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谁说妇女不能办矿——记本溪县小市粘土矿二十七名妇女在文化大革命中建设矿山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1-06
第3版()
专栏:

谁说妇女不能办矿
——记本溪县小市粘土矿二十七名妇女在文化大革命中建设矿山的事迹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在毛主席关于“开发矿业”的伟大号召下,一个群众办矿的革命热潮正在蓬勃发展。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二十七名妇女办矿的故事。
冲破流言蜚语的阻挠
一九六六年初春,某钢铁基地的一个采购员,千里迢迢来到辽宁本溪县小市粘土矿订购粘土。结果,他和一个又一个曾经前来订货的人一样,得到的回答是:
“小市粘土矿早已下马了。”这些大失所望的人不禁问道:“钢铁生产这样需要粘土,粘土矿怎么能下马呢?”
这句话,象重锤一样,敲在小市街道负责人、共产党员钟凤梅的心上,引起了她对往事的回想:
小市粘土矿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战鼓声中诞生的。钟凤梅和一千多名阶级兄弟就是这座矿山的建设者。他们以生产的粘土,支援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但是,在刘少奇一伙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干扰下,一座好端端的矿山硬是砍下了马。临下山时,钟凤梅带了一大块矿石。这几年,“重建粘土矿”的革命烈火,一直在她的心里燃烧着。
文化大革命的东风,给钟凤梅增添了新的力量。她走家串户宣传革命的大好形势,大讲矿山建设上的两条路线斗争,使那些从来不出家门的孩子妈妈们开阔了眼界,大家说:“上马”和“下马”,“开矿”和“买矿”就差一个字,走的可是正好相反的两条道。她们自动地组织起了一支由二十七名妇女参加的办矿小分队,决心走出家门,上山办矿,为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贡献力量。
二十七名妇女办矿的消息传开了。广大群众欢欣鼓舞,积极支持。老大娘送来了自家的土篮子、铁钉子;退休老工人主动帮助她们出谋献策,鼓励她们打响这一炮。但是,社会上也吹来了一些冷风,说什么“老娘儿们办矿,是三九天开桃花,从来没见过”。钟凤梅领着大家多次学习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教导,粉碎流言蜚语的嘲笑,勇敢地开进了多年失修的旧矿洞。
万事开头难。旧矿洞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巨石嗞牙咧嘴,顶棚破损,碎石和水珠象下雨一样落下来,脚下是半尺多深的积水,险情时刻考验着她们。钟凤梅知难而进,第一个深入险区,抡大锤,打炮眼,排险情,修巷道,手上磨起了层层血泡,虎口震裂,两臂发麻,她从没吭过一声。在钟凤梅的带动下,大家苦干了一个多月,不仅修好了矿洞,而且凭着一副铁肩膀,从二百米长、三十度斜坡的巷道里挑出了几百吨矿石。
紧接着,他们不顾盛夏三伏,任凭晴天汗如雨,雨天一身泥,坚持把一筐筐的黄土,一块块石头,连搬带扛从几里以外运到山坡上,象燕子垒窝一样,一砖一石垒起了一座高九米、能容三十吨矿料的大土窑。在那些日子里,她们的肩膀肿了又消,消了又肿,手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但是谁也没有叫一声累,喊一声苦。
矿石采来了,大窑建成了,没有焦炭开不了窑。怎么办?二十七名妇女商量决定用煤粉代替冶金焦,进行第一炉试烧。可是,烧了三天,出窑时,由于配料比例不当,矿石、煤粉和大窑凝成了一个大坨子。不仅粘土没烧成,大窑还有报废的危险。这一来,那些吹冷风的人可高兴了,什么“老娘儿们办矿,煤粉烧粘土,真是越干越稀罕!”诸如此类的话又冒出来了。家里的人也开始劝她们下山。
这二十七名妇女真是好样的!她们说:“路是走出来的,矿是开出来的,煤粉烧粘土的经验一定能在实践中摸索出来。”大家四天四夜没有离开大窑一步,一钎一锤把凝固在大窑上的废渣抠了出来。人累瘦了,眼熬红了,大窑却保住了。钟凤梅守在大窑旁,把烧废了的三十吨矿石一块块地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分析。发现有几小块烧得比较成功。她得到很大启示,认为粘土是可以用煤粉煅烧的。为了摸清用煤粉烧粘土的规律,钟凤梅走访了十几个粘土矿的老工人,认真记下了每一次试验的数据。经过上百次的煅烧实验,终于摸清了煤粉烧粘土的配料比例,掌握了煅烧技术,成功地烧出了第一窑“争气粘土”。
二十七名妇女说得好:“这不是普通的一窑粘土,它烧垮了刘少奇一伙修正主义的办企业路线,使这座报废的老矿又焕发了革命青春;也烧出了妇女的革命志气。”
三把大锤的革命精神
