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未出校门的公社技术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1-06
第2版()
专栏:

未出校门的公社技术员
一九六二年,王文有初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农业生产。一九七一年,他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带着贫下中农的委托,进了辽宁农学院朝阳分院学习。入学不久,王文有就到海南岛参加科学研究育种。他看到在家乡没见过的品种,真是大开眼界。他想,何不运用育种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技术,搞些适合家乡生长的新品种呢?他决定利用休息时间搞“小育种试验”。
虽是春季,海南岛的中午却骄阳似火。王文有满脸淌着汗水,细心地进行人工授粉,授完一株拴上个标签,套上个小袋。他干了二十多个中午,搞了三十多个高粱杂交组合,两个玉米组合。
一次,他到当地的一个科学研究所农场参观,看到一棵株高、叶大的高粱。人们告诉他,那是新疆良种“大弯头”,米粒大、色白、壳松、米质好。他立即想起,自己家乡的贫下中农迫切要求改造高粱“晋杂五”。如果把新疆“大弯头”同“三尺三”杂交,就可能育出比“晋杂五”更好的新杂交品种。他把自己的想法向老师作了汇报,得到了支持,便搞了新疆“大弯头”和“三尺三”杂交的新组合。收获的季节到了,三十多个杂交组合,绝大部分籽粒饱满。第一代培育成功了,王文有喜得眉开眼笑,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收藏起来,带回朝阳。
王文有为了培育高产、优质高粱品种,参加了学院的高粱课题研究,如饥似渴地学习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等科学理论,并且在大队建立了一块育种试验田,种上了在海南岛培育的种子,观察它在本地的变化。他还搞了引种试验,搞了高粱、玉米、棉花、花生等试验。每天天一亮他就下地,掌灯时才回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文有的科学试验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他在十亩地上搞了七种栽培形式的试验,其中,一亩大小垄试验,亩产达一千九百五十多斤,已在公社推广。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