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彩笔颂英雄——《杜鹃山》舞台美术学习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1-02
第3版()
专栏:

彩笔颂英雄
——《杜鹃山》舞台美术学习札记
王大光
《杜鹃山》的美术设计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布景造型上以山为主体,配置杜鹃花、青松、翠竹、草木……构成一幕幕景象多变、气势磅礴的壮观场景。对塑造无产阶级英雄的光辉形象和深化戏剧主题,都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一、山势险峻,气象磅礴,是《杜鹃山》舞台美术构思的一个特点。帷幕拉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险峻雄伟的舞台气氛:杜鹃山重峦叠嶂。近处险崖对峙,状如斗狮。透过山口,远处群峰起伏,云雾弥漫,更显得险崖下面的山涧深浅莫测。这幅奇险的舞台画面,生龙活现地勾勒出全剧激烈斗争的基调。
“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峻的山势,既点染出极其尖锐复杂的斗争环境,更烘托出从这斗争环境中锤炼出来的英雄的性格。例如《砥柱中流》一场,尖锐的斗争把党代表柯湘推到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枪声急,军情紧,举棋一步之差,都会有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舞台美术紧密结合剧情的发展,以乱云飞渡、群山奔涌的景象映衬她面临的严重危急形势。这场景还醒目地突出一块刚劲挺拔、横空出世的峭石。“峭石刺天”的雄姿有力地烘托出柯湘劈风斩浪、砥柱中流的坚强意志和她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团结干部、群众,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
二、精心出绿,以绿映红,以色彩寄寓一定的思想哲理是《杜鹃山》舞台美术构思的另一特点。杜鹃山上的青松、翠竹、野草、苍苔、碧藓……一草一木都绿得既有层次又富于变化。在这里,绿色不只是单纯为了表示剧情的季节概念,而是配合戏剧情节,深邃地寓意农民武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三起三落、濒于覆灭的农民自卫军,自从有了党的领导,才重新获得了生命,宛如春风吹到杜鹃山,万华齐发,欣欣向荣。《青竹吐翠》一场气氛明朗清新,远山梯田绿秧如茵,近处坪场上青竹、山茶青翠欲滴,一派郁郁葱葱的兴旺景象,生动地衬托农民自卫军在毛泽东思想阳光抚育下不断提高觉悟,扩大武装,蓬勃向上的崭新面貌。
“万绿丛中一点红”。火红的杜鹃花不仅在色彩上与绿色形成强烈对比,相得益彰,而且画龙点睛地点缀出剧情的特定时代背景,深化了戏剧主题。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许多革命者惨遭杀戮,但是白色恐怖吓不倒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舞台美术工作者满怀革命激情,以饱蘸艳彩之笔,描绘杜鹃花越开越盛、越开越艳的景色,创造出烈士的鲜血点点滴滴化杜鹃红遍山乡的绚丽意境,寄寓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的星星之火,正如怒放的山花,必将整个中国染得通红!
三、配合动作,以景衬舞,用景物来衬托演员的动作(包括武打、舞蹈)和造型,也是《杜鹃山》舞台美术构思的一个突出方面。
首先,美术设计抓住了湘赣山地的形象特征,根据剧情,创造出山口、山涧、山顶、山腰等各种特定的场景,为柯湘根据毛主席关于“在四围白色政权中间的红色割据,利用山险是必要的”光辉思想,进行对敌作战,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其次,在每场场景中,又精心安排草丛、岩石、藤萝、石座旗杆等具体景物,使之既便于安排舞台调度,又便于演员表演精采的武打、舞蹈。例如第五场《砥柱中流》在舞台后方设计了山石嶙峋的隘口。当温其久煽动战士冲向隘口时,正在山石高处观察敌情的柯湘猛然转身,拦住人群。由于柯湘处于全台的制高点,更好地突出了柯湘中流砥柱的大无畏精神。特别是布景中反复出现的藤萝,生动地再现了山区军民在人民战争中的无限创造力。当柯湘亲自率领尖刀班风雨兼程,到达天险鹰愁涧时,英雄们攀野藤,悠过百丈深涧,出奇不意地出现在顽敌面前。“攀藤飞涧”的精湛构思,使布景和动作达到有机统一,意境和舞姿和谐一体,为塑造以柯湘为首的农民自卫军战士群象增添了光采照人的一笔!(附图片)
柯湘率领尖刀班雨夜奇袭,飞渡深涧,营救雷刚,力挽狂澜。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