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写好成长中的英雄——学习雷刚英雄形象塑造的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26
第3版()
专栏:

写好成长中的英雄
——学习雷刚英雄形象塑造的体会
马威
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根据“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在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柯湘的同时,又成功地塑造了雷刚这个成长中的英雄典型,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里,我们仅就雷刚英雄形象的塑造,谈谈如何写成长中的英雄人物的一些体会。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首先要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塑造高大丰满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同时也要写好其他各种人物,其中包括成长中的英雄。
写成长中的英雄,必须写出英雄人物应有的基本素质。《杜》剧以热情饱满的笔触,写出了雷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所具有的那种英雄本色。
首先,雷刚疾恶如仇,有强烈的革命造反精神。他十几年为土豪帮工抬轿,跑酸两腿累断腰,对豪绅地主恨入骨髓。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使他懂得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豪门不入地狱,穷户难进天堂!”要翻身,要自由,必须拿起枪杆子与地主豪绅斗。在“秋收暴动”的影响下,他和劳苦弟兄学着样子往前闯,杜鹃山上举刀枪。雷刚的革命行动,既合乎广大劳苦群众的要求,又顺乎时代的革命潮流。
其次,雷刚有坚强的革命意志,有
“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他象一把犀利的钢刀,永不卷刃。虽然三起三落,几经失败,但是他百折不挠,斗志不衰。他从毒蛇胆的监牢里跑出来以后,砸开脚镣,拿起钢刀,又继续战斗了。这种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不怕挫折的顽强战斗精神,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第三,雷刚热爱共产党,渴望党的领导。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是在毛委员领导的“秋收暴动”的影响下扯旗造反的;农民自卫军三起三落旗竖旗倒、多少好兄弟血染山冈的血的教训,更使他逐渐认识到“群雁无首难成行”,党是“指路的明灯”。他日夜思念党,急切地寻找党,从毅然决定“抢一个共产党领路向前”,到法场上舍生忘死救柯湘。雷刚的无畏行动,反映了亿万中国农民渴望在党的领导下闹翻身求解放的历史要求,表现了雷刚对党朴素而强烈的阶级感情。
雷刚这些基本素质,概括了中国贫苦农民的阶级共性。当然,雷刚作为一个成长中的英雄,一个农民自发暴动的领袖,自然也有他的弱点和局限。他要求革命却不知道怎么革命,免不了要“瞎碰乱闯”;他渴望党的领导,却不理解党的纲领和路线,在行动上也就难免会背离党的路线。《杜》剧写了雷刚的这些缺点,但是这个人物给人的感觉还是可敬可爱的。为什么?这是因为:一,作者分清了主流与支流,突出了主流——雷刚对土豪劣绅的刻骨仇恨,强烈的革命造反精神,对党真挚深厚的感情。如第三场,雷刚“良莠不辨,是非含混”,要用革命的扁担打自己的阶级兄弟。柯湘阻止,雷刚大怒,踹凳舞刀,责问柯湘:“你这个共产党,是真还是假?”但雷刚所恨的并不是共产党,而是他所认为的假共产党,雷刚对党始终是热爱的,信赖的。二,雷刚的缺点,根源在于狭隘的复仇思想。这是千百年来个体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局限性。由于《杜》剧把柯湘和雷刚的冲突严格限制在党的正确路线和狭隘复仇思想这对矛盾的范围内,因此尽管矛盾有时也很激化,却并没有发生“过线”的问题。三,作者对雷刚的缺点和错误,既不是嘲笑讽刺,也不是展览欣赏,而是满腔热情地写出了他在党的指引下,勇于承认错误,努力探索真理,一步一个脚印地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这样,《杜》剧虽然写了雷刚的一些缺点,却并没有损害他作为一个英雄人物应有的基本品质,严格地划清了英雄人物和“中间人物”的界线。
写成长中的英雄,不仅要写好他的英雄基调,更重要的是要写出他的成长。
