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扎根边疆十八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1-05
第4版()
专栏:

扎根边疆十八年
在黑龙江省萝北县的原野上,有一个以我国首都北京命名的村庄——北京庄。
十八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野草没人,狼狍成群的沼泽荒原;如今,这里已成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每年为国家生产二百多万斤粮食。下面介绍的是我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队长、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指导员杨华扎根北大荒、建设北京庄、艰苦创业的事迹。
落 地 生 根
一九五五年九月,杨华和五十九个战友,扛着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大旗,从北京来到黑龙江萝北荒原,在这里燃起了垦荒的星星之火。
在有萝北县领导干部和当地贫下中农参加的誓师大会上,杨华豪情满怀,热血沸腾,指着落地就生根、速生快长的蔓草对大家说:“我们要象它那样,做革命的种子,在北大荒落地生根。”其他队员也豪迈地说:“苦,怕什么!我们就是来同困难作战,向荒原进军的!”
杨华出身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一个雇农家庭。解放后,翻了身,党把他送进文化学习班学习,成了家里第一个识字人。一九五五年,这个二十二岁的青年党员担任了一个乡的乡长。
这时,党号召城市青年到边疆垦荒,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杨华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几夜睡不着觉。他坚决向组织上申请,志愿到北大荒参加建设。不久,《人民日报》发表了杨华等五名青年倡议成立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消息。他们的倡议得到党和人民的鼓励和支持,得到广大城市青年的热烈响应。就这样,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很快成立了起来,背负着党和人民的期望与信任,踏上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征途。
“北大荒,北大荒,漂垡甸子‘大酱缸’,又是兔子又是狼!”在这样的荒原上落脚安家,面临着许多困难。杨华带领队员们斩荆棘,打茅草,支起了帐篷;趟着没膝深的漂垡泥塘从十几里外的县城背回了粮食。入夜,狼群嗥叫,杨华点起篝火,战友们唱起《垦荒队员之歌》:“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我们是北大荒的新主人……。”歌声、笑声在原野上回荡,压倒了野兽的嗥叫!夜深了,队员们已进入梦乡,杨华和几位身强力壮的伙伴骑上马,背起猎枪,通宵达旦地在帐篷周围巡逻守护。
在附近贫下中农的指导下,队员们燃起荒火,开出一片黑油油的土地。但是这地象海绵一样,走一步一颤悠,要套八匹马,才能拉动一副犁。大多数人没使唤过牲口,马跑乱了套,人跟着摔斤斗……。杨华鼓励大家说:“谁也不是生来的扶犁手。不会,咱就在干中学!”他专挑那土质粘、水分大、树根密的地段干。跌倒了,站起来,带着满身泥水追赶奔跑的犁杖。就是这样,一群新扶犁手,用四副单铧犁,在十六天里翻出了一千二百亩地。
一天夜里,平地下了一米厚的大雪,许多农户的大门被雪封住了。一清早,萝北县委的领导干部骑着马,带着铁锹,来到垦荒队员的驻地探望,可是找不到人。他们担心地追随脚印来到山上,只见杨华正喊着号子,领着队员们在抬木头,一个个热得满脸流汗……。这一冬,他们备足了可盖二百平方米住房的木料。
第二年一开春,他们迎来了一百多名新战友。这一年,他们生产了二十七万斤粮食,六十万斤蔬菜,盖起了六十间住房和一个食堂,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萝北的地图上标出了一个新地名——北京庄。更加可喜的是,经过一年多战天斗地的锻炼,有十八名队员入了党,十八名队员入了团。杨华还代表全队回北京参加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壮 志 不 移
“扎根北大荒,终生志不移”,这是杨华的誓言。在垦荒队来萝北荒原五周年的纪念日里,杨华邀集战友们在北京庄的后山植树,其中有坚硬的柞树,挺拔的白杨,高耸的桦树……。大家迎着早晨灿烂的阳光,站在这片新林前合影留念,表达他们在北大荒干一辈子革命的决心。
十年过去了。北京庄的生产建设蓬勃发展,五业兴旺。创建北京庄的青年也相继安了家。有一次,大家在一起闲谈。有人说:“咱们算是在北大荒扎下根罗!”杨华说:“不,如果咱们只是守着这个摊子过舒心日子,那不算是在北大荒扎下革命的根。”他领着大家来到村子附近的“低头山”下,指着一大片忽高忽低象搓衣板似的三千多亩荒地说:“只要有一亩地荒着,咱心里就不能舒服。咱们的一生应该是不断地为社会主义创业的一生。”杨华的话象一团烈火,激发了大家的雄心壮志。他们跑到农场场部请示,建议在不影响当年生产任务的情况下,把那块地开出来。但是,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农场有的干部不相信群众的力量,强调困难大,费工多,没有同意他们的建议。
