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新的征途——记山西盂县县委书记梁和义带领群众学大寨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1-09
第3版()
专栏:

新的征途
——记山西盂县县委书记梁和义带领群众学大寨的事迹
太行山的风云,日日夜夜在变化;太行山的人民,日日夜夜在战斗。多少年来,在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的风云中,许许多多扛活人、放羊娃,在党的培养下,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为“革命先锋”,成为党的忠诚的干部。山西省盂县县委书记梁和义就是其中的一位。
梁和义,可算得个“老太行”了。他在太行山区生活了五十多年,在盂县工作了三十多年。心里装着盂县的人物风貌,足下走遍了盂县的山山水水,对盂县有深厚的感情。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为
“老书记”。如今,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这位“老书记”更加青春焕发,带领群众踏上了新的征途——一定要“把盂县建成大寨式县”。
新的认识
梁和义踏上新的征途,是有曲折的。文化大革命初期,革命群众的大字报批评他“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没有抓住根本”。他有些想不通,因为心里早就有个框框:要说学大寨,在省内,盂县学得较早,自己也大张旗鼓地推广过大寨经验,难道还有什么错!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教育了千千万万的干部,也教育了这个贫农出身、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太行”。他从刻苦学习中,从批判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中,逐步擦亮了眼睛,开了心窍。他想,是啊!自己何尝没有上过修正主义骗子的当啊!那个时候,自己只是把大寨当作个“生产典型”来学,不懂得要抓路线,只想学些生产措施,多打点粮;原来,学不学大寨,怎样学大寨,是个路线问题,始终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如果光看人家庄稼绿,不见人家思想红;光看人家建设基本农田,不见人家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那么,想学大寨是学不好的,想赶昔阳是赶不上的。不抓路线,弄得不好,就会滑向资本主义的邪路。
想到这里,梁和义猛然醒悟过来,革命群众的批评多么中肯啊!真是批到了根本上。心里服了,疙瘩开了,梁和义的革命精神更加焕发了。他立即把自己的新的认识变为新的行动。县委在全县开展了群众性的大总结、大对比,围绕“盂县九年学大寨,变化为啥不够快”的问题,找差距、挖根源。梁和义严格解剖自己,向各级干部、向广大群众作了实事求是的检查。他说:我生在盂县,长在盂县,一直工作在盂县,文化大革命前学大寨没抓好,是因为路线斗争觉悟不高,继续革命的思想准备不足。回想起来,实在对不起党和毛主席的期望,对不起全县二十三万人民的信任。在他的带动下,县委的每个成员和社队干部,都从路线的高度总结了经验教训,表达了决心:一定要把被修正主义路线干扰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在学大寨的道路上赶上去!
新的变化
在新的征途上,这位“老书记”身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看到两年多来,梁和义一直在西部地区东梁公社西梁大队蹲点;而文化大革命前,他却一直是在北部的上社公社白藏大队蹲点。为什么改变了常蹲点的地方呢?说起来,这又是文化大革命对梁和义的启发和教育。他想到,过去学大寨只学表面,蹲点也是选“见效快”的地方。其实呢,是避难就易,眼里只有条件较好的地区,对西部这块黄土高原却没有放在心上,以为那里“人少地多气候寒,要想高产难上难”,学大寨不容易见成效,而没有看到那里的贫下中农有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改天换地的迫切愿望。这是见物不见人,哪里谈得到真心实意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呢!哪里是在抓根本呢!何况,西部地区的土地、产量占到全县的将近一半,每年给国家贡献的粮食占到全县的三分之一还多。西部地区上去了,对全县促进很大;上不去,对全县拉腿也大。因此,梁和义决心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挑最艰苦的担子。
梁和义一到西梁大队,白天和社员一起下地劳动,晚上登门访户,同贫下中农促膝谈心,召开干部、党团员座谈会。他看到,西梁的条件虽差,广大群众学大寨的热劲很足。老贫农告诉他:“干部‘翻烙饼’,班子不凑劲,光社员们着急顶啥用?”梁和义从大量情况中得出了结论:西梁大队要大变,首先领导班子思想要大变;西部地区要大翻身,也要从人变、干部变开始。于是,他帮助大队党支部抓大事,抓路线教育,抓政策落实。并且用自己切身的经验教训,帮助干部认清过去单纯就生产抓生产,不抓路线、不相信群众的错误。大队党支部发动了全大队一千多名男女社员开展了一场“西梁大队能不能大学大批、大干快变”的大讨论。梁和义和干部们带头狠批了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鼓吹的唯生产力论、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天才论。社员们纷纷起来,批刘少奇、林彪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又批了现实生活中的资本主义倾向。他们说,歪风不扫,思想难正,路线难行,大寨难学。他们又说,人家大寨是解放思想,重新安排河山,而咱们却是听天由命,守着旧山旧水不动,怎么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很快发动起来了,梁和义更加觉悟到抓路线的重要性。他坚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全大队参加治山治水的社员积极性非常高。这个大队的粮食产量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一九七三年粮食产量又比前一年翻了一番。
拨亮一盏灯,照红一大片。盂县县委多次召开现场会议,推广西梁大队的经验,带动了整个西部地区,也带动了全县。
新的决心
一九七二年下半年,盂县东部干旱山区,人心激动,兴奋地谈论着乱石泉提水工程的开工。这项工程的管道总长一百二十多华里,通过五级串连的水泵,把乱石泉水引上海拔一千六百三十米的高山蓄水池里,然后居高临下地流到四个公社三十九个大队,可以彻底解决那里人畜用水的问题。
兴修这样又大又难的水利工程,在盂县是第一次,过去是不敢设想的。就是梁和义这位县委书记,也多年下不了决心。为什么现在能够上马兴建了呢?
