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阅读
  • 0回复

“一滴水”的精神——记山西阳城县推广白桑大队抗旱经验的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25
第2版()
专栏:

“一滴水”的精神
——记山西阳城县推广白桑大队抗旱经验的斗争
晋东南一带,有不少县十年九旱。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交界处的阳城县,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解放前的苦难岁月里,人们盼水,找水,给自己祖祖辈辈劳动生息的山庄,取上“水村”、“美泉”等等名字;但是,多少年代过去了,都摆脱不了大自然的摆布。解放后,当了河山主人的阳城劳动人民,一直精神焕发地对干旱作斗争。白桑大队利用“一滴水”的精神,深刻地反映了抗旱斗争的坚强意志,激励着阳城全县人民向大自然大进军!
“一滴水”的巨大作用
前不久,我们访问了白桑大队。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小揪,带着我们去参观“一滴水”的发源地——西玉沟。在这个沟凹里,一小股只有食指那么粗的山泉,潺潺地流入地下暗渠,然后注入二百米以外的一个能容三千八百多方水的大池里。李小揪为我们讲述了从发现“一滴水”到利用“一滴水”的过程。
“白桑山,秃头山,村前一条干河滩,十年就有九年旱,地旱苗枯水缸干。”这是旧白桑的真实写照。怎样克服人畜吃水、农田用水的困难呢?这个难题多少年来一直没有解决。过去,听老人们说,离村三里多远的西玉沟有股小泉水,旱象严重的时候,也从来没断流过。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那有什么大用处。一九六三年干旱时,党支部又开始考虑这个问题:能不能把西玉沟的泉水引进村来呢?他们来到了西玉沟,三个人用盆接水,两个人计算时间,经过三次过秤,测出每分钟可接到六十五斤水。
夜晚,在群众大会上,把测量结果向大家一宣布,人们争论开了。有的说:“一粒芝麻怎能榨油,一滴水成不了大气候!”更多的人说:“滴水可以成河呵!一分钟六十五斤,一昼夜就是九万三千六百斤。何况现在是枯水季节,到了丰水季节,水就会更大。把水常年蓄起来,就能有大作用!”
他们苦战了一冬一春,在靠近西玉沟二百多米远的地方建了第一个蓄水池。人畜吃水有了保证,比过去担水方便多了。第二年,社员们利用池水,担水点种二百四十亩棉花,实现了一春无雨保全苗;春浇过的三亩试验田小麦,平均亩产七百多斤。
担水点种,只是个权宜之计;要使旱地变水地,就得开渠引水。但是,白桑岭高坡陡,修建盘山渠道,第一个难关就必须凿通三段共长五十米的石崖。有些人产生了畏难情绪,说什么:“水小路远绕山转,引不回村就漏个完。”多数贫下中农却说:“愚公能移两座山,大寨能治虎头山,咱们定能凿通这条渠!”他们就凭勤劳的双手,一锤一镐凿通了石头崖,在崖腰上建成了一条一千一百米长的引水渠。接着,又在渠尾修建了一个容水量为五千方的蓄水池。一条渠串联着两个池,白桑大队增加了八十亩水地。
从“一滴水”发展到一渠多池,白桑大队的人们看到了小水常蓄、小水大用的潜力。他们考虑能不能使水翻下南山坡,流过干河滩,爬上北山梁,来一个“南水北调”?这时,又有人摇头说:“自古水向低处流,那有水会爬高山?”
那几天,副支书潘顺河、老贫农王玉石,整天在山上山下转悠着,琢磨着:能不能使“一滴水”翻山越岭呢?有一次,他俩想起水烟袋的构造,只要从吸烟口装水,装到一定程度,水就从装烟口冒出来。他们由此想出安装铁水管的办法。党支部采取了他们的建议,发动群众奋战七天七夜,安装了五百五十米抽水管,接着又在北山上修了一个三千七百方的水池。
一个午夜,寒风凛冽,试水的时刻到来了。静悄悄的山村,象过年一样热闹,老人们拄着拐杖爬上了北山,强壮的小伙子性急地把耳朵贴在冰凉的铸铁管上听水声。蓦地,随着一阵阵“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清澈的泉水哗哗地喷了出来。人们笑呀!跳呀!整个山村沸腾了!