毛主席教导我们:“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自发的斗争不会产生马克思主义,自发的农民起义领袖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这就需要“灌输”,需要“改造”。雷刚正是在党的指引教育下,由一个自发的农民起义领袖成为一个初步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工农革命军干部的。从他的每一步成长,都可以看出党代表的心血,看出柯湘坚持以毛主席的建军路线对农军进行改造的成效。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柯湘对雷刚的领导,主要是进行党的路线和政策教育。《情深如海》一场,柯湘乍到杜鹃山,就敏锐地发现农民自卫军分浮财、抓商人、杀俘虏的“老章程”,显然与党的路线、政策是不相符合的。不破不立,不破掉这个“老章程”,党的“新章程”就不能确立。柯湘以大无畏的反潮流精神,捅了这个马蜂窝。尽管雷刚勃然大怒,踹凳舞刀,柯湘却胸有成竹,从容镇定。她坚信:党的正确路线,贫苦农民是能够接受的;革命的真理,雷刚是会想得通的。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柯湘因势利导,终于使雷刚认清了敌、我、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提高了阶级觉悟和路线觉悟,增强了党的政策观念。但是,世界观的改造是长期的,旧的思想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在第五场《砥柱中流》中,围绕究竟是“下山”硬拚,还是执行党的指示及时“转移”这个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大问题,柯、雷之间又展开了一场尖锐的思想冲突。雷刚在内奸温其久的煽动之下,不听柯湘的劝阻,不顾大局,莽撞下山,结果中敌埋伏,身落陷阱。在雷刚犯了错误痛定思痛的时候,柯湘满怀热情,用田大江牺牲的血的教训引导他,用温其久这个反面教员教育他,用历代农民暴动失败的事实启发他,使他从狭隘的复仇思想的牢笼里解放了出来,认识到“农民武装必须步步跟定共产党,才能够节节胜利,蒸蒸向上”的真理,决心跟党走,闹一辈子革命。
《杜》剧在突出党代表柯湘对雷刚的指引教育的同时,还充分描写了群众对他的启发与帮助。“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当中蕴藏着极大的革命积极性和无穷无尽的聪明才智。因此,写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成长,应该表现他们善于从群众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虚心地接受群众的教育和帮助。《杜》剧中群众对雷刚的帮助和教育,主要是通过杜妈妈体现的。《长夜待晓》一场,雷刚从毒蛇胆的监牢里逃出来,和杜妈妈在杜鹃山相遇。《杜》剧通过杜妈妈的四个动作——递柴斧、送番薯、索砍刀、递砍刀,不仅表现了这位英雄母亲对雷刚的关心和爱护,而且表现了饱经阶级斗争风霜的老一代,是怎样以自己切身的斗争经历,启发雷刚去寻找革命的带头人的。《铁窗训子》一场,杜妈妈在雷刚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那里的时候,又用柯湘的英雄榜样教育雷刚,使他豁然省悟,进一步认识了共产主义战士柯湘的崇高品质和广阔胸怀,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的严重性与改造的迫切性。此外,田大江这个人物对雷刚的成长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田大江参军以后,不仅没有计较雷刚要用扁担打他的个人恩怨,反而攀青藤下绝崖为雷刚采草药,这个感人的行动,使雷刚深深体会到自己用革命的扁担打雇农的错误,体会到柯湘坚决执行党的政策的正确。后来,田大江为营救雷刚,血洒山冈,光荣牺牲。雷刚缅怀烈士,悔恨交加,沉痛地唱道:“怒火烧,热泪淌……九江水洗不尽悔恨悲伤,悲伤撕裂我胸膛!”田大江的牺牲,说明了如果不按照党的指示办事,革命就要失败,就要付出血的代价。这件事深刻地教育了雷刚,促使他坚决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优秀的共产党员。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塑造成长中的英雄人物,还必须写出他们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自觉性。
雷刚的革命自觉性,首先表现在他热切地找党上。听到党就近在眼前的消息,他是那样的心驰神往;法场上救下柯湘,他是那样真诚的表示欢迎。这种发自内心渴望党领导的强烈要求,是他所以能够由自发转变为自觉的可靠保证。二是改正错误快。雷刚不懂党的路线和政策,是非不分,做了一些错事;一旦懂得,就坚决执行。如当他在柯湘的启发引导下,认识到了用革命的扁担打雇工是“错把亲人当仇人”时,就一把抱住田大江,爽快地承认了错误,表示今后一切要“听党代表的”。雷刚光明磊落,知错必改,表现了他愿意接受改造的自觉革命精神。三,自觉学习。雷刚入党后积极学政治、学文化,决心用毛主席的思想武装自己,改造自己,
“不能做睁眼瞎子一抹黑儿”,有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四,坚持改造世界观。世界观的改造不是一次完成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雷刚第二次从毒蛇胆的监牢里出来后,目睹温其久的丑恶表演,联系自己的上当受骗,总结田大江壮烈牺牲的血的教训,他严肃地深思:“为什么我雷刚一错再错,屡遭挫伤?”表现了雷刚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革命真理,自觉接受党的教育的革命精神。正因为雷刚有要求党领导的强烈愿望,又有自觉接受改造的革命精神,所以他才能在党的指引和群众的帮助下,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成长。
(附图片)
毒蛇胆设下“金钩钓鱼计”,妄图一举消灭农民自卫军。柯湘识破敌人的诡计,极力劝阻雷刚不要莽撞下山。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