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应当重视这场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1-14
第2版()
专栏:

应当重视这场讨论
初澜
当前正在展开的关于无标题音乐是否反映社会内容、有无阶级属性问题的讨论,引起了音乐界和各级文化部门以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注意。这个问题提得很及时,很重要,这是贯彻十大精神,抓好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同继续搞好文艺革命直接有关的一件大事。“大事要讨论,讨论才能引起注意”。我们应当关心这个讨论,并将这一讨论逐步引向深入。
为什么要展开这个讨论?仅仅是为了对某些无标题音乐作品作些分析评价吗?或者是为了对音乐的标题性或非标题性问题作学术研究吗?统统不是。这是文艺战线的一场大是大非的论战,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文艺观同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世界观、文艺观在文艺的根本性质问题上所展开的又一次重大斗争。
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音乐是有标题的还是无标题的,这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在于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至今还有人持有“无标题音乐没有什么社会内容”这样一种修正主义的反动观点。这种反动观点很有代表性,它比较集中地代表了音乐界所存在的一种崇洋复古倾向。这一倾向不但表现在音乐理论方面,而且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方面都有所反映。这一倾向也不仅仅限于音乐界,它是一种思潮,这种思潮和当前文化艺术领域的阶级斗争,和某些地区所出现的文艺黑线回潮现象相联系的。它不是孤立的偶然的现象,而是国内外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
如何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音乐文化,有一个阶级立场问题。有人说:欧洲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古典音乐,没有什么社会内容,仅仅表现某种情绪的变换和对比;这些乐曲既无情节,也无标题,音乐还是健康明朗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无非是想说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之一的音乐艺术,仍然可以适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换句话说,它是“无害”的。试问,为宫廷社会和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经常演出”的曲目,能否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工农兵“经常演出”?十七世纪——十九世纪的资产阶级音乐文化,即所谓“古典音乐”,应该怎样向二十世纪的革命群众作介绍?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能否和音乐家所处的时代环境、所依附的阶级以及他所经历的社会生活、他的政治态度、思想倾向、世界观、艺术观等等截然分开?离开了阶级立场而空谈没有什么社会内容,认为音乐只是表现抽象的情绪的变换和对比,这就否定了音乐的阶级属性。这种超阶级的观点,是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反映论的基本原理,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科学论述,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的;这种宣扬音乐可以不反映社会生活的谬论,是赤裸裸的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人性论是修正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它的哲学基础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究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还是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历来是文艺领域中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和文艺观斗争的焦点。
现代修正主义者,为了抹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本质区别,从资产阶级那里捡起了人性论这件破烂武器。苏修的音乐界,无论是在创作上或是在理论上,都在大肆宣扬超阶级的所谓“人类共有”的感情和情绪。甚至恶毒地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为“庸俗社会学”,妄图用偷天换日的伎俩修正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音乐的阶级性。所谓“人民性”、“全人类性”这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概念,就连篇累牍,塞满了他们的音乐论著,毫不掩饰地暴露了他们的修正主义的本质。苏修的这种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维护了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培植的资产阶级精神贵族在文艺领域的专政,成为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舆论工具。
毛主席早就指出:“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任何艺术现象都不能离开阶级而孤立存在。无论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音乐,或者是资产阶级没落时期的音乐,都有它的阶级倾向性,都必须根据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作具体的阶级分析。关于艺术的阶级倾向性问题,鲁迅说得非常好,他说:“既有消费者,必有生产者,所以一面有消费者的艺术,一面也有生产者的艺术。”为消费者欣赏的音乐同为生产者服务的音乐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把无标题音乐说成是各个时代、各个阶级都可以接受的,这种谬论比公开叫嚣“艺术至上”、“音乐是上界的语言”等等资产阶级论调,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它和无产阶级文艺的党性原则是完全敌对的。列宁说过:“无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我们必须揭露这种在超阶级的幌子掩盖下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实质。
在揭露它的实质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这种反动观点以及它所代表的崇洋复古倾向的危害性。如果允许这种思潮泛滥,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轻者,会造成对资产阶级文化丧失警惕;重者,将会为资产阶级文化重新泛滥大开方便之门。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苏修搞和平演变,就是利用文艺(包括音乐)作为复辟资本主义的手段之一。前车之鉴,不能不引以为戒。
它的危害性还在于:如果我们不对这种思潮进行批判,客观上就是替周扬所鼓吹的“全盘继承”、“全盘西化”、“无害有益”等谬论翻案,为文艺黑线举幡招魂,甚至可能使文艺革命成果有丧失的危险。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在破除一切对过去的事物的迷信以前,是不能开始实现自身的任务的。我们要继续搞好文艺革命,非破除对资产阶级文化的迷信不可。
它的危害性还表现在:如果我们对这种思潮的出现掉以轻心,就会使人产生对外国资产阶级文化盲目崇拜,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则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十七年文艺黑线的统治不但毒害了相当一部分文艺工作者,而且也培养了一批盲目崇洋的观众,这难道不是严重的教训么?尤其要注意的是,我们决不能用资产阶级音乐文化去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不能用崇洋思想去侵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总之,对于资产阶级的文化侵蚀,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毛主席为我们指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这一方针是立足于发展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的。我们既反对盲目崇洋,又反对盲目排外,盲目排外和盲目崇洋都是错误的、有害的。毛主席历来教导我们,要批判地借鉴、批判地吸收外国的东西,而不是被外国的东西牵着鼻子走。关键在于站在什么立场、用什么态度去介绍它们、对待它们。完全不接触是不行的;被它牵着鼻子走更是错误的。要洋为中用,就得去接触它,研究它,学习和吸收其中好的有用的部分,作为发展无产阶级新文化的借鉴。但是,接触的目的,只能是为了创造我们自己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艺术,而不是其他。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西方资产阶级的音乐文化作出正确的介绍,在今天,尤其显得重要。
上述这种谬论,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文化战线的历次斗争中,都是已经批判过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革命群众又对它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斗了几十年,它仍然会冒出来,这充分说明意识形态领域内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几十年思想文化战线斗争的实践,反复证明了毛主席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
当前,在学习了革命样板戏,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出现这样一种思潮,也是不足为奇的,它是和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动向密切联系着的。我们应当重视这场讨论。但也不是说,经过这次讨论,开一个会,写几篇文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从此就偃旗息鼓了。这种想法不符合阶级斗争的规律。党的基本路线告诉我们,只要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存在,今后这方面的斗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一有机会,这种思潮还是会冒头的,必须再批判,再斗争。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责任是,必须紧紧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锐利武器,经常地开展革命大批判,反击它的回潮,清除它的影响,用无产阶级文艺思想牢固地占领艺术理论、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阵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