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记山西保德县团委书记、大学毕业生张维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26
第4版()
专栏: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
——记山西保德县团委书记、大学毕业生张维庆
一九七○年春天,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生张维庆被分配到山西省保德县工作。
提起保德,过去有句民谣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解放前是个有名的穷地方。解放后,这里的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底子薄、自然条件差,仍然比较艰苦。在驶向保德的长途公共汽车上,车窗外晋西北黄土高原的景色:座座童山秃岭,条条深沟大壑,使即将走上新生活的张维庆心情非常激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的任务是多么艰巨而光荣。
张维庆今年二十九岁。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他热切地希望走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到艰苦的地方去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分配工作的时候,他先被分配到晋中平川的祁县。他听说那里条件比较好,就向组织上提出要求:让他到那些条件差的地方去。组织上满足了他的愿望。
张维庆决心到最基层去接受锻炼。一到保德,他就要求到全县有名的后进队杨家湾公社杨家湾大队去插队下放。
杨家湾的社员听说从北京来了一位大学生,都非常高兴。一位老贫农紧紧握着他的手说:“维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咱们这里的落后面貌,我们正需要象你这样有文化的年轻人。你老远地来到咱村,大伙儿打心眼里高兴!”一席话说得张维庆心里热乎乎的。
一年以后,在家乡陕西省的一个公社卫生院工作的爱人田玉英,给他来信说:“咱们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吃奶的娃娃,究竟在哪安家,你要早些考虑呀!”
是在杨家湾安家,还是回富饶的故乡去?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在张维庆面前。一年多来,他干的是风里来泥里去的农活,生活条件也确实比较艰苦,他脑子里也有过离开这里的念头。就在这个时候,他重温了《青年运动的方向》。张维庆感到,本来是自己要求到艰苦的地方与工农相结合的,现在,又想离开这里,这是知识分子动摇性的表现,这正说明自己需要在艰苦的地方改造世界观,认真解决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他把自己的体会写信告诉爱人,希望她也到晋西北来。
一九七二年春节,张维庆回家探亲,田玉英高兴地同他一起把家搬到杨家湾大队的山庄里,当了公社卫生院的护士。
毛主席在谈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问题时指出:“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张维庆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在火热的斗争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在兴建大寨田的高潮中,有一天深夜,一阵狂风暴雨把张维庆从梦中惊醒。他猛然想起,河滩工地上还有白天劳动留下的工具,不去收拾,就会被洪水冲走,就急忙披上衣服,向工地跑去。当他到了工地,看到党支部副书记杨在旺领着两个民兵已经在那里收拾工具了。张维庆因为自己来迟了而感到很不安,同时也感到确实应当好好向贫下中农学习。他们几个冒着倾盆大雨刚把工具转移完毕,咆哮的山洪就奔腾而来,四个人手挽着手,同浊浪搏斗着回到了村里。
共同的劳动和斗争,使张维庆和贫下中农的心贴得更紧了。逢年过节,他到社员家问寒问暖,帮助社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秋收分配,他背起粮食,给一些年老体弱的贫下中农送到家里。一次,贫农社员张茂荣病了,家里只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妈妈,没人照护他。张维庆把张茂荣送到公社卫生院,睡在他的身边,给他喂水喂饭,照顾他大小便,有时几夜不合眼,白天还坚持参加劳动,还照料病人的妈妈。当张茂荣病好的时候,张维庆却累瘦了。
一九七二年六月,张维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担任了杨家湾公社团委副书记,今年四月,又担任了保德县团委书记。毛泽东思想的阳光,贫下中农的心血,哺育着张维庆在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
张维庆是学哲学的,他经常辅导干部、社员学哲学。有一天晚上,张维庆到了饲养室。贫协主任、饲养员杨七子向张维庆讲起每头牛的脾气、口胃,老牛、小牛、壮牛、弱牛在不同的气候和使役情况下应该采取的不同的喂法。杨七子讲得头头是道,张维庆听得津津有味。张维庆感到,老饲养员讲的不仅是喂牛法,而且是活的辩证法,他懂得矛盾的特殊性,懂得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于是,张维庆用杨七子喂牛的事例,通俗地向干部、群众讲解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
经过全队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干部的努力,杨家湾这个落后队正在向先进行列迈进。张维庆也越来越爱杨家湾。担任县团委书记后,他仍把家安在杨家湾,坚持在杨家湾蹲点。他和大队干部、社员一起调查研究,制定了杨家湾发展生产的远景规划,决心同贫下中农一道,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把这个美好的规划变成现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