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爱民气象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18
第3版()
专栏:

爱民气象台
一个星期日的早晨,红日东升,晴空万里。渤海之滨、塔山脚下的登沙河盐场上,一座座盐堆闪烁着耀眼的银光,一块块盐池漾起阵阵涟漪。
盐场革委会的值班室里,忽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革委会的王主任拿起耳机,一听就是附近空军气象台同志的熟悉声音:“明天上午,盐场一带将有五十毫米左右的大雨,请你们立即做好准备。”
“这样好的天气还会下雨?”王主任疑惑地看了看窗外象海水洗过一样的天空。但他想到气象台几年来一次次准确的预报,就立刻把大雨警报通知了各单位。
第二天上午,果然大雨倾盆,降雨量达五十一毫米。
空军某部气象台,给盐场提供天气预报已经多年了。过去,这个气象台只是把保证部队飞行的一些气象预报供给盐场。后来,他们发现,部队飞行训练的气象预报,满足不了盐业生产的需要。于是,专门组织了气象小组,深入盐场,摸索保证盐业生产的气象预报。
气象小组在和工人师傅一起劳动中了解到:如果降雨量少于八毫米,把盐扒出池来,就会影响盐的产量和质量;如果雨量超过八毫米,就要立即把盐扒出池,串成堆,大部分卤水也要放下井;如果雨量超过三十毫米,就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才能减少损失。一句话,准确地预报降雨量,是发展盐业生产的重要保证。
在党支部领导下,一场为支援盐场生产而掌握当地降雨量规律的战斗打响了。报务组在抄收各地的天气情报时,主动增加了一项降雨量;观测组改变了过去不飞行就少观测的习惯,随时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预报组订出了“总结历史上的降雨量规律,对比预报中的成败事例,经常开诸葛亮会”的具体措施。全台人人都在为掌握降雨量规律而废寝忘食地工作,一次又一次为盐场提供可靠的天气预报。
几年来,登沙河盐场的产量不断上升。去年,他们提前五个月完成了国家计划。盐场领导给部队送来了一封又一封感谢信。气象台的同志把人民群众的赞扬当作鞭策,不断用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教导来要求自己。不管任务多繁重,工作多忙,大家都把“为人民管好天”作为自己的职责。他们说:“能为人民多做一点事,心里高兴。”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