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各地经验介绍生产救灾线上(二) 从两个村看生产救灾的办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1-12
第2版()
专栏:

各地经验介绍生产救灾线上(二)
从两个村看生产救灾的办法
内务部研究室
先看寿张一区高掌村是怎样掀起了生产自救热潮的。
该村一八九户,八七三人;耕地二、八五七亩。自黄河水灾侵袭,晚秋全淹。全村约三分之二的户,食粮只能维持到年底。截至去年十一月,逃荒的已达十一户,共有二十二人。一开始,干部及群众感到灾荒的威胁非常严重。搞运输怕物价波动,搞纺织怕土布没销路,都停止在困难面前;普遍存在依赖政府贷粮款的思想。对“生产自救”几乎毫无信心。
发扬群众的创造力
为了打开困难局面,克服群众依赖思想,在县区党政领导下,该村中共支部首先在党员大会上,传达了生产自救方针,分析了本村情况,指出生产自救的有利条件。并对生产不积极,不愿领导群众修堤的宋得营(公安员)进行了批评;对积极领导群众防汛与种麦的陈少营(支书)加以表扬。同时,在扩大村干会与群众会上,也采用通过具体算账;批评强调困难、观望等待的人,表扬积极生产、有自救信心的人。经过大家的酝酿与想办法,初步发动了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扭转了单纯依靠公家救济的思想。
在群众大会召开后,一般群众对生产自救的信心仍不坚定。中共党员和干部便发挥带头作用,通过群众中的积极分子来教育群众,进一步鼓动生产自救的热潮。中共支书陈少营亲自领导妇女纺织,除在动员妇女纺织大会上用算账方法证明了纺织有利外,还把纺织能手肖学泉请到会上讲话。肖学泉是个寡妇,只婆媳二人,五亩地全被淹了,全靠婆媳两辆车纺花吃饭。她在会上说:
“都说纺织没利,我去年纺织挣下的钱还买了七分地。纺三斤赚一斤,没利是假的。难道车子不动就有啥吃了?”
村长王宅森领导粉坊,全村五盘磨,只有吕继孟组一盘动着,别人都说没利不愿干。他便拿吕继孟组作例子,算给大家听:
“吕继孟组一共有八户,三十二人。一天磨二十四斤绿豆,出七斤半粉条,一斤换三斤二两麦子,光粉条就够本了,渣浆净落。一个粉出八桶浆,三十二个豆渣窝窝,掺二斤米,可作九十二个窝窝。大人小孩平均每天吃五个,够吃十九人。……大部分人的吃喝解决了。”经过大家酝酿与这些积极分子的经验介绍,群众的疑虑打消了!纺织组便马上发展到十三个,参加的有一百二十五人之多。粉坊也由一组发展成五组了。群众都说:
“饿的是懒人,真不假!人家能干,咱就能干。”
当然,在具体组织生产时,困难是很多的。有些人没劳力,有些人没资金。为了克服困难,便及时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生产自救热潮便顺利展开了。例如陈培贤参加粉坊组没资金,陈少营便借给他四十五斤豆子,由他出个整劳力,赔赚二人按整股分摊。另二户也缺本钱,便光出劳力,算人股分红。有个孤寡老太太,她拿出粮食作股本,参加了粉坊组,每天可以吃窝窝喝绿豆浆。修堤时有些人没小车,通过互助借小车,结果使三十二人顺利的参加了工作。