小市的二十七名妇女开始办矿时,只有从家里拿出来的十副土篮,三把大锤,十把铁锹和三把磨秃了尖的钢钎。二十七名妇女决心不向国家伸手,自力更生办矿。挑矿石没有扁担,她们爬山越岭,砍来木材,自己一刀一刀削成;下井没有照明设备,她们就用两个铁罐头盒子合起来,制成“土矿灯”;从家里带来的几只铁钉,都是这里用完,拔下来用到那里,弯了又直,直了又弯,还舍不得扔掉;每一块破布,每一根铁丝,每一个木楔子都是她们亲手拣来的。办矿前五年,没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却上缴了利润十三万元。
随着生产的发展,任务的增加,光靠土篮、大筐运料添窑,已经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矿上急需一台卷扬机。一个新到矿的同志说:“咱们矿这几年不花钱,光挣钱,国家也该武装武装咱们了。”二十七名老矿工可不这样想,她们说:“咱们这个矿是‘动手牌’的,可不能要一台‘伸手牌’的卷扬机。”她们还是老办法,自己动手造。大家出谋献计,东拼西凑地找来一些废钢铁和旧零件,自己动手试验安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先后搞成了三台土卷扬机,提高工效四倍,解决了大窑吃料的关键问题。
一九七二年,国家拨给这个矿三十万元资金。二十七名老矿工深切地感到党的关怀和温暖。这三十万元怎么花呢?她们向革委会提出:“钱要花在刀刃上,首先是发展生产。”全体职工继续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只花了三万元,就因陋就简地解决了食堂、托儿所等福利设施。其余资金,全部用在增添矿山设备,改进劳动条件上,进一步发展了生产。
矿山由小到大,由“穷”变富了。但是,当年“三把大锤”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没有丢。一九七二年春天,她们办了一个矿史展览馆,里面陈列着当年打飞了边的大锤,磨秃尖的钢钎,缠了又缠的破土篮……每当矿里增加新工人,二十七个老姐妹都把他们领到展览馆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青年矿工的头脑中深深扎根。在日常劳动中,老矿工们处处以身作则,艰苦奋斗,为青年工人做出榜样。一次,二十七名妇女之一的工段长邓素兰,拣回了一个被青年女工王继红扔掉的破土篮,一边帮她修理,一边讲艰苦奋斗的伟大意义,使小王深受教育。从此,小王带头搞修旧利废。她们在青年工人中又开展了废物回收的活动,为国家节省了几千元钱的资金。
老 矿 工 不 减 当 年 勇
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几年中,小市粘土矿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原来只有二十七个人的社办工业,如今变成了一个拥有四百多名职工的国营企业;机械化生产代替了原来笨重的手工劳动;粘土年产量由一千吨猛增到二万多吨;昔日的二十七名普通家庭妇女,已成为国家的正式工人。回顾过去,激情满怀;瞻望将来,斗志更高。她们表示:“为革命开矿永不退坡!”
被称为“矿山迷”的二十七名妇女之一的王桂芹,五十三岁了。从办矿那天起,她就拎着两人多高、十五六斤重的钢钎,七年如一日战斗在大窑上。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风霜冰雪,一天见不到大窑她就觉睡不好,饭吃不香。成千上万吨的矿石经过她的手,炼成了金灿灿的粘土,运向四面八方;十几根钢钎一根根在她手里磨短了、磨秃了。然而,王桂芹的革命意志,却象那熊熊炉火,越烧越旺。一九七二年,她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普通家庭妇女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在王桂芹的带动下,烧结工段的七十一名女矿工,团结战斗,年年季季提前超额完成国家生产任务。这个矿成为本溪县工交系统的先进单位之一。
批林整风运动开始时,满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的二十七名妇女,由于没文化,批得不很深,有的人急得掉了眼泪。怎么办?老矿工宋桂新说:“革命需要矿山咱们就开矿,革命需要批林咱们就学好文化理论,把它批倒批臭。”大家自觉组织起来,成立了学习班,一到业余时间,她们就象小学生一样,请青年工人当老师,一字一句认真听讲,一笔一划练习写字。现在,宋桂新老大娘已能读书看报了,她读了《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共产党宣言》等马列和毛主席的书。二十七名老矿工,在革命理论的指导下,成了全矿一支批修主力军。她们刻苦读书的劲头,感染了青年一代。一到业余时间,矿里矿外到处是琅琅的读书声。
二十七名妇女在前进!随着矿山的发展,她们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她们之中已有十几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其中有矿革委会主任、车间党支部书记,有的在生产第一线担任段长、区长、班长,其余同志也都是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