那年春天,盂县遇到了历史上少有的大旱,梁和义和县委副书记段怀义来到东庄头公社的几个大队。他们看到一群群男女社员担着桶,提着罐,甚至带着铺盖行李,围着渗水的山泉日夜等水的情景。顿时,这滴滴泉水如同千斤重锤敲打在他们的心上。社员们看到自己的县委书记来了,端来了热气腾腾的开水。他的心里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惭愧:自己没有给群众解决吃水问题,哪有权利喝群众千辛万苦弄来的水?梁和义对社员们说:“等解决了吃水问题,再来痛痛快快地喝你们的水吧!”梁和义立即在这里召开了县委常委会议,作出了开始兴修乱石泉提水工程的决定。他和几位县委常委,亲自攀山越沟,披荆斩棘,不辞辛劳地勘测水源。那年春天刚过,六百多人组成的水利专业队,浩浩荡荡开上了工地,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气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兴修乱石泉提水工程。
梁和义和段怀义先后八、九次来到工地,每一次来了,总是讲路线,抓阶级斗争,鼓舞工地上的工人和农民为革命大干苦干。每一次,工地上的工人和农民的冲天干劲,使他们深受教育。一次,正当高山上的第五级水泵最后要安装变压器时,他们来到这里。他们亲眼看到,山高,坡陡,路滑,但是工人和农民肩并肩,手扶手,冲破重重困难,硬是把一台重达一千三百多斤的变压器抬上了山,安装起来,保证了及时试水。梁和义看到这感人的劳动场面,心潮起伏,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过去没有早下决心修乱石泉工程的问题。他越想越发感觉到,自己过去远远谈不上关心群众的生活,远远不了解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自己的思想远远落后于群众。此时,他对毛主席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多次号召我们的干部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有了深刻的领会。梁和义就是这样在新的征途上,不断从群众的革命实践中吸取教益。
新 的 步 伐
梁和义这个在旧社会受尽压迫折磨的贫农后代,十七岁入党时就宣誓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共产主义事业。战争年代,他冒着枪林弹雨支前杀敌立过功,后来在担任区、县领导工作中,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他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增强了群众观念。他虽然有胃病、肝病,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一心一意依靠群众把盂县尽快建成大寨式县。
他时刻牢记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劳动。他对于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从未放松过。他常说:“只有身不离劳动,才能心不离群众。”他把经常参加劳动,作为自己思想上防修的大事。他这样鼓励干部,也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一九七二年,他风里来雨里去,整整劳动了一百一十天。一九七三年一至十月份他又劳动了一百一十多天。在西梁大队治理大沟河的战斗中,他每天天刚亮,就和干部社员上了工地。他拿着大铁锹铲土,一直干到天黑不停手。社员们说,老梁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那把又重又大的铁锹足足磨掉了一寸。
梁和义和群众一起为革命大干苦干,更懂得了群众的疾苦,更关心群众的生活。在全县群众战天斗地中,他总是提醒各级干部安排好群众生活,保持群众的旺盛的战斗力。有一次,梁和义到南社公社蹲点,听说山凹掌大队的老贫农杨根才打井时身负重伤,他立即催促公社医院和县巡回医疗队尽快把这位阶级兄弟的伤治好。第二天早晨,他又爬山越岭,赶了十几里山路来慰问杨根才。杨根才的老伴见前来探望的是县委书记,感动得热泪盈眶地说:“旧社会地主上门催租逼债,闹得俺走投无路,外出讨饭;如今,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干部,专门赶路来探望我们,帮助解决困难,俺一辈子也忘不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梁和义在新的征途上,和群众更加心连心。贫下中农觉得“老梁是好带头人”;梁和义觉得“群众是好老师”。现在,盂县学大寨、赶昔阳的热潮澎湃,先进社队更先进,后进单位向前追。一九七三年,全县批林整风,进行基本路线教育,深入人心;全县完成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量,相当于前九年的总和,为把盂县尽快建成大寨式县打下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盂县县委书记梁和义在东梁公社西梁大队蹲点,坚持参加劳动,深入调查研究。这是他和贫下中农在地头谈心。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