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当代愚公”过“长江” 满怀深情谢友人——沙石峪人民向来访的五大洲朋友报告丰收喜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2-04
第4版()
专栏:

“当代愚公”过“长江” 满怀深情谢友人
——沙石峪人民向来访的五大洲朋友报告丰收喜讯
被称为“当代愚公”之乡的河北省遵化县沙石峪大队的贫下中农,发扬“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的革命精神,继续大干苦干,一九七三年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达到八百多斤,一跃跨过“长江”。
丰收时节,沙石峪大队的“老愚公”、“铁汉子”、“铁姑娘”和“铁大嫂”们,个个喜气洋洋,热烈庆祝他们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在革命和生产中取得的新胜利,并向访问过沙石峪的五大洲朋友报告丰收喜讯。
丰收以后忆友人
近几年来,有九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千多位朋友,从五洲四海不远万里来到我国河北省古长城以南的燕山脚下,访问了沙石峪大队。他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个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英雄形象,看到解放了的中国人民怎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美丽的画图。解放前,沙石峪是“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的穷山洼,人们过着“野菜糟糠填肚皮,数九寒天无棉衣”的苦难生活;解放以后,广大贫下中农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青石板上造田,在石头缝里栽树。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沙石峪气象万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九七三年,沙石峪粮食总产量达到六十多万斤,相当于解放前的九倍,还收获了干鲜水果二十七万多斤。
丰收后的沙石峪人民,怀念各国来访的同志和朋友,感谢他们对沙石峪人民的鼓励和关怀。
那还是在一九六六年,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等同志由周恩来总理陪同访问了沙石峪。谢胡同志当时亲切地鼓励说,沙石峪人是英雄好汉,比山上的石头还坚硬。我们从这里看到,毛泽东的伟大思想已化为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我们作为同志,从心里热爱你们。
三十多年前在上海办《沪声专刊》的美国朋友迈克斯·格兰尼奇,当时他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还掩护过我革命同志。一九七一年九月,七十多岁的格兰尼奇和夫人访问了沙石峪。他看到沙石峪人民改天换地的英雄事迹,兴奋地说:沙石峪人民的精神,对全球为建设新世界而斗争的人民是一个鼓舞。
一九七一年十月,一位意大利籍记者访问沙石峪时,“当代愚公”把他们在开山造田时挖出的几块石头送给他。这位朋友高兴地说:“我喜欢中国人民送给我的这块石头。它比月球上的石头要更加宝贵!”
朝鲜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访问沙石峪回国以后,满怀热情地介绍说,沙石峪是一个生动的实例,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中国在怎样奋勇前进。
有一次,沙石峪人民收到了一个包裹,打开一看,原来是一盒泥土。这是美国朋友诺尔曼·钱思和他的夫人寄来的。这两位友好人士听说中国的沙石峪“粒土如珍珠”,沙石峪人民为改变面貌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斗争,十分感动,便把他家乡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土装了一盒,送给沙石峪人民。
沙石峪大队的社员们,还收到了从越南、老挝、阿尔巴尼亚、日本和战斗的非洲寄来的书刊、工艺品和热情洋溢的信。他们把这些礼物摆在陈列室里,为的是教育自己和后代,要站在沙石峪,想到全世界。在丰收的日子里,沙石峪大队的社员们回顾过去,向远方的各国朋友表达他们的友好情谊。
“石头世界”换新天
来到沙石峪参观的国际友人,看到这里欣欣向荣的景象,总是赞不绝口。有许多朋友兴致勃勃地把梯田、渠道和新栽的树木摄入镜头。许多朋友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里要水没有水,要土土不多,这个贫瘠的穷山村是怎样改造过来的?
