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生产斗争中的女闯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23
第3版()
专栏:

生产斗争中的女闯将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河南省孟津县平乐公社翟泉大队党支部委员赵淑琴,每当想起毛主席这个教导,就不可抑制地从心底里涌出新中国妇女的自豪感。她常常告诫自己:不要辜负党和毛主席的期望,要带领妇女真正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赵淑琴的爱人在外工作,婆婆年高体弱,几个孩子又小,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可她从不因为这些影响工作。生产中,她处处走在前,干在前。有一次,大队党支部决定在邙山岭修大寨田,赵淑琴领着妇女积极参战。十冬腊月,邙山岭上冻土比石头还硬,一镐下去,只留一个白点。本来分配妇女运土,可赵淑琴那肯把开田的活让给别人。虎口震裂了,用布包一下继续干;手臂震得生疼,几天后腰酸背痛,她一声不吭,以顽强的革命毅力,坚持带头干了四个多月,和全大队社员一起,移山填沟,邙山岭上开出了二百多亩大寨田,初步改变了易旱低产的状况。
为了摸索棉花高产的经验,赵淑琴主动向党支部要求种棉花试验田,党支部看她有决心,有志气,就批准她和其他几个同志成立起实验小组。每天早上,赵淑琴披着一身露水,蹲在地里仔细地观察棉苗的生长和病虫害的活动规律,常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忘记了吃饭、休息;盛夏的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晒在头上,热得人喘不过气来,赵淑琴和实验组的同志们,仍然在棉田中耕、除草、追肥、整枝,不肯歇一会;杀虫的时候,农药把手腐蚀烂了,她还乐呵呵地不在乎。晚上,她串东家,走西家,向老贫农请教。回来很晚了,还要看一些资料,学习外地科学种棉的经验……五亩试验田里,浇灌了赵淑琴和她的同志们的无数汗水,获得了平均亩产皮棉一百六十多斤的大丰收,创造了当地棉花生产的最高纪录,为大面积棉花高产提供了宝贵经验。
赵淑琴听到附近有的公社试种水稻获得丰收的消息后,心想:他们能种水稻,我们也能种!她的想法得到了党支部的支持,并派她到二十三队抓点。这一带从来没种过水稻,犁水田的牛也没有。她和社员开动脑筋,想尽办法,凭着集体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硬是把二百多亩水田翻好耙好。
插秧季节到了,大家都不会插秧,怎么办呢?赵淑琴一面鼓励大家在实践中摸索,一面又专程到附近种过水稻的地方学习,终于逐步掌握了插秧技术。盛夏,这里旱象越来越严重,赵淑琴带领大家起早贪黑,挑水灌溉,保证了水稻正常生长。秋后水稻获得亩产九百多斤的好收成。去年,全大队推广种水稻后,战胜了旱灾,粮食平均亩产七百多斤,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