白桑大队近三年来,除了安装电灌站一处,挖成四个大水池外,又从石灰岩地层打成四百三十米的深井一眼,打三十一米浅层机井一眼。现在,全大队有十二个蓄水池,蓄水能力达到七万八千多方,已发展水浇地五百六十亩。全大队粮食亩产由二百来斤提高到八百多斤,棉花亩产由三十来斤提高到一百多斤。
“一滴水”的连锁反应
白桑大队利用“一滴水”的精神,很快在阳城全县引起了连锁反应。润城公社大安头大队查明并利用了九股泉水,结束了当地没有水浇地的历史,很快使水浇地发展到一百多亩。白桑公社洽村大队路圪咀生产队,也勘查到一股小泉水,每分钟流量六斤半,只有白桑大队“一滴水”的十分之一。怎么办?大伙说:“白桑大队是榜样!”立即把这股小水也用起来了。
阳城县委抓住了这个新鲜事物,在一九七○年旱象露头时,推广了白桑大队的经验,作出了发动群众寻找“一滴水”的决定。一九七一年春,山西省在阳城召开了小型水利现场会,又宣传了白桑大队利用“一滴水”的精神。但是,当时碰到的思想阻力就不小,有人认为小泉小水是“荞麦皮榨油,油水不大”。
阳城县委认为,搞小泉小水油水大不大?这是个认识问题,也是个路线问题。白桑大队利用“一滴水”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只要发扬这种精神,小水可变大水,旱地可变水地,低产可变高产,山区办水利就有了出路。那种“小水无用”的思想,是刘少奇一类骗子“官办水利”、“贪大求洋”、“国家出钱,农民种田”的修正主义路线流毒的反映。县委向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同时领导大家开展了革命大批判。大家认识到,“一滴水”在白桑大队的实践中已产生重大效果,推不推广他们的经验,是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还是搞唯心论的先验论的问题。认识提高之后,全县迅速动员起来,找到了六百多处“一滴水”,并在三年中建成白桑式水利工程四百处,解决近百十个山庄、两万人吃水问题,发展水浇地一万八千多亩。
“一滴水”的深远影响
“一滴水”的影响,在阳城深入扩大,一个对土、水、山、滩、坡、沟综合治理的群众运动,在全县范围内铺开了。自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尖锐复杂的斗争。一九七一年,阳城县遭到“卡脖子旱”。马上产生了农田基本建设是“上马”还是“下马”,大旱能不能大干的问题。当时,两种精神状态和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很激烈。有的说:“人家不旱咱县旱,人家小旱咱大旱。大旱搞基本建设是白搭工,得不偿失!”也有的借口要关心群众生活,说什么“大旱之年只能晒晒太阳!”
正在这时,陈永贵同志和李顺达同志来到了这里。陈永贵斩钉截铁地说:“昔阳开始大干时也跟你们现在一样,风言风语的人可多哩!要坚决地斗,改天换地是斗出来的!”阳城县委趁热打铁,组织全县干部和群众,对“大旱能不能大干”的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广大贫下中农说:“大寨是咱们的好榜样。它是由战天斗地,做到改天换地的。咱们大旱更要大干!”
阳城县委提出了“大灾面前不悲观,战天斗地不动摇,基本建设不停顿”的口号,动员全县人民象寻找和利用“一滴水”一样,把天上水蓄起来,地下水挖出来,地面水管起来。广大干部和社员振奋精神,压住邪气,顶着旱灾,大干二年。一九七一年,水浇地发展到八万一千亩。一九七二年,水浇地又发展到近十万亩。
今年,阳城又遇上春旱,全县人民利用“一滴水”——水库、水池、旱井平时蓄下的五千万方水,担水点种,引墒下种二十多万亩,保证了全苗;八月又遇上“卡脖子旱”,全县开动各种机器,利用一切水利设施,实浇面积达到十万多亩,夺得了今年粮棉大丰收。粮、棉亩产第一次双双超过《纲要》规定的指标。粮食平均亩产比文化大革命前提高百分之六十,总产提高百分之六十二点四。皮棉平均亩产比文化大革命前提高百分之七十,总产提高百分之七十五。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