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阅读
  • 0回复

批倒反动“天才论”群众思想大解放——记天津服装二厂职工联系生产斗争实际深入开展批林整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3-12-01
第1版()
专栏:

批倒反动“天才论”群众思想大解放
——记天津服装二厂职工联系生产斗争实际深入开展批林整风
天津市服装二厂职工在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运动中,狠批林彪反党集团鼓吹的唯心论的天才论,思想大解放,干劲大提高。全厂职工勤奋学习,刻苦实践,推动生产不断发展。今年以来,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全厂月月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
“山东木郎”是怎样变成能工巧匠的?
天已经很晚了,天津市服装二厂的批判大会还在进行。正在发言的是厂里负责技术工作的朱洪堤。他列举王丕连师傅由“山东木郎”变成能工巧匠的事实,狠批林彪鼓吹的反动的天才论。他引用毛主席的教导说,人的知识才能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王丕连师傅今年四十六岁,做裁缝工作已经近三十年了。在党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下,他不仅掌握了缝纫技术,而且是技术革新能手。近几年来,他和大家共同研究,搞成了近三十项较大的技术革新。特别是修理机器,人们说他象个妙手回春的“医生”。
王师傅是生来的能工巧匠吗?朱洪堤说,不是,能工巧匠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王丕连十四岁就到天津一个缝纫店学徒。在万恶的旧社会,工人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徒工的生活更是悲惨。王丕连进店三年,资本家不仅不叫他学技术,连到缝纫间去看看都不行,整天逼着他抱孩子、做饭、打水、倒尿罐,稍不称心,不是打就是骂。两年多过去了,王丕连只学会了钉扣和锁眼。资本家还恶狠狠地骂他:“天生不是学裁缝的料儿,脑袋象块木头。”资本家根本没叫过他的名字,轻蔑地叫他“山东木郎”,最后把王丕连一脚踢出了门。
解放后,王师傅当了服装厂的工人。他带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为革命努力工作。他所以能成为能工巧匠,正是刻苦实践的结果。就拿解决“底线断”的问题来说吧,开始他要找底线断的原因,可总是找不到。后来,他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的伟大教导,明白了要有所发现,必须刻苦实践。下班后,他还在车间里,一会儿开动机器,一会儿把机器拆开研究,反复寻找断线的原因。四、五天过去了,他发现断线的毛病多出在底梭上。底梭上的毛病又在哪里呢?他把剪断的线重新缠在底梭上,一次次地反复实践。经过半个多月,不知进行了多少次的摸索和研究,终于摸到了规律。现在,他根据断线甩头的长短,很快就可以找出断线的原因。王丕连师傅深有体会地说:“人不学不知,不干不会。眼看十遍,不如实际干干。我这点本事,是党给我的,是实践的结果。没有党和毛主席的培养教育,没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恐怕到现在我还是只能锁眼,钉扣。”
慢手是怎样变成快手的?
朱洪堤联系实际,狠批林彪鼓吹的反动天才论的发言,对全厂职工很有启发。一车间缝纫四班的一个青年工人说:“朱师傅的发言,对我教育挺大。但是,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的实践,为什么往往效果不一样呢?比如,很多师傅担任上领子这道工序,他们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什么冯锡藩老师傅能由日产二百多件提高到五百多件,成为全厂有名的生产快手?”这个问题提出后,立即引起大家的热烈争论。冯师傅站起来讲述了自己由慢手变快手的过程。
冯锡藩师傅干上领子这个工作,有十几年了。原来,他上领子并不比其他师傅快,每天只能做二百多件活。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上领子这道工序跟不上要求了。对革命事业有着高度责任感的冯师傅,千方百计地琢磨提高工作效率。他想:上一道领子一般要停四、五次针。不怕慢就怕站。如果能少停或不停针,不就可以提高速度吗!于是,他仔细观察学习别的师傅的操作方法,认真实践,寻找原因,摸索规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冯师傅改进操作方法以后,上一条领子由停五针减少到停三针、两针,甚至不停针,产量由每日二百多件增加到四百多件。但他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想,认识无止境,生产没有顶。我们要遵照毛主席关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努力攀登生产的新高峰。冯锡藩师傅刻苦钻研,反复实践,总结、创造了一套新的操作方法,原来缝一包活(二十件)需要二十五分钟,现在只需要十几分钟,创造了日产五百三十件的新纪录。冯师傅总结了自己提高产量的实践经验,深有体会地说,大体相同的条件下的实践,往往效果不一样,比如“快手”和“慢手”的差别,是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指导思想不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不同,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造成的,没有天生的慢手,也没有天生的快手。
冯锡藩师傅的发言,使大家深刻地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大家进一步划清了两条认识路线的界限,决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钻研,刻苦实践,为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袖口边机是怎样制成的?
在保全小组的批判会上,大家热烈地讨论着“实践,是群众的实践、阶级的实践,还是一个人孤军作战”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怎样引起来的呢?过去有些同志在搞技术革新中,光想依赖革新能手,认为有了能手,一切都好办了。大家觉得,在批判林彪鼓吹的天才论的时候,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讨论讨论。
大家举这个厂技术革新的事实说明,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每一项技术革新都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上袖口边机的制造和投产过程,就很突出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先说制造上袖口边机的念头是怎样产生的吧!在一次生产讨论会上,有个师傅说,上衬衫袖口的边,要一个人烫平,一个人缝,效率太低。能不能想办法在机器上一下子都干下来?这个意见引起了保全组工人们的注意,于是就产生了试制上袖口边机的想法。
但是,这种机器是什么样子的?谁也不知道。“三个牛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保全组的师傅们坐在一起,七嘴八舌,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负责这项革新的师傅又到针织厂去学习。他们根据兄弟厂的经验和群众的建议,设计、制造了一台上袖口边机。可是试车效果不够好,做出的活不平整,起皱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召开了“诸葛亮会”。你一言我一语,大家提出了好多办法。最后,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又吸取了外地兄弟单位的经验,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可是,机器制成后,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立即投产。这时,车缝组的师傅主动担负起试用这台机器的任务。她们和保全组的师傅一起,根据机器存在的问题,大胆进行改革。经过几十次的改进,上袖口边机终于投入生产,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倍多。
这一切的一切,历历在目。大家十分激动地说,如果没有工人们在工作实践中碰到问题,提出建议,就想不起制造上袖口边机;如果没有党支部的领导和支持,就甭想造出上袖口边机;如果没有兄弟单位的实践经验和我厂师傅们的反复实践,最后也搞不成上袖口边机……一句话,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通过学习和批判,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林彪一伙鼓吹反动的天才论,宣扬“英雄创造历史”,就是妄图否定实践的作用,诋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真理,束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大家相信他们是“天才”、“英雄”,好永远受他们一伙的统治和摆布,达到他们改变党的基本路线、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
在党的十大路线指引下,这个厂的职工决心继续抓紧抓好批林整风这个头等大事,彻底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原载《天津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