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永葆革命青春——记女共产党员宋欣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17
第4版()
专栏:

永葆革命青春
——记女共产党员宋欣茹
在冀中平原,有一位朝气蓬勃的女共产党员。她一九三八年入党,现在已经六十二岁了。在战争年代,她带领群众为八路军、解放军做军鞋,抬担架,看伤员,被人称为“红大嫂”;解放后,她又带领群众组织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多次被评为河北省农业劳动模范;她所领导的生产大队,也由一个多灾低产的沙碱窝变成了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她就是饶阳县留楚公社常安大队党支部书记宋欣茹。
“推车不离辙”
群众称赞宋欣茹是“推车不离辙的好干部”。宋欣茹说:“这辙,就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常安大队地处滹沱河故道。一九六三年以前,由于海河水系未得到治理,滹沱河多次决口,洪水把这里变成了一片汪洋。那时,宋欣茹面对自然灾害,坚决带领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大搞生产自救,胜利地度过灾荒,巩固和发展了集体经济。
一九六四年,洪水退走了。可是,全大队三千多亩土地,就有两千多亩变成了白沙滩,而且风吹沙起,不断吞噬着其它良田。这厚厚的河沙不仅压在二千多亩耕地上,也重重地压在宋欣茹和两百多户社员的心上。就在这一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宋欣茹和常安大队的社员,他们决心走大寨的道路,植树造林,治住风沙,夺回良田。
在一个大风天,宋欣茹邀请队上的几位老贫农到沙窝里去查看风口时,有个老贫农对她说:“村里就有个‘风口’,村里的这股风刹不住,村外的风也难管住。”原来,正当宋欣茹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平沙改地的时候,村里的阶级敌人却从背后放出一股冷风:“在沙滩上插柳棍子,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如在家摆副业摊子。”少数干部和群众一时受蒙蔽,对植树平沙缺乏信心,干劲不足。面对这种情况,宋欣茹感到老贫农的话切中要害。她说:“对!一定要先打击阶级敌人,刹住歪风邪气!”
当天晚上,她召开支委会讨论这个问题。她说:“我们只顾抓改变生产条件的具体措施,忽视了抓两条道路斗争这件大事。如果不加强对干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及时打退阶级敌人的进攻,就不能把改天换地的斗争进行到底。”根据她的建议,第二天党支部委员们分头深入到各生产队,联系合作化以来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实际,对干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家提高了觉悟,揭穿了阶级敌人的阴谋,坚定了走大寨道路的决心。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大队在一千多亩沙地上营造起片片防风林,用深翻和把沙搬走的办法改造了其余一千多亩沙地,有效地控制了风沙,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宋欣茹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她依靠群众,排除各种干扰,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保证了全大队农业学大寨运动不断胜利发展。
“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晚年,保持革命的晚节?宋欣茹回答说:“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人老了,但革命意志不能衰退。”
一九六九年八月,宋欣茹在湖北省工作的儿子,给她拍来电报,要她到那里去。好几年不见儿子的面了,宋欣茹向领导上请了假,坐车到了武汉。宋欣茹,这个从小逃荒要饭,二十九岁就失掉了丈夫的母亲,看着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当了国家干部,儿媳这样好,又白又胖的孙子那样逗人喜爱,心里十分激动。
第二天,她抱上孙子,和儿子、媳妇来到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头。她望着大桥上川流不息的各种车辆,江面上穿梭来往的船只,心潮象江水那样翻腾不息:自己从入党那一天起,就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加快建设的步伐,多么希望咱农村贡献更多的粮食和原料。这几年常安大队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离党的要求还差得很远,还要加倍努力。
一个星期以后,宋欣茹回到了常安大队。在她的带领下,全大队粮食亩产三年过“长江”的计划订出来了,一个以打井平地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热潮兴起来了。在这场战斗中,宋欣茹不顾身体有病,一直干在最前头。社员们要她在家休养,她却风趣地说:“躺在炕上盼水,不如掘井望水。”仍然坚持和大家一起苦干。
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激励着常安大队的干部、社员。经过大家三年的努力,全大队打成了五十二眼井,耕地实现了水利化和园田化。一九七二年,他们战胜了几十年不遇的干旱,粮食平均亩产由一九六九年的六百多斤上升到八百三十斤,跨过了“长江”。
“当班要想到培养接班人”
一个为党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党员,除了自己保持旺盛的政治热情,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外,还应该经常想着什么?宋欣茹想的是:“当班要想到培养接班人。”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批新干部在群众斗争的风雨中涌现出来。看到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宋欣茹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她想,革命的路程很长,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党的事业要靠一代一代革命者去努力完成,应该把这批年轻人早些放到领导岗位上去好好锻炼。一九七○年秋天,在一次支委会上,她根据群众的意见,提议让共产党员、新干部刘春阳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但是,有的人想不通,觉得“姜还是陈的辣,当干部还是老的好”。宋欣茹就和大家一起回忆自己过去是怎样当干部的,畅谈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须后继有人的重要意义,使大家统一了认识。现在,大队党支部委员已有三分之一是年轻人,还有一批年轻人担负了生产队的领导工作。
宋欣茹常想,这批年轻人虽然积极肯干,但还缺乏阶级斗争经验,应该尽快地帮助他们迅速成长。她认识到,对新干部决不能满足于组织上的提拔和工作上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使他们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站得稳,在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不转向。从此以后,她十分重视抓住革命和生产中的方向、路线问题,经常对新干部进行路线教育,使他们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培养新干部,宋欣茹处处以身作则,教育他们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刘春阳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以后,有一段时间觉得事情多,工作忙,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少了。宋欣茹就把自己的劳动记工本交给他,让他给自己记工。那个月是三十一天,宋欣茹参加劳动二十八天。这一无声的行动,象重锤敲在刘春阳的心上。他惭愧了,也觉悟了,从此更积极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