿歌,整整改了三次。第一次小杨信手写来:“向阳花,朝阳开,背书包的老师到我家来,打开新课本,挂起识字牌,一、二、三、四学起来,教得认真学得快,一年就把文盲帽子甩。”读给群众听,大家说是就事论事,没有反映出社会主义时代的面貌。对此,小杨没介意,觉得加些政治术语就行了,于是把“一、二、三、四”改成“革命歌曲”。她以为这样修修补补就差不多了。可是大家一听,认为硬加上政治术语,没有说服力,还是不行。这下可把小杨难住了,为什么这样写都不着边际呢?
贫下中农引导小杨反复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她逐步懂得了要写出好儿歌来,必须刻苦钻研,反复推敲。于是,她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学习一些比较优秀的革命诗歌。在同志们的帮助下,第三次修改诗稿,比较好地塑造出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战士的形象,描写了他们与贫下中渔之间的亲切关系:
岸柳托朝霞,
小河穿上了红衣绿褂。
飞燕展翅叫喳喳,
报告春风送客到渔家。
新课本,手中拿,
识字牌,身边挂,
菜花粘得满身黄,
露水湿透鞋和袜。
熟悉的声音穿林过:
“二娃,二娃,二——娃!”
二娃丢下铅笔往门外跨,
妈妈在网下招手笑哈哈:
“老师,你起这么早,
什么风把你吹到我们家?”
搬一条板凳挨肩坐下,
边穿梭儿边答话:
“贫下中农召唤着我,
教育新风送我走百家……”
新歌一曲传百里。这首儿歌写成后,在兴化水乡迅速传开了。大家还帮她琢磨了个新题目:《春风送我到渔家》。事实正是这样,强劲的教育革命的春风,吹到了村村舍舍,也吹到献身于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知识青年的心坎上,报道着他们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杨本红正在这个队伍里,迈步前进。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