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一个共产党员的胸怀——记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连长杨绍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27
第1版()
专栏:

一个共产党员的胸怀
——记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连长杨绍乐
毛主席教导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
党的十大的政治报告指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必须能上能下,经得起几上几下的考验。”
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连长杨绍乐,就是这样的一个共产党员。
杨绍乐入伍十八年来,五次立功,多次受奖。他当战士的时候,两次决定退伍,又两次因为工作需要愉快地留队继续服役。他被提拔担任连长以后,曾几次到营里代理副营长职务,又几次回到连队当连长。每次变化岗位,上下职务,他都胸怀大局,出以公心,正确对待,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革命需要我上就上,需要我下就下”
一九七○年春天,杨绍乐到三营代理副营长已经好几个月了。这时,他原先所在的八连接受了繁重的任务,连里只有一个副连长,迫切需要加强领导。上级决定调杨绍乐回八连工作。杨绍乐二话没说,愉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回连路上,一个老战友碰见他,不相信已经当了代理副营长的他还回连队去;在连里,不知情的战士们也围上来欢迎他说:“副营长,您是回来蹲点啦!”
面对这些,杨绍乐心头翻起了浪花,不知不觉感到这样下来面子上不大好看了。
这天下午,恰好八连过党日。杨绍乐象往常一样到二排党小组过组织生活。他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首先汇报了离开连队几个月来的思想和工作情况,然后主动把自己思想上的“疙瘩”谈了出来。同志们都熟悉自己的老连长:在遇到公和私发生矛盾的时候,他是能够听党的话去很好处理的。大家纷纷鼓励他斗私批修。党小组长王天友说:“杨绍乐同志,你遇到的这个问题,对我们共产党员可是一次考验啊!”有的党员提醒他:“在这个时候,要多想想毛主席的教导,多想想共产党员为的是什么,思想‘疙瘩’就好解开了。”
深夜,战士们已经熟睡。杨绍乐还在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思想上展开了斗争。他想起自己当战士时,调动工作多次,干一行,爱一行,被评为“吃苦耐劳的好驭手”、“艰苦朴素标兵”,从来没有考虑过个人职务问题;他想起当年老兵退伍时自己“两走两留”的过程,那时想的是党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叫走就走,叫留就留,又想起十四年前入党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宣誓。他不禁连连问自己:为什么那时没有什么个人考虑,现在当了几天代理副营长就能上不能下了呢?想到这里,他思想上震动了。第二天,他主动在支委会上狠斗了这种“上得愉快,下得难看”的情绪。他说:“共产党员,为的是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只能让革命安排自己,绝不能计较什么个人职位。今后,革命需要我上就上,需要我下就下。请同志们多批评、监督。”
从此,杨绍乐在连队更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世界观。在以后的上上下下中,就处理得比较坦然了。
“没有千百万革命接班人,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形势在发展,革命在前进。一批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斗争中成长起来。有些曾经是杨绍乐的下级的同志,现在被选拔到连的领导岗位上,成了他的同级。杨绍乐是怎样对待这些同志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杨绍乐想得很深,很远。他想: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不是靠一代、两代人奋斗几十年就能实现的。没有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新干部的大量涌现,正说明毛主席领导我们党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以极大的热忱欢迎新干部,关心新干部”。
一九七一年冬天,上级决定调新干部宋万禄到八连任政治指导员。杨绍乐激动得半夜没有睡着觉。他清楚地记得,一九六四年他在七连当连长,宋万禄是他们接来的一个新兵。这个小战士平时很爱学习,干什么都有一股子“虎”劲,成长很快。经过几年的锻炼,现在他要和自己在同一个领导岗位上并肩战斗了。这是多么叫人高兴的事啊!为了处理好同宋万禄的关系,杨绍乐连夜重温了毛主席关于“我们党如果没有广大的新干部同老干部一致合作,我们的事业就会中断”的指示,决心好好向宋万禄学习,和宋万禄一起团结战斗,做好工作。
宋万禄到职那天,杨绍乐一早就忙碌起来,亲自为他摆桌子、铺床板。宋万禄一到八连,杨绍乐就热情地把他拉到身边,一面倒水,一面向他介绍八连的情况。然后,恳切地说:“宋万禄同志,你是团里的一个好指导员,又带来了兄弟连队的好思想、好作风。今后你可要多多帮助我啊!”听了这话,宋万禄就象看到了老连长一片赤诚的心,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过去和老连长在一起相处的情景:自己刚入伍时,是老连长讲的第一堂政治课;入党时,是老连长谈的话;当班长以后,又是老连长手把手地教自己怎样带兵爱兵。为了自己的成长,老连长付出了多少心血!宋万禄看看杨绍乐憨厚的笑脸,激动地对在场的同志说:“在老连长的面前,我还是个新兵。今后,我要更好地向老连长和同志们学习。”
