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建设新铁路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1-13
第5版()
专栏:阿尔巴尼亚通讯

建设新铁路的人们
奔腾的什库比河穿过阿尔巴尼亚中部的群山,由东向西注入亚得里亚海。沿这条河畔修建的爱尔巴桑—普雷尼亚斯铁路,经过建设者们近五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全线铺轨工程。
全线铺轨胜利完成前不久,我们访问了铁路工地。在重峦叠嶂的深山峡谷中的工地上,呈现出一派沸腾的劳动景象。成千上万的义务劳动者抡镐挥锹,推车运土,为争取早日通车,展开了一场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据铁路总指挥部的同志说,从一九六九年四月铁路动工以来,全国有十四万多男女青年义务劳动者先后在这里参加过十天至两个月的劳动,修建了三百个左右的桥梁和隧道等工程。在这场同大自然的搏斗中,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全国人民广为传诵。
为 祖 国 献 身
早在铁路动工时,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就指示,要把这一巨大工程当成一所对青年进行锻炼和教育的大学校。作为铁路建设主力军的广大青年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他们在工地上不怕酷暑,不畏严寒,经受艰苦的锻炼。
代尔维什·查卡是北方斯库台市医科学校的学生。一九七三年夏天,他怀着要在革命熔炉中经受锻炼的心情,来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工地上充满战斗气息和团结互助精神的生活,使他很受感动。平时,他除积极劳动外,还踊跃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七月的一天,工地组织突击运送水泥,他看到一个体弱的同志在推车,就主动上去接替。代尔维什推着小车来回奔跑,想的是尽快把水泥运完,争取早日完成工程任务。就在这紧张的时刻,代尔维什突然遇到了意外事故,他光荣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一个人牺牲了,更多的人接上去继承烈士的事业。代尔维什的父亲得知儿子是为祖国建设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坚强地说:“我的儿子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几天以后,老人带着代尔维什的妹妹来到铁路工地参加劳动。斯库台医科学校的二百多名学生,为了学习烈士的革命精神,也志愿来到工地劳动。阿尔巴尼亚人民的伟大领袖恩维尔·霍查同志曾写信给代尔维什的父亲,表彰他儿子的英勇事迹。阿尔巴尼亚人民议会主席团追授予代尔维什一级劳动英雄的称号。
“白 发 政 委”
铁路工地的战斗生活,把青年人锤炼得英勇坚强,许多老年人在这里也更加焕发了革命的青春。沙里·瓦达就是其中的一个。
沙里今年虽然年过六十,但是他精神抖擞,身体仍很健壮。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解放前,由于地主的剥削和压迫,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解放后,沙里同其他劳动人民一样,获得了新生。他以巨大的热情把自己的泥瓦匠手艺贡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从解放初期的公路建设到铁路建设,从列宁水电站到斯大林水电站,从费里热电站到库克斯铜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沙里说,从祖国建设的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战斗任务经常激励着他,他要象党教导的那样,永远年青,不知疲倦地工作。
一九七三年七月,沙里同普克区一百多位退休老人一起,来到铁路工地,参加第十一号隧道的建设。这条一百七十米长的隧道,地质情况复杂,经常发生塌方。沙里同青年人一起,共同出主意、想办法。经过许多日日夜夜的战斗,十一号隧道终于建成。
劳动之余,沙里和其他老人经常与青年们座谈,回忆过去的苦难岁月,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介绍民族解放斗争的光荣传统。青年们感到,老一代人对他们进行这种教育,对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和政治水平十分有益,因而亲切地把这些退休老人称为“白发政委”。
山 山 相 逢
爱尔巴桑—普雷尼亚斯铁路通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的地带,整个工程非常艰巨。
在建设铁路过程中,需要在河上架设一座高五十米、长二百八十米的大桥。建造这样一座桥,在阿尔巴尼亚还是第一次,困难自然很大。
一九七○年冬,大桥刚刚开始动工,劳动党党员、六十一岁的建桥施工队队长谢夫基·谢弗罗雅就带领二十名建桥工人来到工地。当时正值阿尔巴尼亚的雨季,河水上涨,使工作受到严重阻碍。工人们和青年义务劳动者克服了建桥初期机械和材料不足的困难,在桥墩基部周围筑起围堰。遇到洪水袭来,他们就一边抽水,一边继续施工,昼夜不息。就这样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进行,及时地建起了高达四十多米的桥墩。大桥终于飞架在两山之间,显得十分雄伟壮观。谢夫基领导的施工队全体人员由于在建桥过程中作出了优异成绩,受到了奖励。
谢夫基在向我们介绍了建桥成就后意味深长地说:阿尔巴尼亚过去广泛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人和人能相见,山与山不相逢。”今天,我们阿尔巴尼亚人民在劳动党的英明领导下,使过去做不到的事做到了。在建设祖国的宏伟事业中,使山与山也能相逢,这已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学生在爱尔巴桑—普雷尼亚斯铁路工地上参加劳动。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