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大队有了合作医疗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1-17
第4版()
专栏: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大队有了合作医疗站
据新华社兰州电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现在已经实现县有医院、公社有卫生院、大部分大队有合作医疗站,初步改变了过去缺医少药的状况。
解放前,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极为落后。甘南藏族自治州所属地区只有一所“医院”,三名医务人员,广大贫苦农牧民有病不能治。解放后,党和国家十分关怀少数民族人民的健康,给少数民族地区调拨了大量的医疗费用,并派出大批医务人员为少数民族群众防病治病。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以来,这些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现在,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已有公社以上医疗机构三百九十多个,医疗卫生人员有三千一百八十多人;合作医疗站有一千二百六十多个,赤脚医生有三千三百三十多人。其中仅甘南藏族自治州就有县以上医院十三个,公社卫生院一百个,全州共有医疗卫生人员九百八十多人,包括少数民族医务人员一百五十人。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广大城市医务人员热烈响应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积极奔赴少数民族地区安家落户、巡回医疗,全心全意为少数民族人民服务。
北京地坛结核病院四十五名医务人员,在甘南的阿米山下完尕滩安家落户后,坚持深入农村牧区,为各族人民防病治病,群众称他们是“毛主席身边来的好曼巴(医生),贫下中农(牧)的贴心人”。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北京医院和北京市所属各医院医务人员组成的北京医疗队,一年一批地深入到千里河西走廊的阿克塞、肃北、肃南、天祝、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等少数民族县,广泛宣传卫生知识,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查普治地方病,使一些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有力地保护了广大社员的身体健康。
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中,各地特别注意培养少数民族的赤脚医生,一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赤脚医生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