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深山七年——记牧马青年李仁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1-27
第3版()
专栏:

深山七年
——记牧马青年李仁武
甘肃省有一座山,叫龙首山;龙首山里有一位牧马青年,叫李仁武。他是兰州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六连的战士,青岛下乡的知识青年,今年二十五岁。他在深山牧马,已经七年了。
前不久,我们来到龙首山下李仁武所在连队的驻地。一提起小李子,凡接触过他的人都说:“小李子那娃,可倔强了!”
有一件事情,使李仁武的倔强出了名。那是一九六六年冬天,文化大革命搞得轰轰烈烈,连里的人整天忙乎乎的。喂马的,只剩下小李子一个人。他睡在马棚,吃在马棚,日夜操劳。这些,他全不在乎。可一个人不能铡草,怎么办呢?小李子便去找连长提意见,要求派个人帮他铡草。可他的话,没有引起连长的注意。过了几天,小李子第二次找连长提意见,连长还是没有把喂马的事放在心上。又过了几天,小李子第三次找连长提意见。这一次,他换了个法子。他把马牵到连长办公室里,拴在桌子腿上,让连长看看饿瘪了的马肚子。这法子,果然生了效,连长当即派人帮助李仁武去铡草。
问题解决了,小李子又一心一意去喂马。可这件事,引起了人们议论纷纷。以至在讨论他入团的时候,发生了意见分歧,有人说他太倔强,不同意他入团。于是,连里对李仁武的倔强进行了分析。他是爱提意见,而且不顾私情,有时使人下不了台,可他提的意见,都是为了集体利益;他在深山放牧,遇到种种困难,吃尽千般辛苦,从没有说过一句怨言。这样的倔强,不是应该大大提倡吗?这个倔强的脾气,正反映了他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好品质。这样一分析,原来对小李子有成见的人,反倒觉得他倔得可爱了。李仁武入了团,今年春天出席了甘肃省团代会,最近又出席了省的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被评为甘肃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个人。
李仁武这种倔强的性格,在他的牧马生活中,也充分地表现出来。我们听过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这里向大家讲一个。
龙首山,山势险要,有很多悬崖峭壁,常有牛马驴羊摔死在深渊。因此,这里的牧人有个规矩,叫做“狂风暴雨拉山雾,山里牧人不出屋”。可李仁武,把集体的财产看得高于个人的生命,越是风狂雨急雾浓,他越要上山看护马群。他放牧七年来,没有发生过一次责任事故,没摔死过一匹马。为了保护牲畜的安全,他冒过多少次生命危险啊!有一年夏天,暴雨倾盆,山洪暴发,山沟里的水,象脱了缰的野马,奔腾咆哮。李仁武和几个牧民在山坡上小石屋里,突然看到一头毛驴被山上下来的洪水卷入山沟,眼看就要被冲走。小李子“霍”地一声站起来,说:
“我去拉回那头毛驴!”
“不行,太危险!”几个牧民拦住他。
李仁武不容分说,冲下山去。
“小李子,快回来!……”牧民们大声呼喊。
没听见小李子回答,只听见风吼雨哮雷鸣……
一转眼,李仁武跳到滚滚的山洪里,紧贴着岸边的石坎,死死地抓住毛驴的尾巴,拚命向岸上拉。毛驴被冲倒了,他拉起来;又冲倒了,又拉起来……洪水是凶猛的,但它那里有李仁武英勇顽强。经过几番紧张的搏斗,毛驴终于被拉上岸来。
牧民们钦佩地说:“小李子,你真倔呀!”
是的,小李子是很倔。可从这个倔劲中,不是可以看到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吗?
然而,对这种英勇的行为,李仁武自己却看得很平常。有一天,他下山回连队办事,我们碰上了他,问他怎么会是那样地不怕死。他看着我们,目光灿灿,对我们的问话感到奇怪,他说:“放牧人嘛!放牧人不保护牲口,算得什么放牧人!”回答得也是那样倔强。我们觉得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青年,强烈地想了解他的生活和思想。
过了两天,我们跟着李仁武和一位山里人来到龙首山,看了看他生活战斗的环境,对这个刚强的青年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因此更加钦佩他。
李仁武的放牧点,叫“井子沟”。听人说,井子沟一带,气候变化无常:暑夏雪花飘,春秋冰不消;夏日中午热一阵,早晚还要穿皮袄。从六连驻地到井子沟,要走几十里山路,翻十几架山梁。山路崎岖,走起来非常吃力。进山那天,我们几乎是汗流浃背了,可小李子却山上山下的跑,我们很佩服他爬山的能力。山里人说:“他的两条爬山腿,是苦练出来的。从青岛刚来时,那里跑得了山路,可他有革命的决心。人家骑马放牧,他偏不骑马,每天天不亮就向山上跑,跑不动了,就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坚持着跑!”
