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丰收季节访“火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16
第2版()
专栏:

丰收季节访“火洲”
新华社乌鲁木齐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五日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由于风沙、干旱和酷热,过去被人们叫做“火洲”。如今“火洲”面貌大变,换了人间。
在吐鲁番盆地,大大小小的绿洲,象闪光的宝石镶嵌在戈壁沙原上;四通八达的公路和条条林带、水渠,把绿洲紧紧地连结起来;棉田里银花累累,维吾尔族妇女们正在喜摘新棉;许多晒场上,麦子还未打完,高粱、芝麻又已登场。干部和群众喜气洋洋地议论着:今年是个多灾之年,也是少见的好年景,粮、棉、油、畜和葡萄获得了全面丰收。
吐鲁番盆地包括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个县。解放后,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各族农民艰苦奋斗,“火洲”上出现了片片绿洲。解放前的居民点,都是些破败不堪的小土房,现在建成绿树成荫和葡萄架掩映的一排排居民新村。就连过去被人们形容为火焰滚滚的火焰山中,也正在兴建小水电站,有的已经建成。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提高。
记者来到被誉为“火洲大寨”的吐鲁番县五星公社红星第三生产队。这个队今年粮棉又获得大丰收,小麦亩产达到四百五十斤,复播的高粱亩产达到八百斤,平均单产达到一千二百斤以上。棉花收摘情况表明,亩产皮棉达到一百八十多斤。从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二年,这个队粮食亩产年年过“长江”,棉花亩产过百斤,集体经济日益壮大,公共积累已有十万元,储备粮二十多万斤,社员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当地人们都知道,过去这里是个风起黄沙滚的荒凉地方,今天变成了稻谷飘香、牛羊成群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生产队的维吾尔族队长对记者说:“路线决定一切。有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我们这里才有这样大的变化。”
向有“风库”之称的吐鲁番盆地,在旧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这里每年有二十多次八级以上的大风,夹着滚滚黄沙,把田地变成沙原,把村庄荡为废墟。盆地年平均降雨量只有十六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三千多毫米,夏季酷热达摄氏四十六、七度。解放以后,各族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植树造林,在风沙前沿和田园周围筑成绿色的长城——林带,又大办水利,修建坎儿井,开挖雪山引水渠,增强了抵御风沙和干旱的能力,把“风库”建设成了新疆盛产粮、棉、瓜果和葡萄的基地。
今年,吐鲁番盆地同样遭受到风沙、病虫和干旱的袭击。可是,各族人民在困难面前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灾年夺得了丰收。在鄯善县的前进公社,记者参观了密林环绕的农田,这里的高粱穗大粒圆,棉花桃多絮旺。今年这个地方刮过二十多次八级以上的大风,但农作物盎然生长。社员们说,这不仅是由于他们营造了一百多公里长的林带,阻挡了风沙的袭击,而且在风沙灾害严重的时候,全公社的男女社员一齐出动,日夜奋战,有的打土块垒墙,有的用芦苇扎防风障,有些妇女还挖沙扶苗,担水补种。这样不仅保住了全苗,而且使禾苗长得比往年茂盛。今年这个公社的小麦总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三十五,高粱也胜过往年,灾年夺得了解放以来最好的收成。“火洲”上的各族人民,就是象前进公社这样用惊人的毅力,同风沙和干旱等自然灾害进行不屈的斗争,来建设他们的家乡。
在我国的神话故事里,“火焰山”被描绘成一个神秘莫测的地方。唐代诗人岑参描写它“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我们这次访问了火焰山公社。这个公社地处火焰山南麓,夏天的确热得出奇,又是盆地最缺水的地方。可是,今年在这里出现了一个“让水”的故事。那是在五月间,这个地区发生了旱情,公社党委研究抗旱时,发现火焰山北麓的胜金公社旱情更重。许多干部和贫下中农说:旧社会火焰山地区最缺水,在地主挑动下,大家常常为争水发生械斗。现在,各族贫下中农是一家人,我们要发扬“龙江风格”,支援胜金公社。于是火焰山公社就把木头沟一处的水,全部让给胜金公社浇地,从五月到七月,三次浇了一千六百多亩地。在这同时,火焰山公社各族社员动员起来,大力维修旧渠道,掏挖坎儿井,各生产队之间互相帮助,终于战胜了旱灾,夺得全公社粮棉双丰收。胜金公社的贫下中农在火焰山公社的支援下,也在大旱之年夺得了丰收。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火洲”的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变。“火焰山公社让水”的故事,在吐鲁番盆地各族人民中广为传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