除磨粉、纺织外,根据现实条件,组织各式各样的副业生产,男、女、老、少齐动手,便全面展开了生产自救运动。该村对有技术的三户木匠,是组织他们盖仓库。没技术的十五户,参加了贩白菜、红芋。九户参加了运粮。老头班、儿童团也发动起来拾柴、拾粪。五十多个妇女到东边非灾区拾菜叶。全村男、女、老、少谁也不肯闲着。在县、区的正确领导下,全村的劳动力已整个投入生产中。目前,群众都按户作出了自己的计划,对生产自救、稳渡灾荒,具备了充分的信心。待通过村人民代表大会加强这一工作的领导,与现有成绩进一步的提高,全面战胜灾荒是有把握的。
克服专靠贷款的观点
再从平原省南旺六区西曹庙村的救灾工作中看得到些什么教训:
该村一一五户,计五二五人。该村房屋百分之六十被水淹坍,但粮食及重要生产工具损失并不大;同时该村向有从事副业生产习惯,除妇女大部会纺织外,经常从事造纸、作醋、榨油、弹花、木匠、运输等副业的就有三十二户,约占总户数的百分之二十八。年后无粮的,尚不到三分之一。截至去年十一月二十日,逃荒外出的有八户。而且当工作组进村前,群众都在酝酿生产自救(小本贩运),已有二十余户开始进行活动。
为了创造生产救灾工作经验,县确定该村为重点村。由县银行、平原省分行及专署银行办事处调干部十人,组成工作组。十一月五日到村展开工作。开始工作组由于对领导生产救灾工作的方针缺乏正确认识,县又无明确指示,为群众一片叫苦声所吓倒。因之,就错误地抱着用恩赐观点,在第一个群众大会上便提出“组织起来,进行贷款”。无形中助长了群众依赖思想的发展。半天功夫,全村出现了十五个“互助组”,并且提出两万五千斤贷粮的要求。按全县生产贷粮共二十余万斤,仅重灾村即有二四七个。工作组未根据贷粮额数,配合当地干部掌握具体情况,便盲目确定给该村贷粮一万斤,并有四个组当即领到二千三百五十斤。自从群众大会批准了第一批生产贷粮,该村与附近各村群众都说:
“西曹庙来了银行了!”
贷粮救灾的结果,使尚未领到生产贷粮的韩永玉等,为了表示穷,搞不起生产,便停止了原已进行的小本贩运。韩金润的纸坊组,本来用自己的资本可以干,但也在同样原因下“关门大吉”了。东曹庙村由于受了该村的影响,也有十九个劳动力停在家里等贷款。韩有堂等五个人,谁也不会捕鱼,本来打算以每人五十斤粮食的资本推红芋,但为了争取贷款,搞成个捕鱼组,作了捕鱼计划:“资本五百一十斤,贷麦四百五十斤,买网四十帖,买船一只”。等贷款到手,却派了两个人,卖麦二百九十斤,并花了许多路费,到兖州买网四帖作掩护,其余全搞了贩白银的违法生意。更由于机械执行“贷给有组织的群众”的规定,布贩韩传孝也加入了捕鱼组。而且一般所谓互助组不少是领粮平分。军属曹玉文贫苦无劳力,本可贷款卖花生,因为无人互助,便没贷到本钱。结果,一片怨言。附近各村村干也拿了一万斤、八千斤的贷粮计划要求工作组兑现。
当平原省府灾区工作队检查该村工作时,发现了这种严重偏向,即立刻进行了纠正。首先根据具体事实教育干部,以群众现有人、财、物力为基础,从小处作起。贯彻生产救灾的方针,组织群众各式各样的副业生产。并在打通干部、群众思想后,立即停止了贷款。已贷下的,调剂给真正缺乏资金户。对作白银违法生意的韩有堂组,除留给小部分,促使该组中一户真正缺乏资金的进行正当生产外,其余全部追回。
同时,在村干部会与群众大会上,由工作组干部作自我检讨;通过具体算账,打破群众依赖思想。组织生产积极分子从事贩运及其他生产。在贷款方式上,规定贷给困难户后,使其在等候自愿原则下与其他户进行互助合作。这样才挽救了过去的错误,使工作稳步走上正轨。
我们看罢上述两个村的救灾工作概况,可知救灾办法正确与否,关系极大。希望各地从事救灾工作的同志特别注意,以便完成我们救灾的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