不久,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杨华和战友们狠批了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把拖拉机开到“低头山”下,推高地,平沟堑,白天黑夜连轴转。他们奋战了半个月,把一大片荒地开垦出来了。
一九六九年初,杨华所在的农场组建成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团,组织上调杨华到这个团的十七连当指导员。十七连的耕地地势低洼,十年九涝,生活和生产的条件都比较艰苦。杨华和党支部其他成员狠抓阶级斗争,落实党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调动了全连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大家奋起学大寨,修建排涝工程,消灭草荒,到一九七一年秋,这个连的工作有了很大起色。从此以后,群众中议论纷纷。有人说,杨华是见过毛主席的
“老垦荒”,工作做出了成绩,很快就会调离。一些原来不安心在农村的人,思想动荡起来。
杨华听到这些议论,心想: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时而鼓吹“下乡镀金论”,时而诬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谬论流传,流毒很广,有些人甚至把知识青年能否离开农村看作是表现好坏的标准。他回想起在北京庄
时和战友们植树造林表扎根决心的情形,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肃清流毒,端正某些人的认识。
在当地,一般农户都要在房前屋后用树枝木条夹一圈板障,种点蔬菜。杨华到十七连以来,这些事一直没顾得上拾掇。这回他利用休息天,带着爱人、孩子在门前夹板障。消息传开去,许多人赶来帮忙。有的说:“指导员那象要调走的样子呵?他来边疆一心扎根干革命,咱们还有啥说的!”于是,种种传闻,不攻自破。杨华又带领青年战士在十七连的住宅周围栽了一排排“扎根树”,把原先的草屋顶翻盖成瓦房顶。这时,他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的教导,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刘少奇、林彪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攻击和诬蔑,坚定了大家扎根边疆干革命的决心。
在批林整风运动的推动下,十七连全体指战员团结奋斗,一九七二年获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收成,粮食总产比一九七一年增加九十六万斤,被评为师的农业学大寨的先进集体。
关 怀 青 年
当年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出发时,首都的少年儿童们赠给他们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向在荒原上创建粮仓的大哥哥、大姊姊们致敬,我们时刻准备着跟随你们一道向大自然进军!”现在,赠送锦旗的孩子已经长大,他们中间有许多汇入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来到北大荒,成为建设边疆的新生力量。
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新战友,杨华非常振奋,决心更好地带领大家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奋勇前进。他和青年们一起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一起收听北京的广播,积极开展思想斗争,一起修篮球场,架乒乓球台,搞业余文艺演出,从思想、学习、生活、劳动各个方面,热情地关怀青年成长。有一次,他在团里开会,听说一个青年患急病住院了,便连夜赶到医院探望,为这个青年输了二百毫升的血。青年们说:连队真象咱们自己的家!
杨华深深懂得,要把边疆建设得更加富饶美丽,需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接一代干下去。他的大儿子春江初中毕业时,学校征求杨华对毕业分配的意见。杨华说:“我对孩子有两点想法:一是让他在北大荒务农;二是不愿他守在家门口干,应该到最艰苦的连队去锻炼。”后来,他把春江送到一个农业连队去当战士。现在,他的二儿子春海即将初中毕业了。他拉着春海的手说:“咱全家要世世代代建设北大荒。你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做无产阶级的好后代!”
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