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记江苏省睢宁县双沟公社党委书记王学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1-05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记江苏省睢宁县双沟公社党委书记王学俭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江苏睢宁县双沟公社党委书记王学俭,多年来就是按照毛主席这一教导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的。
王学俭在双沟公社工作已经十四年了。要介绍他的事迹,不能不从他初到双沟那时谈起……
想群众所想 急群众所急
双沟公社地处废黄河故道两侧。解放前,这里洪水泛滥一片碱,刮起大风冒白烟,被称为“兔不打窝,雁不歇脚”的穷地方。解放后,党领导这里的群众初步改变了穷困面貌。但是,一度由于混进公社领导班子的个别坏人的破坏,双沟又面临着种种困难:生产下降,社员生活受到影响,一些人情绪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党派曾经担任过副县长的王学俭去双沟工作。
一九五九年八月,王学俭来到双沟。刚放下行李,他就到群众中去了。五天时间,他跑遍了全公社村村队队,召开了三十多次座谈会。贫下中农焦急地对他说:“同志呀,俺双沟碱地多,治好这碱,双沟就翻身了,快领着咱干哟!”但是少数干部却摇头:“老祖宗留下来的孬地,能治好,也等不到今天了。”王学俭心里翻腾开了:群众为改变落后面貌着急,为什么少数干部却不急?
“群众在急着想改变落后面貌,我们干部应该想什么?急什么?”王学俭经常用这个问题问公社干部。有的答对了,有的支吾其词,有的一听脸就红了。王学俭感到问题正在这里。他和一些同志交换了看法,认定:要改变双沟生产落后面貌,首先要改变双沟干部的精神状态。他们决定从革命传统教育着手。
第二年年初,王学俭带领公社党委成员、社直机关负责干部和各大队党支部书记,踏着漫过膝盖的积雪,来到纪湾大队的烈士陵园,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向烈士致哀完毕,王学俭扒开积雪,抓起一把土,问大家:“这是什么地?”
“从不立苗的重碱地。”
“解放前,我们贫下中农有几垄这样的地?”
这一问,把大家问住了。绝大部分参加会议的人,解放前都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祖祖辈辈给地主老财当牛作马的啊!
“大家想过没有,这些地是怎样回到我们手里的?”王学俭一个劲地问下去。
参加会议的同志,绝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双沟人。不少人曾参加过或目睹过解放双沟的战斗。想到牺牲了的烈士,干部们抚今思昔,心情沉重:十一年过去了,烈士鲜血浇灌的土地上,落后面貌仍未显著改变,怎能不惭愧地低下头?
王学俭也很激动。他说:“有人说双沟地孬。但是,躺在我们身旁的五十六位烈士,并没有因此而把它让给敌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难道不能为改变这里的面貌,出大力、流大汗!……群众急着想改变落后面貌,我们不急群众所急,还称得上是共产党的干部?”
改变双沟落后面貌的战斗,从此揭开了序幕。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王学俭向干部群众大讲大寨精神,带领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河打井,植树造林,实行大面积旱改水,综合治理盐碱风沙和内涝。在这些年的战斗中,人民群众想什么,急什么,他就想什么,急什么,干什么。伤残,疾病,没有绊住他;儿子牺牲了,也没有影响他。
一九六八年,双沟地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很激烈,王学俭和干部群众为改造盐碱、兴修水利的战斗也正紧张。一天,王学俭在工地上接到一个长途电话,说他的大儿子英勇牺牲了,要他马上去那里一趟。听到这个消息,王学俭心里一震。在那炮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父子俩曾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那时,儿子才十二岁,是他把儿子带去参加八路军的。阶级情,父子爱,涌上心怀。人们担心老书记受不住这个打击。但是,王学俭虽然感到沉痛,仍然坚定地说:“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死得其所。”他劝老伴不要伤心,自己仍然坚持在工地。
王学俭和全社干部群众艰苦奋战几年,根治了内涝,控制了盐碱风沙,全社沟渠纵横交错,机井星罗棋布。昔日的重碱地、沙荒窝、锅底洼,如今成了丰产田、果木林、“聚宝盆”。全公社皮棉单产六年超百斤,粮食也于一九七二年超《纲要》。一九七三年,他们战胜了低温、雨涝、干旱、病虫等自然灾害,又获得了粮棉双丰收:皮棉亩产一百三十斤,粮食亩产六百二十斤。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时刻想到党和人民
双沟的贫下中农,每谈起王学俭,总爱说这样两句话:“他把俺贫下中农时刻装在心里。”“群众穿暖了,他不觉得冷了;群众吃饱了,他肚子也不饿了。”这些,确实是王学俭与群众血肉相连、心心相印的写照。
一九六三年,双沟受水灾。王学俭为抗灾救险,迎风沐雨,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春节前夕,纷纷扬扬的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王学俭惦记着灾情严重的几个大队社员的生活,吃饭不香,睡觉不甜,忙着把党和国家的救灾物资发到受灾群众的手里。春节那天,天还没亮,他一个一个地喊醒公社干部,说:“我们都是党的干部,在群众眼里就是党的代表。眼下冰天雪地,我们要深入下去,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啊!”几句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
