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相信和依靠群众 有力促进生产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11
第2版()
专栏:

相信和依靠群众 有力促进生产发展
江苏淮阴县双闸大队党支部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王洪文同志在党的十大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强调指出要努力实现这一伟大教导。我们学习了这一段话,联系实践经验,有切身的体会。
我们杨庄公社双闸大队过去多灾低产。这几年,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大队党支部发扬民主,发动群众,努力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克服各种困难,使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九七○年粮食产量超《纲要》,一九七一年亩产增加到近七百斤,一九七二年亩产达到七百八十八斤,今年亩产估计又比去年增加一成半。全大队过去三年共向国家交售了余粮一百六十多万斤,今年估计可交售余粮八十多万斤。
发扬民主,调动群众积极性
双闸这个地方是个“锅底洼”,十年九涝。解放后,我们搞了一些水利,使生产有了发展。但由于内涝没有根除,亩产仍只有二百斤左右。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我们党支部几个成员,成天琢磨这件事。治水挖河,根除内涝,搞好农田建设,这是个关键。但是,我们一想到集体不富足,社员家底薄,总觉得困难一大堆,不好向群众开口。社员见我们光关门开会,不解决问题,很着急,对我们说:“发展生产是大家的事,把困难端出来和大家合计合计嘛!”于是,我们把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打算和存在的困难,告诉了群众。全大队很快就“轰”开了,男女老少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出来讲话了。有的说:“天大的困难不要怕,只要大家商量着办,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有的社员深更半夜还找上干部的门,献计献策。
由于发扬民主,依靠群众的聪明才智,我们攻破了一个个难关。测定渠道缺少技术人员,几位老贫农就主动同干部一起,用土办法确定了几十道大小渠道的方位。开工的时候,地冻天寒,大家就用大锤砸,大锹挖。锹坏了,社员自己找废铁烧炉打。建闸造桥没有石头,一个老贫农忆起上代人说队里有道“古坝”被淤埋了,就向党支部要求承担这个找石头的任务。挖地三丈,终于找到了条石,块块都有千斤重。大家齐心协力,把几百块大石头抬到了工地。
两个冬春,我们完成了近二十万土方,开挖了大小排灌渠道七十四条,建造了桥、涵、闸三十三座,填平了横七竖八的废沟,铲除了田埂。内涝水患解除了,迎来了一九七○年粮食产量翻两番。
对群众批评采取正确态度
从这次治水斗争以后,我们遇事就常同群众商量。不过,还有这样的情况:符合我们心意的话,容易听得进;不对我们“路子”的,特别是尖锐的批评,听起来就勉强,有时心里还顶牛。这叫群众不满意,妨碍了同心协力去克服困难。
党支委孙有桂是个退伍军人,年纪轻,不大熟悉生产。夏收夏种中,有一次他在第九生产队主持会议,讨论生产安排问题,要求大家畅所欲言。大部分人主张首先用主要力量抓收割,他却坚持收麦栽秧齐头并进。贫农社员杨井和当场批评他:“老孙,不懂别充内行!”孙有桂听了,老大不痛快。党支部书记张兆实就找他谈心,说:“如果嘴上讲民主,一听到群众批评又不痛快,那还叫发扬民主吗?”第九生产队麦子收打刚结束,梅雨就来了,正好使社员集中力量栽插。这使孙有桂明白自己是错了。他想,要是照他的意见办,不仅会使麦子受损失,而且地腾不出来又会使栽插受影响,岂不糟了?自己不懂,还强不知为知,强不对为对,听不进群众的批评,这能算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吗?他愈想愈觉得老杨批评得对,就在队里群众会上作了自我批评,还表扬了杨井和,希望大家向老杨学习。
从孙有桂的这件事情上,我们支委会的同志都深受教育,认识到人的认识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更应该自觉地向群众学习,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党支部决定要经常表扬一些向领导提意见的群众,坚持开门整风,听取群众的批评和意见。
在实践中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
要真正造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必须有正确的集中。而正确的集中,只有在支委成员同群众一起参加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过去我们大队种麦不耕地。每年割稻之前,把麦种撒下稻田,割稻时踩踩踏踏,就算完成了播种任务。这样,土地板结,麦根扎得浅,冬天要冻死不少麦苗,产量老是提不高。为什么这样办?有人说:“几十年都是这样,粘土地,牛耕不动,耙不开,只能这么种。”
去年秋种前,党支部提出改变老习惯,破垡播种,并介绍了第八生产队破垡播种的试验成绩。这个队破垡种的三麦亩产达到四百一十斤。广大干部群众听说要破垡播种,争论得很热火。大部分社员赞成破垡播种,还提了不少建议。一部分社员不同意,认为困难很多,如:地下水位高啦,机耕要打滑啦,粘土垡块大不易破啦。也有人说小面积可以,大面积不行,怕误了季节,等等。
秋种一天天临近,群众焦急地等待着我们支部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但我们心里没个“谱子”。我们学习了毛主席著作,认识到群众的意见是从斗争实践中来的,经历不一样,看法往往不同,哪种意见正确,还得由实践来检验。领导只有亲自同群众一起实践,并作调查研究,才能作出符合广大群众利益的正确的集中。于是,我们支委会的同志就分头去各队,同群众一起劳动。支部书记张兆实同稻田管水员一起,观察各个地块,按照土质的差异,逐块挖沟降低地下水位,经过几天的认真试验,摸清了不同土质挖沟降水的合理时间,以及沟的深浅和密度。副书记王太山同第二生产队社员多次试验,解决了手扶拖拉机耕地打滑的问题。支委老郑在第六生产队同群众一起挖地碎垡,了解到垡块从烂变硬过程中有几天易碎,就抓住这个时机突击碎垡,大大地加快了进度。
真是实践出真知!我们在同群众一起实践中,总结出了十几条措施,丰富了群众的建议,解决了部分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并且由于大家在共同实践中对任务有了充分的理解,行动就十分自觉。原来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心情同样舒畅。他们说:“破垡播种行得通,老习惯应该变了。”秋种展开后,群情振奋,迅速完成了三麦破垡播种任务,受到了县、社领导上的表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