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移植革命样板戏的优秀成果——评彩色戏曲艺术片《沙家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2-25
第4版()
专栏:

移植革命样板戏的优秀成果
——评彩色戏曲艺术片《沙家浜》
朱文
彩色戏曲艺术片《沙家浜》的上映,使粤剧流行地区的广大群众通过电影这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形式,看到和听懂革命样板戏,进一步普及了革命样板戏。这对于深入进行地方戏曲的革命,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拍摄彩色戏曲艺术片《沙家浜》的同志,认真领会革命样板戏的精神实质,努力学习拍摄革命样板戏电影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比较好地做到“还原舞台,高于舞台”。影片既比较完整地再现了粤剧《沙家浜》舞台演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又调动了电影艺术的手段,注意弥补在舞台演出条件下受到的限制和不足,努力实践“三突出”的创作原则,较好地塑造了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等英雄人物的形象,特别是在突出郭建光这个主要英雄人物,深化武装斗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突出郭建光的英雄形象,影片抓住重点场次和唱段,运用镜头的分切和变化,展现了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五场《坚持》中《毛主席党中央指引方向》这个唱段,是多侧面地揭示郭建光的崇高精神世界和英雄性格的核心唱段。为了表达唱段的丰富内容和英雄人物的情绪变化,影片使用了升、降、推、拉、摇等多种手法,把唱段分切为七个长镜头,以全景描写芦荡的典型环境,中景塑造以郭建光为主的英雄集体的群象,再以近景刻画郭建光的内心活动,以特写展示郭建光的精神世界,较好地描绘了郭建光对党、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无限忠诚,对群众、对战士的无比热爱,以及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因而郭建光的英雄形象就较为突出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影片还力图通过特写镜头,在关键的时刻,从不同的侧面表现郭建光这个年青指挥员的挺拔、机智、英勇的形象。一组随着鲜艳夺目的新四军红袖章在观众眼前一闪而过的短镜头,出现了郭建光在竹林高坡上居高临下的亮相,表现了郭建光率领战士坚持战斗在芦荡的决心。八场郭建光隐蔽在杂树丛中监视敌人和指挥战士跃出堤坡的特写,刻画了郭建光的机智和敏锐。九场表现郭建光和群敌交锋,在与刘副官夺枪时怒目视敌的特写,脚踩黑田的近景,突出了郭建光对敌人的仇恨,这些处理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此外,影片对某些场次景物的描写,较好地起到以景衬人、突出主题的作用。五场以空镜头加强对芦苇荡险恶环境的渲染,衬托了郭建光和新四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八场的星空、月影、寂静的林中小道等空镜头,创造了“奇袭”的气氛,随后银幕上出现郭建光率队穿过封锁线的中景,这就强调了正面打进去,突出了武装斗争为主的主题。影片还恰如其分地塑造阿庆嫂、沙奶奶等英雄人物形象,展示了英雄军民的群象,从而发挥了他们对郭建光的烘托作用。
彩色戏曲艺术片《沙家浜》,反映了粤剧通过移植革命样板戏进行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展示了粤剧新生的一页,生动地说明移植革命样板戏是推动地方戏曲改革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粤剧是流行于我国两广地区、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剧种,深为粤语方言区的群众和港澳同胞、东南亚一带的华侨所喜闻乐见。但是,解放以前的粤剧,劳动人民被污蔑为渣滓,而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舞台,成为反动统治阶级用作对劳动群众实行地主资产阶级文化专制的工具。解放后的十几年,由于刘少奇和周扬等“四条汉子”疯狂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粤剧无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粤剧通过移植革命样板戏,经历了深刻的思想革命和艺术革命,表现了新的时代、新的人物、新的主题,工农兵英雄人物登上粤剧舞台,使这个剧种从此获得了新生。
粤剧新生的主要标志,是遵循革命样板戏的关于感情、性格、时代“三对头”的原则,以时代精神和剧种特色比较统一的唱腔,塑造了工农兵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彩色戏曲艺术片《沙家浜》,发挥了电影艺术的特长,努力做到视觉形象和音乐形象的统一,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粤剧唱腔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看过电影以后,使人觉得革命的粤剧工作者在改革传统唱腔的时候,能够“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在革命样板戏“三对头”的原则指导下,比较正确地处理了继承、改造和创新的关系。粤剧的传统唱腔以纤细柔弱、轻佻放荡的居多,刚健挺拔、开阔清新的较少。这样的唱腔,是不可能表现翻天覆地的革命时代和气吞山河的工农兵英雄形象的。粤剧《沙家浜》的唱腔,努力做到批判地继承粤剧传统唱腔中有益的部分,加以革新。比如“梆子”、“二黄”,是粤剧中表现力比较丰富的基本板腔。粤剧《沙家浜》以“二黄慢板”、“梆子慢板”作为郭建光、阿庆嫂的基本曲调,参照原有板腔的长处,吸收它较为健康的音调,掌握板式结构的规律,在声腔、节奏、乐句句顿、句顿终止音、“过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这就较好地刻画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毛主席党中央指引方向》和《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这两个核心唱段,坚决破掉了传统唱腔的陈腔滥调,彻底剔除娇、软、“嗲”、滑的靡靡之音,赋予革命的音调,设计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英雄人物的大段成套唱腔。在革新当中,保留了构成粤剧板腔健康特色的各种因素,因此,听来是粤剧,但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粤剧《沙家浜》的唱腔改革,注意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之中,吸收创新的养料,如沙奶奶的唱段《共产党就象天上的太阳一样》,就创造出一些新的粤剧音乐语言。此外,在唱法改革、乐队编制、乐器使用等方面,都有所创造。地方戏曲改革、唱腔改革,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创造无产阶级新粤剧,使粤剧唱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精神,需要有个过程,还要不断努力。粤剧《沙家浜》的移植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以高标准要求,在精心设计主要英雄人物的核心唱段,以及突出本剧种的主要乐器和配器,以更好地表现无产阶级政治内容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的。
在影片拍摄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二场《转移》,是刻画郭建光的一场重要侧面的戏,而影片却拘泥于舞台演出的调度,镜头运用角度缺少变化,用光较为呆板,未能充分调动电影艺术的一切手段,深刻表达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此外,某些场次的景物的真实感不够,如二场的房子、彩霞,五场的乌云的形状等。景物不够真实,就不能很好地创造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对演员的表演也欠严格的要求,某些场次的表演还不够细致、深刻,因而削弱了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彩色戏曲艺术片《沙家浜》的上映,反映了以革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正在深入进行,经过改革获得新生的地方戏曲正在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这是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优秀成果,是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新胜利。(附图片)
彩色戏曲艺术片《沙家浜》《坚特》一场中的郭建光。
《授计》一场中的阿庆嫂。新华社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