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退伍不褪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22
第2版()
专栏:

退伍不褪色
在祖国宝岛海南,一批批复员战士听从党的安排,意气风发地奔赴农村。在这个广阔天地里,他们继续保持着人民解放军战士的本色,同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贡献力量。
朝气蓬勃 不减当年
狂风呼啸,地动山摇,强台风袭击海南岛。一队男女社员肩扛扁担,手拿镰刀,栉风沐雨,奔向田野,抢收庄稼。走在最前面的是定安县革委会委员、黄竹公社大河生产队队长、复员军人符福清。
符福清今年六十多岁了。他一九四○年参加革命队伍,在革命战争年代多次荣立战功,一九五二年和爱人王英一起复员回乡。二十年来,他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积极带领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又为人民立了新功。
符福清在战场上负过九次伤,右腿是二等残废,左臂和腰间还有弹片没有取出。他处处发挥共产党员、复员军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干起活来仍然象年青人那样生龙活虎。犁田的活累,他带头去干,牛走快了,他高一脚低一脚地小跑才能跟上,弄得一身汗水一身泥。大家见他腿不灵便,劝他干点轻活,可他总是乐呵呵地说:“枪林弹雨都不怕,这点困难算什么!”说着,又“吆喝”一声,赶着耕牛向前犁去。去年初春,寒风飕飕,水冷刺骨,他带头跳进烂泥田挥锄平地。在他的带动下,大家干得更加起劲,边整地边插秧,提前完成了早稻插秧任务。符福清坚持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汗水换来谷满仓,粮食连年增产,由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
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符福清更是带头大干苦干。在修建一条引水渠时,要开凿一段隧道,符福清日夜奋战在工地,那里艰苦就出现在那里。在他的带动下,隧道很快打通了,大片旱地变成了水田。
艰苦创业的带头人
在海南岛,人们每逢提起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珊瑚礁上创高产的崖县六道大队,就热情称赞大队党支部书记、黎族退伍军人胡文举。
六道大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一千零六十亩耕地全是珊瑚、海贝、沙土的冲积层,是个“堵水无门,引水无路”的穷地方,长年吃国家返销粮。
胡文举一九六二年退伍。本来领导上分配他到国家机关工作,但他想,机关需要我,农村更需要我,坚决要求参加农村改天换地的斗争。
一九六四年,胡文举担任了六道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和支委们一起,一面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面深入调查研究,决心大干苦干学大寨,改变山区生产落后面貌。这个大队的沟圯生产队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凿石打井,改善了灌溉条件,获得了丰收,在全大队第一个摘掉了吃返销粮的帽子。胡文举大力宣传沟圯生产队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接着,他组织五十多名党员和二十多名社员,在珊瑚礁上奋战了十二天,打出一口十米宽、八米深的大井,大大鼓舞了社员群众改天换地的斗志。全大队很快掀起了打井热潮。经过连续作战,在珊瑚礁上终于出现了三百五十多眼井。
一九七一年夏天,六道大队一鼓作气种下高粱、玉米一千亩。正当庄稼丰收在望的时候,突然遭到强台风的袭击,庄稼被水淹没,有的社员的房子倒塌了。胡文举和大队干部,风里来雨里去,边安排好社员生活,边组织大家抗灾,把倒下的玉米一棵棵扶起来,把冲毁的高粱改种上水稻,还组织三百多人上山开荒,扩种了大片高梁、玉米、番薯等作物,在大灾之年获得了水稻和杂粮双丰收,粮食亩产跨过了《纲要》。
维护革命团结的好“班长”
在屯昌县乌坡公社三级干部会上,一位身穿旧军装的青年登上讲台,介绍耐玖大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团结干部和广大社员群众,齐心协力改变后进面貌的经验。会场上不时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人称赞讲得好。
这个青年干部叫王圣春,是一九七○年退伍还乡,担任耐玖大队党支部书记的。
原来,耐玖大队在全公社是个有名的后进队。王圣春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后,白天同社员一起劳动,晚上走村串户,到群众中调查访问。他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了解到几年来大队工作上不去,主要原因是领导班子不够团结,工作不协调。王圣春回忆起在部队时,老首长经常讲革命斗争史,使他懂得了只有团结战斗才能打胜仗的道理。他决心团结好“一班人”,依靠群众,改变大队的面貌。
为了使领导班子成员拧成一股绳,王圣春经常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教导,并且带头做团结的模范。耐玖大队人多地少,党支部决定发动群众垦荒。但是,个别干部担心劳力不足,不同意这样做。王圣春一边耐心地对这个干部说服教育,一边妥善安排劳力,领导群众劈山造地。他们苦战一个冬春,开出二百二十多亩地,及时种上了旱稻、番薯。第二年又修了一条四华里长的水渠,把旱地改成水田。王圣春用这些事迹教育那位干部,使他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那个干部很受感动,认真地检查了自己的缺点,焕发了革命精神,在改变大队面貌的斗争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在领导生产中,王圣春十分注意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去进行胜利的斗争。三年来,全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团结一心,并肩战斗,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连年上升,成为屯昌县农业战线的先进单位。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