放牧人不骑马,真新鲜。我们问为啥小李子不骑马,山里人说:“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爱马,舍不得骑;二是他要和劳累较较劲。”
“还是那股犟劲。”
“可不是,李仁武只要认准了是条正路,就坚持走到底。有人看到深山放牧生活艰苦,向小李子说:‘何苦呢?从青岛到这里干这种工作,每月给我一百元,我也不干!’你猜小李子怎么回答?他说:‘我到边疆来,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干革命来的,不是为挣钱来的!’说得那人脸红到脖子。”
我们在深山中绕来转去,终于转到了“井子沟”。井子沟周围是高山环抱,沟底有两眼山泉。山泉的旁边,有几间牧人们住的小石屋。小石屋非常简陋,真是:“抬头望见天上星,山风刮来吹灭灯,下雨满屋流水声。”这样的小石屋,在李仁武眼里也很有意思。他在这里住了七个年头!
从美丽的海滨城市,到空旷的高山深谷,这是个多大的变化啊!可李仁武思想的变化,也许还要更大些!有一次我们问他:“小李子,你是爱青岛呢?还是爱井子沟?”
“我爱青岛,青岛很美丽;可我更爱井子沟,我在这里受到了锻炼。再说,井子沟也很美呀!”
“你愿意在这里生活一辈子吗?”
他又是那样地看着我们,目光灿灿,反问我们说:“为什么不可以?我要在这里战斗一辈子!”
的确,李仁武是要在这里战斗终生,他爱上了这深山牧马事业。七年来,每年初春,他赶着马群进山;入冬后赶着马群下山。在放牧季节,每天天不亮,他就怀里揣上几个馒头,拿着鞭子上山了。在山上,他看护马群,察看草场,拣干牛粪作柴烧,还利用空闲时间编马鬃绳子,为牧民们修鞋补衣服。掌灯时分,回到石屋,和牧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收听时事广播,议论国家大事,请老牧民讲山史,给自己上阶级教育课,传授放牧经验……提到这些事,牧民们赞叹地说:“小李子真是以深山为家,以牧马为业。他来了七年,才两次回青岛探亲。这两次,也是大伙逼着他走的。要他去探亲,可难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马没有生病的,草料充足,接替他放牧的人可靠。没有这三个条件,你用十匹马也拉不走他!”
七年的深山牧马生活,使这个青岛来的年轻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穿着牧民的羊皮袄,一口本地口音,养成了山区牧民坚毅勇敢的性格,具备了牧民的思想感情,和牧民们打成了一片,从内心里爱上了他们。那家牧群要搬家,他主动牵着毛驴去驮行李;那家牧群丢了牲畜,他就满山满坡去寻找;那个牧民下山了,他主动去代牧。山里下了大雪,他把长筒水鞋让给贫下中牧穿,自己穿着布鞋,到公社的羊圈里,到通往山泉的小道上,打扫积雪。有时,他出山办事,从连队驮回些青菜,提上些油、盐、酱、醋,一路上就分给了各个牧民点。牧民们让他留着自己吃,他总是说:“有了大家吃,没有了就不吃。”天长日久,山里人知道了小李子的脾气,他送的菜就不再推让;看到他缺什么东西,也不声不响地送去。
井子沟山前山后,有几十个牧民点,无论是汉族牧民,还是蒙古族牧民,一提起李仁武,没有一个不知道,没有一个不佩服的,他们翘着大拇指,热烈地向我们赞扬说:“小李子那娃,好喔!”“小李子那娃,象我们牧民哟!”
一句话,李仁武在牧民们眼里,是个好娃!
离开井子沟那天,我们看到李仁武站在巍巍的高山之巅,挥动着皮鞭,赶着马群,赶着白云,十分豪迈!他象那龙首山一样坚强,龙首山也象他一样倔强。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