大队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和社员们告诉各国友人,沙石峪的变化是他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靠着一副肩膀两只手,长期地艰苦奋斗得来的。
就拿造林当中的一件事来说吧:一九五四年,在集体化道路上前进的沙石峪贫下中农,立志大战怪石林立的狼洼,要把这里的荒山改造成果树园。当时,阶级敌人跳出来攻击说:“石头山上栽果树,要想开花结果,除非公鸡下蛋!”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贫下中农狠狠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迎着凛冽的寒风,踏上狼洼。他们挥动着铁锤、钢钎和大镐,用了九十个日夜,终于在坚硬的石头上挖出了五千七百个树垵。妇女社员也是斗志昂扬。他们绕山沟,跨山崖,从各山的石头缝里挖来了一筐筐土,垫在树坑里。苹果树栽上了,发芽了,不几年就开花结果。谁说沙石峪的“公鸡”不能下蛋!这一事实重重地打击了阶级敌人,也教育了有保守思想的人。
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当代愚公”年年植树,处处造林,除了营造的“合作林”外,还造了“民兵林”、“青年林”和“妇女林”。现在,全大队共造林九百二十亩,其中成林三百二十亩。他们还栽果树六万多棵。近几年每年可收获干鲜水果一二十万斤。这些年,春天一到,果园里花香扑鼻;入秋,苹果和鸭梨挂满枝头。一位海外侨胞看到沙石峪的情景,十分高兴地写下了一首赞美的诗:“主席思想照山洼,咱们人民来当家。只要跟着共产党,谁说石上不开花!”
沙石峪的社员们还向来访的各国友人介绍了他们搬土造田的事迹。严格地说,这里原先没有多少可供耕种的土地。有那么一些地也只是瓢一块,碗一块,挤在石缝里,挂在九岭上。没有地怎么办?大家的回答是一个字:“造”。一九五七年,沙石峪党支部给全体社员出了一个新题目——把全部坡地改梯田,彻底改造沙石峪。
围绕着这个题目,群众中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富裕中农摇着头表示不相信,他们说,咱搬来沙石峪几辈子了,子子孙孙白天黑夜地干,沙石峪还是个穷山村,咱们家门口那两座山还是两座山,谁有本事能把它搬开?沙石峪的干部和贫下中农在党的领导下,大学毛主席写的《愚公移山》这篇光辉著作,又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对山东厉家寨治山造田先进事迹的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毛主席的教导,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大家说:“厉家寨跟咱们同是一个太阳照,人家能办到,咱们也一定能办到。”沙石峪沸腾起来了,“愚公”向“智叟”展开了真正的挑战。青年们在党支部领导下,经过九十个夜晚的苦战,硬是搬掉了那一家富裕中农门前的两个小山头。随后,他们又在深涧里垫了五千多方石头,上面铺上泥土,造出了三亩二分“青年地”,这在当时成为全村最大的地块。
“智叟”一见这种情况,服输了,到处对人说,他从来没见过沙石峪人有这么大的干劲。从那以后,沙石峪的社员们连年开山造田,到一九六三年,就把原有的两万三千多块零星坡地,合并成六千六百多块。耕地面积从原来的七百八十亩扩大到一千二百亩。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大寨精神能不能学到手?人们又展开了大辩论。有人说大寨有的是土,沙石峪到处是石头,修不成大寨田。广大贫下中农学习毛主席的指示,他们回顾了十几年的移山史,坚信“人心齐,泰山移”。张贵顺同志带领群众开始了新的尝试——在青石板上造农田。党支部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民兵连。民兵们说,造出一亩石板田,就不愁十亩、百亩、千亩,不怕改变不了面貌。民兵们开上北山,掀开青石板,牵走卧牛石,打出石槽,开出了地基。社员们又用了十天十夜的时间,从五里以外的大老峪担回两千三百多担土,硬是在石板上造出了一亩田。总计这场造田战斗行程一万多里。完工后,人们在新造的田边立了一块碑石,上面写着“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碑石,它是沙石峪人愚公移山的里程碑!