不久,连队改选了党的支部委员会。新的支委会在酝酿分工时,杨绍乐主动提议让宋万禄担任支部书记。宋万禄坚决不同意,主张支部书记继续由老连长担任。有的支委也怕新指导员经验少,认为还是由杨绍乐来担任好。杨绍乐继续说服大家。他说:“同志们,为革命,我们要想得远些。宋指导员觉悟高,革命事业心强,年轻有朝气,是个很好的革命接班人,应该给他以更多全面锻炼的机会。至于我自己,一定继续努力做好工作,能挑一百斤,决不挑九十九!”大家被杨绍乐这种胸怀大局、热忱培养接班人的强烈愿望所感动,经过反复酝酿,一致同意杨绍乐的意见,确定由宋万禄担任支部书记,杨绍乐担任副书记。
宋万禄担任支部书记后,对老连长处处尊重。班、排长向连里请示问题,他让老连长先谈意见;开支委会时,也总是多留点时间给老连长发言。杨绍乐察觉后,心里很不安,怕这样下去会影响宋万禄的锻炼成长和连队的建设。
在连队“打得好、团结好、纪律好”的奖旗下,杨绍乐和宋万禄坐在一起谈开了心。杨绍乐从党的利益出发,谈到了军政干部之间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谈到了连队的历史荣誉和今天连长、指导员肩负的责任。他说:“老宋啊!过去你是我的下级,今天你是连队的指导员、党支部书记。你要大胆泼辣地工作,不要因为我比你资格老而缩手缩脚!”宋万禄听了深受感动,从此更加敢想敢干,认真负责。
过了一段时间,杨绍乐发现:宋万禄事无大小一把抓,出操亲自带队,帮厨亲自下手,喂猪种菜也亲自管,就是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这样的大事上。他就诚恳地向宋万禄提出了意见,并且主动把连里的行政事务工作承担起来,让宋万禄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抓好连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八连工作越做越好,成了军、师、团的先进典型。
“热忱帮助别人当好革命的齿轮,自己努力当好革命的螺丝钉”
现在,杨绍乐在连长的岗位上已经战斗了十年。这期间,不仅有许多原来他的下级成了他的同级,还有一些他的下级和同级成了他的上级。和他并肩战斗过的七任指导员,有的到营里工作,有的当了机关的股长,有的成了团的领导干部。面对着这些同志职务的提升,杨绍乐总是感到由衷的高兴。每欢送一个老战友走上营、团领导岗位,他总是热情地鼓励他们为人民立新功。同志们说:“杨连长总是热忱帮助别人当好革命的齿轮,而自己也努力当好革命的螺丝钉,牢牢地拧在革命的机器上,不停息地工作。”
一九七二年春天,杨绍乐当司务长时入伍的崔福宝,被任命为三营政治教导员,成了杨绍乐的直接上级。崔福宝到职那天,杨绍乐外出参观去了。晚上回来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即兴冲冲地赶到营部,见到崔福宝,严肃地行了军礼,说:“欢迎你,崔教导员!”崔福宝连忙把他按到椅子上,激动地说:“老杨,我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都很低,往后你还要多帮助啊!”杨绍乐说:“教导员,几年前我做你的上级,是革命的需要;今天你当我的领导,也是革命需要。今后你看到我的缺点错误,就大胆批评,有什么艰巨任务,尽管交给我,我保证完成!”
崔福宝走上营的领导岗位,坚持以批林整风为纲,狠抓连队干部的看书学习,使全营出现了勤奋读书的好风气,各项工作也搞得很扎实。
杨绍乐打心眼里敬佩这个年轻的教导员,虚心地向他学习,主动地向他请示、汇报工作。崔福宝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他也热情帮助。他经常说:“支持新干部做好革命工作,就是支持革命!”
去年春天,崔福宝奉命带领全营到农场种水稻。杨绍乐带着八连也去了。
八连插的秧苗,只几天就枯黄了。杨绍乐立即访问当地的老农,又到田里作了细心观察。原来当地土质碱性大,插秧后没有充分放水洗碱,把秧苗烧黄了。于是,杨绍乐带领战士加强灌水,以水压碱。
一天,崔福宝从团部开会回来,一眼瞅见八连的秧苗又细又黄,田里的水灌得满满的,误认为是水大淹坏了秧苗。便批评杨绍乐说:“放这么多水,秧苗还能活吗?”要他马上把水排掉。随后,教导员就赶到机枪连的稻田里去了。
面对这一批评,杨绍乐思想上展开了斗争。他想,执行教导员的指示吧,秧苗再缺水就可能被碱烧死;不执行吧,是不尊重教导员。究竟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问题?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想起了毛主席关于“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的教导,心里明确了:维护革命利益,帮助教导员实施唯物主义的正确领导,这才是对教导员的真正尊重和支持。于是,杨绍乐赶到机枪连稻田,把自己向老农请教来的知识,向崔福宝作了详细汇报,然后诚恳地说:“教导员,你一心抢救秧苗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但是心情再急也不能忽视调查研究啊!”
崔福宝发现自己批评错了,向杨绍乐表示道歉;并且根据杨绍乐向当地老农学习来的经验,在田头召集各连干部进一步研究了灌水洗碱,保护秧苗的措施。会一散,崔福宝扛起铁锨,和干部战士一起,把清清的渠水引进了一块块稻田。
过了几天,大片稻苗绿油油地长起来了。崔福宝走在田埂上,一眼望见杨绍乐正在远处的稻田里和战士们一起除草。他想,杨绍乐对自己的爱护和帮助,不正象庄稼人侍弄庄稼那样经心吗:想到这里,一股热烈的感情,涌上了他的心头:“老杨,真是一心为革命的好同志啊!”
《人民日报》通讯员 《解放军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