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怒江两岸美如画——记云南保山县各族人民共同开发怒江坝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25
第3版()
专栏:

怒江两岸美如画
——记云南保山县各族人民共同开发怒江坝的事迹
深秋的一天,我们从祖国西南边城云南保山出发,西行一百二十多里,翻过柳湾大山,便来到怒江坝。此时虽是霜降已过,但此地却没一丝凉意,犹如北国盛夏。那层层梯田,稻菽掀浪;块块蔗园,绿茵粗壮;沟边的香蕉、木瓜,果实累累;连片的橡胶林,郁郁葱葱;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那稠密的村寨,两座屹立在坝西的高大糖厂,来往如梭的汽车,更使这里显得生气勃勃。这个人人见了人人夸的怒江坝,就是昔日人人见了人人怕的瘴疠之区。
怒江坝,是位于高黎贡山和柳湾大山之间的一个狭长盆地,全境约有七百平方公里,居住着傣、傈僳、崩龙、汉等族人民。由于怒江天堑纵贯全境,所以人们都称它为怒江坝。这里土地肥沃,气候炎热,一年四季都可以种庄稼。可是在解放以前,这个被人称为抓土就是金的好地方,却长期得不到开发,整个坝子,杂草丛生,泥塘密布。每到夏天,气温上升,瘴气弥漫,蚊蝇孳生,疟疾、霍乱、天花、伤寒等瘟疫就相继横行,有许多阶级兄弟被夺去了生命。所以这里长期流传着这样一些民谣:“椒花落时瘴疠起,十人下坝九人死。”“要过怒江坝,先把老婆嫁”。直到解放前,整个怒江坝,除了坝西南端的开阔地带居住着三千多傣族人民外,其他都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原。
解放后,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沉睡千年的怒江坝才获得了新生。
各族人民在保山县委的号召下,成村成寨地搬迁下坝,积极参加开发怒江坝的战斗。党和政府为了支援各族人民开发怒江坝,派出了大批医疗卫生人员,给各族人民发放蚊帐,免费服用阿地品、扑疟母星、白乐君等防疟药剂二百多万片,免费供应六六六粉和滴滴涕六十九吨,并为各族人民培训大批不脱产的卫生员,积极开展群众性的除害灭病活动,有效地控制了蚊蝇的孳生和疾病的发生。现在,横行坝内的疟疾、霍乱、天花、伤寒四种疾病早已绝迹,怒江坝到处是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全坝的人口已由解放前的三千多人增加到五万一千多人,其中傣族比解放前增加了一倍多,过去那种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上街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农田已由两万多亩增加到十一万多亩,成为云南省棉、糖、橡胶的重要产区之一。
怒江坝境内虽有怒江、烂渣、芒勒、户南等河流的水利资源,但因田高水低,却得不到灌溉。
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各族人民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修建水库四十三座,开挖总长达二百八十多公里的三十七条引水沟渠。利用这些水库和引水渠,建起了装机容量达一千一百瓩的十座小水电站,不仅使全坝子百分之八十八以上的生产队用上了电,而且还利用小水电站发出的电力,在怒江两岸建立了十二座抽水站,实现了怒江江水灌良田的愿望,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怒江坝的干旱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目前全坝的保灌面积已由原来的九千多亩增加到七万三千多亩。
怒江坝是我国海岛棉的主要产区之一。海岛棉又名长绒棉,它具有纤维长、拉力强度高等优点,又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我们来到这里,看不到棉花,却看到一片正在灌浆的水稻,“怎么在收棉花的季节看不到棉花呢?”我们惊奇地问。公社干部回答说:“你们要问清这个问题,还是请老组长给你们谈谈吧!”
这位老组长就是道街公社道街大队第七生产队年近七旬的老农杨钊,是一位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也是云南省有名的植棉能手。由于他是这个生产队第一任互助组组长,所以人们一直称他为老组长。从怒江坝试种海岛棉以来,他一直担任这个队的科技小组组长,曾为全坝海岛棉创高产做出了不少贡献。随着生产的发展,全坝粮、棉争土地、争节令、争劳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棉花生产的发展。为了解决粮棉矛盾,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杨钊,更是老当益壮,决心要为争取粮棉双高产作出新的贡献,他率领科技小组的社员进行了艰苦的研究。他们在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充分利用怒江坝无霜期长的有利条件,大胆地把过去的植棉季节来了个大翻个,变以往春种秋收的老习惯,为冬播夏收的新植棉方法,使棉田收花后连种一季水稻。经过他们的艰苦试验,终于在一九七○年获得了成功,这种稻棉连作的新方法,不仅解决粮棉之争的矛盾,而且还使棉花蕾铃期避开容易烂桃的雨季。这一年,他们在同一亩棉田里获得了皮棉二百二十多斤和水稻八百二十多斤的好收成,为创造粮棉双高产闯出了一条新路。这一新方法的试验成功,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很快在全坝子得到了推广。这时,我们才明白在收花季节看不到棉花的道理,原来这里普遍推广棉后稻了。
公社干部告诉我们,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以来,各族人民提高了路线觉悟,干劲倍增,全坝区水稻、棉花、甘蔗的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对国家的贡献也一年比一年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坝区总共向国家交售粮食一千七百五十三万多斤,棉花二百一十三万多斤,甘蔗五十万九千多吨。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棉花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五十,粮食、甘蔗也比去年增产。
昔日的瘴疠之区,如今已经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幸福之乡。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