“当代愚公”挖山不止的行动,确实感动了“上帝”,参加运土的群众越来越踊跃。一些七十多岁的老人,几岁的小孩,也都“外出回来不空手,每人捎带一把土”。解放军野营拉练经过这里,前来参观的国内各地人民,闻讯后也都带来“愚公土”。开山造田搞得轰轰烈烈。几年来,沙石峪人发扬“万里千担一亩田”的大干苦干精神,相继修造了六百亩大寨田。
关心沙石峪建设的国内外朋友们都知道,过去的沙石峪“滴水贵如油”。沙石峪人为了水,多少年来不知受了多少苦难和折磨。为了同干旱缺水作斗争,沙石峪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他们凭着集体的力量,凭着压不弯的腰,担不破的肩,挑水抗旱,战胜了一场场旱灾。那情景正象社员们所说的:“一颗红心一双肩,一条扁担斗老天;担来五湖四海水,龙王不来把它牵。”
多年来,沙石峪人民不断地打井,都失败了。但是,他们不屈服,不灰心,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一个有民兵连长李凤元等二十多人参加的水利建设专业队成立起来了。他们先在长脖岭下打了一眼井,没有水。又在山里打了几眼,还是没有水。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天寒地冻,打井队迎着飞雪,顶着朔风,开到了北山外,决心在这儿打一眼大口井。打井队员为革命吃大苦,耐大劳,快要竣工时,出现了几次塌方,队员王义春被砸昏了,经过医生抢救,两个小时以后苏醒过来,又立即抓起镐头和大家一起干起来。义春的母亲在家里听到儿子被砸,踏着积雪跑来看他。老人在路上想到垒井需要石头,便捡了一块方正的石头,扛到工地。义春见母亲来了,安慰她说:“我前晌头上碰了个疙瘩,怕你心疼,没有回家”。母亲坦然地说:“有党和大伙在一起,我一百个放心。只要能为咱沙石峪找到水,别说碰个疙瘩,就是掉只胳膊断条腿,也得干呀!”说着,老人也拿起工具投入了打井战斗。
经过一个冬春的艰苦奋斗,沙石峪人民终于打成了一眼井。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日,天空万里无云,清清的泉水通过一千多米的管道,翻过两道山梁,流进了枯旱的沙石峪,流进了沙石峪人民的心田里。这一天沙石峪的男女老少欢呼雀跃,来到井边,一口一口地喝着甘美的泉水,含着激动的泪花连连高呼:“毛主席万岁!”
一口又一口井打成了,一片又一片梯田修好了,沙石峪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但是,“当代愚公”还是挖山不止。一九七三年春,社员们大战两个月,削平了五个小山头,动土石两万方,垒起二百七十二米长的涵洞,洞上垫土造出了三十二亩大寨田,形成了洞下走洪水,洞上长庄稼的人造小平原。现在,社员们在东山和北山上,正在修筑更大规模的盘山渠道。这项工程完工后,全大队将有四千米长的盘山干渠和两千二百米长的输水管道。这些渠道同分布在各个山坡上的十一个蓄水池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水利灌溉网,将浇灌全大队的八百亩耕地和四百亩果园。
根深叶茂友谊长
许多外国朋友亲眼见到沙石峪人民艰苦奋斗的情景,深受感动。有的提出要和社员们一起搬石运土,让自己的汗水滴在沙石峪的土地上,留作纪念。
一九七二年一月十日,沙石峪山谷里响彻着《北京—地拉那》的歌声。来这里访问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军四十四位战友,同沙石峪大队的社员们一起参加了建设大寨田的劳动。阿尔巴尼亚战友们担筐垫土,来往如飞。人民军的几位指挥员虽然年纪较大,也和大家一样地参加了劳动。他们说:“来到沙石峪就忘记了疲劳,和你们一起劳动就好象受到了愚公精神的鼓舞。”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战斗,一块面积有四分大的
“中阿友谊田”造出来了。社员们选了一块青石板,用中阿两国文字写上:“中阿友谊牢不可破、万古长青!”一九七三年,社员们在“中阿友谊田”里种了一季小麦、一季杂交高粱,两季共收五百多斤粮食。社员们高兴地说:“友谊田里创高产了!”
在沙石峪的层层梯田里,许多国家的优良品种在这里安家落户。其中有高大的越南芝麻,有从欧洲来的小麦,还有老家在美洲的白菜、辣椒、葱和小白豆。几年来,沙石峪人民共收到外国朋友赠送的十九种农作物的种籽。党支部把这些种籽的培育任务交给了大队科学实验小组,嘱咐说:“这些种籽代表着各国朋友的深情厚谊,一定要让它们在沙石峪生根、开花、结果。”
从沙石峪大队办公室到北山的石头路两旁,有两行生长在岩石缝里的松柏树,长得枝叶茂盛。这是来访的各国朋友栽的“友谊树”。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加拿大温哥华市和维多利亚市两地的加拿大—中国友好协会联合组成的访华团来到沙石峪访问的时候,看到一九六六年温哥华市加中友协代表团来这里参观时栽的柏树长得枝叶繁茂,都很高兴。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代表团在这里又栽了一棵“加中人民友谊树”。团长威尔莫特说:“我们的汗水和沙石峪社员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合在一起。这棵树将标志着加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沙石峪贫下中农决心在新的一年里,更加鼓足干劲,迈开大步,来年再向所有关心新中国和沙石峪的朋友们报告丰收喜讯。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