天刚拂晓,王学俭身披蓑衣,手拄竹竿,怀揣冷馍,肩扛救灾棉被,顶着刺骨北风,向灾情最重的大赵大队走去。来到六十一岁的老贫农赵永培家时,老人还没起身。赵永培一听是王学俭的声音,急忙披衣起床:“老书记,这么大的风雪,还来看俺!……”老人的话还未说完,手里就接到王学俭塞给的一条棉被。饱尝旧社会黄连苦的赵永培,望着满身冰碴雪花的王学俭,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这一天,王学俭跑了三十多个生产队,探望了烈军属、五保户和困难户。在高集大队,他发现七十多岁的五保户高家振屋里的水缸没水了,就立刻提着水桶到井台上去打水。他的左手在抗战时和敌人拚刺刀负过伤,四指粘连卷曲如肉饼,手腕也被子弹打穿过,不能攥井绳,就用右手提上一段,再用牙咬住,换上右手再往上提。这样一桶一桶地把水打上来,直到水缸装满才离去……中午,社员们包好了水饺,想把老书记接到家里欢度春节。王学俭怎么也不肯。他披着满身雪花,裤管冻得硬绑绑的,一边大口大口地啃着凉馍,一边咔嚓咔嚓地从这个猪舍走到那个牛棚,察看牲口,和干部议论着保护牲畜过冬的问题。此情此景,使在场的人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人们拉着他的手说:“老书记呀,你把心掏给俺贫下中农,难道就不想想你自己?”王学俭指着手里的冷馍、蒜瓣,笑着说:“这不很好吗?解放前,俺连这也吃不上呢!”
正确对待群众 正确对待自己
王学俭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屡立战功。一九五五年转业地方工作后,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人民再立新功。但是,他从不摆资格,夸功劳,而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时时注意批评自己的缺点错误。干部群众称赞他是“有了成绩不自夸,不摆功劳爱揭疤”。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王学俭牢记毛主席关于“你们要政治挂帅,到群众里面去,和群众在一起,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搞得更好”的指示,成天泡在群众中,主动接受群众的批评帮助。他把群众的批评意见,一条条归纳起来,认真思索,感到尽管过去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由于受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看书学习不够,头脑里路线斗争的观念很淡漠,在一些问题上犯了错误,给党和人民群众造成一定损失。这样一想,他就觉得毛主席领导的这场文化大革命,不仅对于我们整个国家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而且对于自己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也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不然,光埋头于领导生产,忘掉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就会在复杂的斗争中走错路线,上当受骗,给党和人民带来更大损失。从这以后,他更加热情地欢迎群众的批评。在那些日子里,人们经常看到他象接喜报一样,把革命群众送来的大字报,一张张地接过来,贴在自己家的墙壁上和房门上,认真看,仔细想。他还把革命群众的意见综合起来,连同自己的检查,抄成大字报贴在墙上,让革命群众进一步揭发和批判自己的错误,帮助自己提高路线斗争觉悟。
群众运动的生动课堂,使王学俭认识到,要更好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经常地、自觉地接受群众批评监督。因此,在整党建党运动中,他在大会上,在田头场边,在干部群众家里,三番五次地动员大家给自己提意见。他说:“俺有缺点错误,大家就要帮俺连根拔掉,千万不能原谅,不然,小毛病发展成大毛病,变成老毛病,就会给革命事业带来大损失!”
有一天,陈王大队两个老贫农给王学俭送来一张大字报,说他对他们那个大队的一个干部所犯的严重错误没有严肃处理,批评他“右倾”。公社干部议论纷纷。有的直摇头,说大字报提的意见不在理。有的指责大字报是胡乱放炮,无限上纲。王学俭严肃地对大家说:“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群众有责任、有权利批评我们的缺点错误。害怕批评,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那是国民党的作风!”他把那张大字报贴在最显眼的地方。
第二天,王学俭到陈王大队召开社员大会,一面宣传党的干部政策,一面向群众检查自己的错误。他沉痛地说:“俺平常对干部教育帮助不够,让这个阶级兄弟犯了严重错误,我有责任。对他的处理虽然符合党的政策,但事前没有跟大家商量,事后又没有向大家解释,没有把党的干部政策交给群众,这是不相信群众的表现。你们的批评,打中了我的要害。”
王学俭自己有一条规定:每做完一项工作,都要认真地进行总结。对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以利再战;错了,一面在思想上追根寻源,吸取教训,一面不掖不藏地抖出来,请群众批评监督,坚决改正。
一九七一年,双沟公社第一次实行大面积旱改水,粮食总产达到新的水平。在一片赞扬声中,王学俭却在一次五千人的大会上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原来,由于缺乏经验,有几个队作物布局不合理,水稻产量较低,其它作物也受了影响。王学俭的自我批评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干部群众认为成绩是主要的,缺点是难免的,何必那么认真。王学俭说:“成绩应当肯定,但绝对不能让成绩遮住自己的眼睛,看不到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后来,王学俭又到几个有关生产队向群众作了检查,把自己的教训变成群众的经验。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王学俭和老贫农在一起谈心。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