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志在山区测风云——记福建南靖县和溪公社农科所气象员、知识青年陈淑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09
第3版()
专栏:

志在山区测风云
——记福建南靖县和溪公社农科所气象员、知识青年陈淑配
清晨,山巅的土楼里走出一位短辫子姑娘,她仰望高空:淡蓝色的天空聚着几朵白云;她俯视山下,乳白色的云层拥着山峰……她在小本子上写道:“六时正,天顶淡积云,山腰层积云海。注:晴。正好烤田!”她高兴得笑了。这个姑娘,是福建省南靖县和溪公社农科所气象员、知识青年陈淑配。
小黑板的故事
陈淑配有块小黑板,是公布天气预报用的。别看它小,却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两年前,公社党委抽调她到农科所气象哨“管天”时,她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要是真能把天管住,春播不烂秧,秋收不湿谷,给农业生产当好“千里眼”、“顺风耳”,那该有多好!担心的是:公社气象哨,设备简陋,自己对气象知识一点儿也不懂,要是报错影响了生产,多见笑!她从外地借来了一些厚厚的《气象学》,又在房间里挂起小黑板,偷偷搞起了“天气预报”。
老天爷偏爱开玩笑。小陈预报第二天有雨,劝告同伴不要露天煮土农药,可是,第二天却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小陈预报第二天天晴,翌日自己拆洗了被单,可是天色一变,雨哗哗下了起来。大家笑她:“管天管得被子被雨淋了!”夜里,小陈把小黑板上的字统统擦掉,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
第二天,公社党委书记韩荣琛语重心长地对小陈说:“搞天气预报,这是服务农业生产的大事,应该把小黑板挂到外面去,让大家都看到。农村是个广阔天地,许多贫下中农积累了丰富的看天经验,只要你虚心向他们学习,反复实践,一定能把天管好!”
韩书记的话使陈淑配受到很大启发,她决心在学习管天的过程中,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于是,她毅然把小黑板挂到屋外的墙壁上。
聪明才智哪里来
小黑板一挂,引起了贫下中农、社员群众的注意。许多热心人经常跑来找小陈,给她当看天“顾问”。
小黑板预报天晴,有人说:“燕子低飞,保证有雨”。小黑板预报下雨,有人说:“蜘蛛张网,天会转晴。”英勇大队的老农送来一只灰斑鸠,月星大队的干部抓来两个小乌龟,他们说:“天气变,鸟儿会说话,乌龟会报告。”这一切体现着贫下中农的智慧和对青年一代殷切的期望!
陈淑配戴上斗笠,带着指南针、温度计、通风干湿球,走遍整个公社:看山水,看云雾,更重要的是,要在云雾山中拜访老师。
吉春大山,海拔一千多米,云封雾绕。山里住着一位善于看天的老人,名叫刘瑞海,是共产党员。一天,陈淑配冒雨上山,一鼓作气走了三十里路,终于找到刘大伯的土楼。
刘瑞海看见小陈冒雨登门,非常高兴,忙着沏茶煮点心。他看到小陈穿凉鞋,便赶紧找来布鞋,硬要她穿上。小陈心里感到很温暖。
小陈在刘大伯家住了三天,跟随刘大伯学习观察各种天象、物象。看到天上的彩霞,刘大伯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看到山上、田间的各种飞鸟走兽、昆虫草木,刘大伯也都从它们的动静、声音、色彩等变化中说出天气变化的征兆。短短三天时间,刘大伯提供了一百多条看天经验。陈淑配感到: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真有学不完的知识。
彩虹的启示
陈淑配走访了全公社看天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农,搜集了七百多条看天谚语,实地查看了每座山脉的走向,测定了每个大队的温差,绘制了全社地形图。同时,又在农科所里养起了猫、鳖、蚂蝗、小鲫鱼等十几种对天气变化反应比较敏感的动物,为看天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群众的经验毕竟只是间接经验。要把间接经验变为自己的直接经验,还需要反复验证、反复实践。就拿“东虹晴,西虹雨”这条谚语来说吧,书本上这样记载,老农们也都加以肯定。可是,陈淑配拿它来预报天气,却有时管用,有时不灵。有一次,虽然东边出了彩虹,却偏又下了一场大雨。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陈淑配向毛主席著作求教,毛主席指出:“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小陈心里开了窍。有一天下午,东方天空又出现了彩虹。小陈留心观察,发现这条彩虹跟平常“东虹晴”的彩虹不大一样:一是在低空出现,弯度很小;二是色泽模糊,很快就消失;三是天色灰黄,不晴朗。她想,这条彩虹来得模糊,去得快,说明空气中湿度大,云层加厚,太阳光的折射受到了影响,因此,下雨的可能性比较大。接着,她又观察了其它物象:泥鳅上下翻滚,蚂蝗浮上水面。同时,当夜天色昏黄,月亮发毛。她便根据“月亮发毛,大水滔滔”和“泥鳅翻动天要变”等谚语,加以综合分析,准确地预报了第二天有雨。
彩虹给了小陈很大的启示:只有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才能把谚语用准、用活。一年多来,她初步验证出适合本地区使用的看天谚语近一百条,为搞好短期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了气象资料,帮助了各生产队防止旱季烂秧、夏季暴雨冲击、秋末寒流袭击,在山区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的好评。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