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夜海深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18
第3版()
专栏:

夜海深情
中秋的一个夜晚,连云港上空乌云密布,七级大风掀起滚滚巨浪。
午夜时分,海水已经落至低潮。这时,只见港口挡浪堤坝尽头,有一点微弱的光亮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附近渔村里四个十来岁的男孩:薛刚、肖军、马继红和马继永,正肩挎鱼篓,手提防风灯,乘风赶潮,在这里捞取海产。他们不停地捕捞着在礁群中爬行的螃蟹,浅水里胖大的蛤蜊,礁石上一簇簇的海蛎子。涨潮了,海水淹没了低矮的礁石,他们不理会;漫过了膝盖,他们再往高处走走。
海水已经涨到了大半潮,孩子们还没有注意。这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肖军猛一抬头,发现周围那些张牙裂嘴的礁石不见了,他们四个站在一块孤礁上。潮水急速上涨,眼看这唯一露出水面的孤石也要被海水吞没。四个孩子急了,扔掉防风灯,跳下海水,奋力向海岸游去。最小的马继永刚跳进水里,蓦地一个浪头扑来,把他冲出四、五米远,两只小手在水面上拚命扒了一会,渐渐沉下去了。刚爬上堤坝的马继红,一眼看到弟弟被浪头卷进了海底,心里一急,跳水去救,一个回浪把他卷进了大海深处。薛刚下水前去抢救,也被回旋的潮流冲得在水中团团打转,挣扎了一会就精疲力尽了。
“救人哪……”肖军顺着堤坝边奔跑边呼喊。
附近停泊着海军某部的三四○三号船。正在甲板上执勤的一个新战士,听到隐隐约约的呼救声,急忙回舱叫起了战友们。副指导员陈祝明当机立断,命令做好抢险准备。
安排就绪,陈副指导员和副船长钟洪臣、信号兵栾竟国一道,飞身跨上堤岸,朝着呼叫方向飞奔而来。他们碰上连跑带喊的肖军,不等他说完,就冲向海滩。
夜海漆黑,除了浪击堤坝,一窜丈把高的水柱以外,什么也看不到。副船长钟洪臣和栾竟国,抢先跳进没顶的水中,顶风击浪,奋勇下潜,在水下四处摸索。近岸的礁群摸遍了,还是不见人。钟副船长钻出水面,猛吸一口气,再次潜入水下。天寒风冷,他的手脚已经冻麻木了。突然,一个软绵绵的东西从头上掠过,正待抓住,猛的一个浪头扑来,又脱手滑掉了。说时迟,那时快,他一个猛子扎过去,紧紧抱住小孩的双腿,就势用头把他顶出水面,奋力向岸边游去,由站在近岸的陈副指导员接上堤坝。这第一个被救出海的是马继永。钟副船长一刻没停,返身游去,继续寻找另外两个孩子。
与此同时,信号兵栾竟国,也在顽强地同风浪搏斗着。他三次潜游,都没有找到孩子。他露出水面,只觉得头昏目眩,手脚不灵。火热的无产阶级感情在他胸中燃烧。小栾屏住气,又一次钻进水中。刚游了几步,被一个海底涌浪猛地推在暗礁上,尖利的海蛎子皮扎进他的脚脖子,伤口浸在海水里,象锥扎刀剜一样疼。他全然不顾,继续在水下游着,摸着。突然,透过浪幕,栾竟国恍惚看到眼前水面露出一只小手。他疾速钻过一排浪头,一把抱住了正在随浪漂流的小孩,顺势往腋下一夹,游过林立的礁群,双手把他托上了堤坝。
这第二个被救起来的是马继红。现在水中只剩下小薛刚了。茫茫夜海,风急浪高,水上找,水下摸,杳无踪影。这时,机帆班长王其礼和其他三个同志驾着舢板,穿风破浪地赶来了。几只手电筒交叉着来回地搜索海面。战士们站在舢板上,手持抢险救生器材,随时准备跃入海中。钟副船长和栾竟国,手攀船舷,冒出头来,吐出了几口咸涩的海水,已经有点昏迷的神志清醒了。他们知道,小孩在水中多待一秒钟,就增加一分生命的危险。两人互相鼓励,振作精神,又向深水区游去。借着流水的鳞光,栾竟国忽然发现,一个小孩正在水中窜上窜下,两只小手无力地扒着,越漂越远。他使出全身力量,一气游过去,用脚踩着水,腾出双手把孩子擎出水面。舢板上的同志闻声赶来,把薛刚救上小船。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落水的三个孩子相继被救上来了。可是由于落水时间过长,已经被水呛得奄奄一息,生命处在危险之中。累得精疲力尽的干部战士们,赶忙弄出了灌进三个孩子肚子里的海水,一下一下地施行人工呼吸。好一阵,三个孩子才呼出了一口气。同志们又赶忙解开自己的衣服,轮流把冻得嗦嗦发抖的孩子抱在怀里。三个孩子终于慢慢睁开紧闭着的双眼。他们躺在解放军叔叔的怀里,听着咆哮的浪声,激动的泪水滚滚而下,余惊未消的脸上露出无限感激的深情。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