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边疆——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的科学实验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1-03
第4版()
专栏:

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边疆
——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的科学实验活动
在天山南北的辽阔垦区,有来自祖国各大城市的十多万知识青年。最早一批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他们把青春献给建设祖国边疆的壮丽事业,在各条战线上积极作贡献。这里记述的只是几位知识青年在军垦农场搞科学实验的事迹。
塔里木飞出了“金凤凰”
连续七年获得粮食增产的塔里木垦区某团,一九七三年又夺得了大丰收。全团三万六千多亩水稻比一九七二年增产一成,其中有一万多亩单产超过八百斤,三百多亩单产达一千四百斤。在丰收的稻谷里,有个叫“国庆二十号”的优良品种,这是来自广州的知识青年、共产党员张应坚培育的。
事情还得从一九六六年说起,那一年,地处塔里木河流域重盐碱地区的某团军垦战士,摸索出“种稻压碱”的经验后,开始了大面积种植水稻。但是,从外地引进的品种在大沙漠里种植起来,掉粒严重。收割装运时,黄灿灿的稻粒撒满地,往往丰产不能丰收。军垦战士们都很着急,有的拉着张应坚的手说:“你看这满地落的金珠儿,真叫人心疼啊!”团首长也殷切地对张应坚说:“你是农业技术员,能不能培育出既高产又不掉粒的水稻优良品种来呢?”领导的要求,群众的希望,使张应坚的心情很激动。他决心为了加快祖国边疆的建设步伐,培育出新的水稻良种来。但是也有人议论:“培育什么新品种?凭你这两下子,还能叫塔里木飞出‘金凤凰’?”张应坚想:有党的领导,有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过去的沙漠开始变成绿洲,我就不信这里飞不出“金凤凰”!从此,在这个团的水稻种子田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张应坚头顶烈日,脚踩污泥,时而仔细地观察禾苗,时而在本子上认真地记录。经过两年的辛劳,张应坚终于培育出一种抗旱、抗碱、分蘖多、不掉粒的水稻良种。一九六九年九月,师、团领导干部来到种子田,看着这一片长势茁壮的红芒水稻,都很高兴。他们说:“今年是建国二十周年,就叫它
‘国庆二十号’吧!”当年,在这一分盐碱地上,收获了一百三十一斤稻谷。张应坚在党组织和广大军垦战士的支持帮助下,又不断对“国庆二十号”良种进行选优去劣。从一九七一年大面积推广以后,单产年年在千斤左右。实践证明,“国庆二十号”是一个适应性好,抗病、抗灾力强的水稻高产优良品种,碾出的米雪白晶亮,做饭柔粘香甜。现在,“国庆二十号”不仅在天山南北的广阔垦区里扎了根,而且已推广到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伊犁河畔香料香
熏衣草,是一种名贵的香料植物,现在已经在新疆伊犁河谷大面积种植了。原来主要依靠进口的熏衣草油,通过知识青年们的辛勤劳动,在这里也能生产了。
熏衣草油是国防、医药、无线电、油漆、陶瓷以及日用化工等方面的重要物资。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日益发展,熏衣草油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国家有关部门要求伊犁垦区某团试种熏衣草,团里把任务交给了上海知识青年徐春棠。
这种娇贵的香料植物,要在高寒地区安家落户,实在不易。“国家需要我就干!”徐春棠和战友们把充沛的革命干劲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从一九六四年开始,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摸索出熏衣草在生长中对阳光、水分、湿度的不同要求和繁殖方法,掌握种熏衣草的规律。他们在试验地里整整试验了四年,有时冒着大雨在地里劳动,棉衣湿透了也不收工。不知有多少个节假日,他们是在熏衣草地里度过的。大面积种植熏衣草的试验,终于成功了。徐春棠和战友们又因陋就简,在草棚土房里提炼熏衣草油,经过反复实践,油脂的质量不断提高,为祖国香料事业作出了贡献。
徐春棠在革命大道上不断前进,已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沙漠深处“银花”开
银耳是一种珍贵的滋补品。现在,这种适应南方温暖、潮湿气候的药材,已经在我国寒冷、干旱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生根开花。人们说这真是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是来自浙江温州的知识青年陈钟洪。
一次,陈钟洪探亲回温州,看到家乡正在搞人工栽培银耳。为了对建设祖国边疆作出贡献,他一心想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胡杨木搞人工栽培银耳。陈钟洪向温州市有关单位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他们的热情支持。假期一满,他就带着有关技术资料和两瓶菌种回到了生产建设兵团某团三连。但是,这里的井水含盐碱量较大,不适宜栽培银耳,实验无法进行下去。团党委了解情况以后,就把陈钟洪调到井水质量较好的园林队,让他继续试验。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搞人工栽培银耳,必须同盐碱、低温和干燥等不利条件作斗争。困难挡不住有志气的革命青年。没有专门设备的实验室,陈钟洪就选定冬暖夏凉、湿度较大的地窝子代替。他还在塑料薄膜蒙的天窗上稀疏地盖上几根树枝,遮挡阳光,模拟成阳光能照到但又不是直射的这样一个树林子环境。沙漠里蒸发量大,他在地窝子里搭起一米高的简易塑料薄膜棚,定时向棚里洒水,保持银耳生长所需的湿度。接种菌种时,天气比较寒冷,陈钟洪就在地窝子里生起火,保持所需的温度。在他的细心照管下,五十天后,第一批银耳长出来了。可是,银耳长到一个指头大小,却再也不长了。怎么办呢?这时他们把长有银耳的木棒分开放在几个湿度不同的地方,进行对比试验,分别作出记录,逐步摸索出一些经验。过了一段时间,实验棚里终于开出了一朵朵晶莹洁白的“银花”。陈钟洪和他的战友们决心继续努力,搞好菌种培养和合理密植,提高银耳产量,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