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阳光沐浴幸福花——访厦门黄厝村台湾省籍同胞陈廷秋一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1-21
第4版()
专栏:

阳光沐浴幸福花
——访厦门黄厝村台湾省籍同胞陈廷秋一家
春节前夕,我们来到座落在依山临海、与金门一水相连的厦门黄厝村,访问了台湾省籍同胞陈廷秋一家。正在喜气洋洋地忙着准备欢度新春佳节的陈廷秋,热情地接待我们。他高兴地带领我们参观了他的房舍。这是一幢一厅两厢的青石瓦房,门口溪水清澈,屋内宽敞整洁,被褥蚊帐、书橱衣柜、闹钟暖瓶,样样齐全;新添置的缝纫机、自行车,更显出日子过得称心如意。陈廷秋情不自禁地说:“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要是在台湾,做梦也别想过这么好的日子!”
陈廷秋今年六十一岁,原住台湾省台北县顶溪洲。在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奴役和蒋介石集团的黑暗统治下,陈廷秋一家在台湾靠租地耕种,一年到头当牛做马,吃不饱,穿不暖。为了活命,一九四八年三月,陈廷秋带着妻儿,含着眼泪告别父老乡亲,离开台湾到厦门黄厝落脚谋生。解放前的黄厝,是“乞丐村”,全村二十多户人家,一半以上是从外地逃荒来的穷苦农民。陈廷秋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好给国民党官僚当长工,十一岁的大儿子城铨也当了童工,老伴每天还要起早贪黑上山割草,全家老小累死累活,还是吃上顿,没下顿。
春雷一声天地变。一九四九年,厦门解放了!毛主席、共产党把陈廷秋一家和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民从苦海里救了出来。驻在村里的解放军常到陈廷秋家里问寒问暖,送衣送粮,派医生给他治好了病,使这个饱受苦难的台湾省籍同胞第一次感到人间温暖。在黄厝村进行土地改革时,陈廷秋参加了土改工作队,被群众选为村农会主任,从前的奴隶当家做了主人。他带领贫苦农民斗地主、分田地,在斗争中荣立二等功。随着实现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发展,陈廷秋一家也同黄厝村社员一样,日子越过越甜。现在,他已由原来从台湾逃出时四口人增加到十二口人,每年收入达两千三百余元。他家里盖了新房,添置新的家具,在银行还有存款。
熬过寒冬的人,最知道太阳暖。受尽苦难的陈廷秋处处感到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大陆温暖如春。他告诉我们说,他的大儿子陈城铨,解放前只字不识。解放后,是党和政府送他到学校学文化,上党校学理论,培养他入团、入党,担任大队党支部委员、团总支书记、民兵营长,使他这样一个童工出身的苦孩子,成长为优秀的农村干部。陈城铨回顾自己的成长进步,感慨万分。他说:我是个童工出身的苦孩子,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被视为“二等公民”,现在能为人民做点工作,全靠党和毛主席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党和祖国大陆人民对台湾省籍同胞的亲切关怀和信任。
陈廷秋还激动地向我们讲述了另一件感人的事。那是一九六九年夏天,陈廷秋的女儿陈美梅在劳动中不慎身受重伤。大队党支部立即把她送进厦门市第一医院进行抢救。全大队几百户人家,男女老少,有的乘汽车,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二十多里,赶到医院去看望。她住院半个多月,每天都有市、区、社、队党政领导同志和驻军首长前往医院去看她。党的关怀,阶级情谊,给了陈美梅极大的鼓舞和教育。她在伤愈后更加积极地投入集体生产。一九七○年十一月,党和人民又选送她上大学,并在学校里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去年初,她大学毕业后,当了国家干部,分配在厦门市前线公社工作。
忆往昔,看今朝,陈廷秋百感交集。他为自己一家幸福生活欣喜,也就更加怀念在台湾的母亲、弟弟和广大同胞,殷切地盼望台湾早日解放,让在台湾的亲人们共享社会主义幸福。他常常对儿女们说:“解放台湾,统一祖国,我们在大陆的台湾人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陈廷秋一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年过花甲的陈廷秋,在大队食堂当管理员,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千方百计把食堂办好,让社员群众吃上可口的饭菜。他的第二个儿子万福,是离开台湾前一年出生的,陈廷秋盼望有一天能过上幸福日子,给他取名万福。这个愿望在新社会实现了。陈万福更加奋发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他说:“不仅我们自己,也要让在台湾的乡亲们都过上幸福日子。为建设社会主义多出一把力,就是为解放台湾多一分贡献。”他担任大队龙舌兰加工组组长,早起晚睡,带领社员在山坡、洼地,收割、搬运龙舌兰。他领导加工组每年加工龙舌兰五十余万斤,卖给国家,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陈廷秋一家在生产建设中当尖兵,在保卫海防的斗争中也是模范。他的两个儿子是民兵干部,两个儿媳也是民兵骨干。担任民兵营长的陈城铨,常年累月带领民兵站岗放哨,组织民兵训练、演习。陈城铨十多年如一日的警惕守卫在海防线上,多次评为海防对敌斗争积极分子,他所领导的黄厝民兵也成为与驻地部队联防的先进单位。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