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阅读
  • 0回复

光荣传统永不忘 勤俭节约广积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21
第3版()
专栏:

光荣传统永不忘 勤俭节约广积粮
山西阳城县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深入贯彻十大精神,继续发扬幸福不忘过去苦,丰收不忘歉收年的勤俭节约精神。通过总结社员群众多年的宝贵经验,在全县树立起勤俭节约模范七千八百多人,运用典型,推动全盘,使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阳城县是革命老根据地。解放后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但是,贫下中农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没有变。他们总是踊跃交公粮、卖余粮,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任务。自己注意节约粮食,储粮备荒。为了节约用粮,社员们家家都沤制酸菜,边吃边制,花样新鲜。“储菜缸”“荆条筐”成了阳城人民一代继一代的“传家宝”。
今年,正当广大社员喜气洋洋抢收丰收粮的时候,有的地方曾出现粗收、粗打、丢失粮食,大吃二喝,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说什么“丰收了,浪费点没啥”“粮多了,瓜菜代抓不抓问题不大”。一小撮阶级敌人也趁机煽动,胡说什么“人生一世,吃穿二字。”县委组织广大社员认真学习十大文件,学习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指示,批判刘少奇一伙散布的“分光吃尽”的修正主义谬论,揭发了敌人的破坏阴谋,使大家增强了勤俭节约的自觉性,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个细收细打,抓紧有利时机,大储各种瓜菜代食的群众活动。
县委还通过忆苦思甜,今昔对比,使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勤俭节约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光绪三年,阳城大旱,粮食歉收,据记载,灾后实留人口:“东南十有其一,西北十有其二,城关十有其半。”一九四三年又一次大旱,饿死的人有四分之一,逃荒的达三分之一。近二年,阳城县同样遭到前所未见的连续大旱。在大旱面前,群众大干,农业快上。今年遭灾,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五百多斤,棉花亩产突破百斤关。西沟公社的干部群众激动地说:“两种社会两重天,一样灾害,两种结果。”通过回忆、对比、总结,群众节约用粮的自觉性更高了。全公社现有储备粮一百八十九万斤,还采集野菜五十多万斤,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革命和生产的劲头更大了。
通过节粮教育,还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是勤俭节约,还是铺张浪费,这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铺张浪费是资产阶级腐蚀革命队伍、瓦解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此绝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