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在友谊的阳光下——记一九七三年内罗毕博览会中国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12
第5版()
专栏:内罗毕通讯

在友谊的阳光下
——记一九七三年内罗毕博览会中国馆
十月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阳光明媚,气候爽人。应肯尼亚农业协会的邀请,我国第一次参加了内罗毕农业和国际贸易博览会。它促进了中肯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我重新了解了中国”
中肯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据传,早在十五世纪,肯尼亚现在的港口马林迪一带就曾有肯尼亚使节访华,随后,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护送这些使节返回马林迪。现在,肯尼亚蒙巴萨的博物馆里陈列着的我国明、清乃至元朝的瓷器,就是中肯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见证。
中国参加这次博览会,为肯尼亚人民了解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观众们感到十分高兴。博览会开幕后,中国馆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群。很多观众用手抚摸着式样新颖大方的地毯,表示赞赏;一群大学生,在木刻、石雕和玉雕前面入神地观看;一群姑娘站在美丽的丝绸前尽情欣赏。
在另一边,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坐上了“湖北20型”拖拉机,高兴地转动着驾驶盘。
“这是中国造的吗?”他突然发问。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老人紧紧握着我工作人员的手说:“谢谢你们,向你们祝贺,你们出色的展览使我重新了解了中国!”
同样的提问,同样的赞赏,同样热情的祝贺,在中国馆内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自力更生好!”
在中国馆陈列的一千四百多件展品中,大寨大队模型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一位青年听了讲解员的介绍后,兴奋地向旁边的人群转述大寨社员怎样依靠自己的双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战胜穷山恶水,改变自然面貌,夺得了好收成。很多肯尼亚朋友一面看着大寨模型,一面说:“自力更生好!”
有的朋友专程从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赶来参观中国馆,有的接连来参观了三次。一些观众表示:自力更生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
从这里,人们感受到:由于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有过共同的历史遭遇,又面临反对帝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等共同任务,他们是多么易于互相了解,心心相印啊!
深厚的友谊
内罗毕位于赤道南侧一百多公里处,终年灼日直射,被称为“阳光下的城市”。但是,这里最使中国展览团感到温暖的还是肯尼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挚友情。
中国展览团首次来到肯尼亚,及时得到了肯尼亚政府有关部门的协助与合作,使建馆和展出都进行得很顺利。肯尼亚农业部副部长兼本届博览会主席万基吉曾多次与展览团亲切会面,观看预展,并且帮助校阅展览馆一些斯瓦希里译文。
帮助建馆的肯尼亚工人很快就和中国朋友建立了友谊。一个最年轻的工人满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情谊,热情积极地参加建馆工作。他对中国朋友说:“几天来,我们有活一齐干,象兄弟一样亲密,我舍不得离开你们。”他还主动帮助介绍展品,有时嗓子都喊哑了,但还兴致勃勃地继续工作。
十月四日,四位盲人克服重重困难,专程从七十多里地以外的蒂卡城赶来参观。这是他们第一次参观展览会。中国馆同志专门派人给他们带路,详细向他们介绍情况,把着手让他们抚摸地毯、草篮、竹器、抽水机……临别时,他们与中国朋友长时间握手,激动地表示,中国馆的接待使他们感到十分温暖,他们用自己的心感触到了中肯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短短的五天里,中国馆共接待了观众约十四万人次。中国展览团也认真地参观了肯尼亚和其他十几个国家的展览馆,向肯尼亚和其他国家人民学到了很多有益东西。
十月六日是博览会闭幕的一天,也是中国馆观众最踊跃的一天。一位青年人匆匆赶来了,他是一位参加过肯尼亚民族独立运动的烈士的儿子。他恳切地向中国朋友表示:他的父辈曾经为民族独立而流血牺牲,他这一代以及未来的世世代代都要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永远友好。他欢迎中国朋友下次再来,再来两次、三次、四次……这些热情友好的话语,象征着中肯两国人民的友谊将绵长不断,更加发展。(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