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学习工农兵 表现工农兵——记话剧《烈马河畔》在群众中诞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2-06
第4版()
专栏:

学习工农兵 表现工农兵
——记话剧《烈马河畔》在群众中诞生
河北省围场县文工团在华北地区文艺调演中演出的话剧《烈马河畔》,把农业学大寨运动搬上了话剧舞台,反映了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要主题。工农兵观众说:“这个戏使我们看到了塞外人民学大寨的热腾腾的朝气,泼辣辣的劲头。看了以后很受鼓舞,很受教育。”
围场县文工团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九六九年十二月成立的。这是一支新型的文艺队伍,它的五十多名成员,绝大多数是来自工厂、农村的青年人,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五岁。他们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努力从人民群众的三大革命的丰富斗争生活中,汲取艺术原料,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
围场县是一个偏远的深山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激发了全县人民改天换地的革命积极性,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他们掀起了以治山治水为中心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围场县文工团员们被这种火热的群众斗争生活所激动,决心要把它搬上舞台。
可是,他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虽然写过三百多个中小节目,但是,要写一个象《烈马河畔》这样的大戏,有人担心完不成任务。中共围场县委发现这些想法后,鼓励他们按照毛主席的教导,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群众的火热斗争中去,了解工农兵,学习工农兵,按照样板戏的创作原则,表现好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宽城县下河西大队有一条“暴河”,年年泛滥成灾。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决心开山打洞,引暴河水灌溉农田,彻底根治河患。大队党支部书记赵仁肩扛大镐,带头钻进了山洞,打眼放炮,开山炸石。他饿了啃一点冻干粮,渴了喝口山泉水。一次,炮声响过很久了,赵仁还没有从洞里出来,群众急忙涌进去,发现赵仁被震昏在一个大石坑里。大家把他搀出洞口,见他衣兜里有一张写给父母的纸条,上面说:“我如果牺牲了,你们不要悲观,我是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有价值,你们要继续和大家一块儿干下去。”群众流着热泪把他唤醒。赵仁睁开双眼就问:“都响了吗?”群众说:“都响了!”赵仁听后就说:“进洞清渣!”说罢,一扭身又带头钻进了山洞。围场县文工团的创作人员,在围场县所在的承德地区先后到三十一个公社、一百多个大队去深入生活,发现象赵仁这样热爱社会主义,忘我建设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何止千万!他们激动地说:“我们如果不把人民群众这种火热的斗争生活反映出来,就对不起广大贫下中农,对不起塞外人民!”于是,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克服文化低,创作经验不足的困难,饱蘸着人民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写成了话剧《烈马河畔》。
对于围场县文工团这些年轻文艺战士来说,不但写戏困难,演戏也同样是困难的。过去他们从来没有演过话剧,开始排练时,台步走不好,台词也分不出抑、扬、顿、挫,所以演出时,群众说主要人物演得不象,不真。这时,有的演员产生了畏难情绪。针对这一情况,县委组织他们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根据《讲话》的精神,他们到群众中去,和贫下中农交知心朋友,加深对贫下中农思想感情的体会,来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
剧中的主人公高燕红,是一个年轻的女党支部书记。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赵淑春十三岁就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一个思想好、劳动好的社员。开始她演的高燕红,群众反映是个整天教训人的党支部书记,脱离群众。为了把高燕红的形象刻画好,她不但访问了许多农村基层干部,还背上行李,步行七十华里,专门去和棋盘山公社二十九号大队的女党支部副书记胡志红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她的先进思想,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舞台动作,深入钻台词。为了演好这个六场话剧,每一句台词她都几十遍地朗诵,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手势,她都几十遍地练习。扮演剧中一位老铁匠的张治中,是农民出身,演戏对他来说,困难更多些,但是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为了演好戏,他到城里一个铁匠铺,虚心跟老师傅学打铁,不但很快掌握了打铁的要领,还学习了工人们的思想品质。他今年四十多岁了。可是他打破“人过四十不学艺”的旧观念,勤学苦练。别人一个小时学会的东西,他不惜花费几十个小时来学习。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他还不停地默念着台词。围场县文工团的演员们,就是这样刻苦学习演戏的。
《烈马河畔》自一九七一年冬天创作出来后,两年多来,先后在周围农村演出了二百多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一次,一位公社党委书记来请文工团去演出,他说:“我们那里正在治山治水,社员们很想看看你们编的那个学大寨的戏,你们如果顾不上,那怕到工地对一遍台词,大家也是欢迎的!”
群众爱看这个戏,也希望这个戏进一步提高。怎样提高呢?围场县文工团员们学习毛主席关于“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的教导,认为还是要继续深入群众,根据群众的需要和愿望来提高。这以后,他们不断地利用演出间隔的时间,到群众中去实行“三同”,听取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来修改演出本。两年多来,他们共修改了二十二遍,一次比一次都有所提高。这个剧的第一场有一个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党支部书记高燕红为了教育青年社员小虎要善于团结后进的群众一道战斗,对小虎说:“你把手伸开。你看,这五个指头不一般齐呀。如果这个短点咱们不要;那个短点咱们砍掉;这不要,那个也不要,闹到最后只剩下一个指头,那怎么能攥成拳哪?”小虎一听,恍然大悟,及时改变了对待落后群众的不正确态度。这个生动的细节,贴切的比喻,就是根据群众的建议改写的。
现在,《烈马河畔》在首都舞台上演出了。但是,围场县文工团的文艺战士们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水平。他们说:“这个戏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有革命样板戏作榜样,有贫下中农作老师,我们心里感到踏实。我们有决心再改它二十遍,二百遍,直到把它改好,演好为止!”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