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永不脱离群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3-06
第3版()
专栏:

永不脱离群众
华北制药厂党委书记 李锋
我是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总认为自己跟随毛主席干革命,经过了战争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世界观改造得差不多了。满以为这样做就不会犯大错误了。没想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受到革命小将的冲击。因为怕再受冲击,我便站在一派群众的一边,结果造成了同另一派群众的对立,又受到猛烈的冲击。这时,我不是认真从路线上检查自己的错误,反而怨天尤人。带着一大串问题,我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著作,加上革命群众的热情帮助,思想渐渐开了窍。回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那时,整天风里来雨里去。每到一村,贫下中农热情关怀,遭遇险情,群众舍出生命掩护我们。那时,同贫下中农朝夕相处,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进城以后,坐进机关大楼,职位越来越高,架子越来越大,“官气”十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劳动,思想感情逐渐起了变化,对修正主义的东西很容易接受,最后发展到背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想到这里,我又一次重新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的教导,感到分外亲切: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仅对于我们党、我们国家,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对于我们干部,也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
初步认识到自己是怎样变过去的,还得下决心变回来,回到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上来。一九七○年,组织上调我到魏县工作,我决心同广大贫下中农并肩战斗,在斗争中改造自己。到了县机关,看到外出有轿车,开会有沙发,我就警惕起来。我把沙发统统搬走,下乡坚持骑自行车,车上挎个粪筐,走路拾粪两不误。一次下乡,有一个老贫农拉住我,双手抚摸着粪筐说:“这才象我们庄户人的干部,你要坚持下去!”老贫农的鼓励,对我教育很深。以后,我不论下乡、开会,走到那,粪拾到那。这样做,不单是为了拣几筐粪,更主要的是使我重新回到了群众中。每走到一个村,贫下中农向我问寒问暖,还告诉我不少情况,为指导全县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根据。
一九七二年年底,上级调我到华北制药厂以前,有的同志对我说,这个厂是个“老大难”单位,不好搞。我也想,制药厂是一个大厂,搞不好怎么向党和人民交代?这时,我重温了毛主席有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教导,感到老干部要保持革命晚节,就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为毛主席革命路线冲锋陷阵。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到了制药厂以后,我逐个车间地同工人们促膝谈心;召开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广泛听取老工人、基层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另外,经常下到班组参加生产劳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经党委会研究,决定狠抓批林整风,对职工进行基本路线教育。我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说服教育干部,耐心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由于抓了路线教育,同时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很快团结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和群众,调动了大家抓革命、促生产的积极性。
要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就必须经常同资产阶级思想展开斗争。事实也正是这样。阶级斗争激烈或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时候,我比较注意联系群众,注意世界观的改造。工作一顺利,就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时资产阶级思想就乘虚而入。有一次,我主持一个支部书记会,对一位同志的发言我有不同意见,就插了几句话,这个同志很不满意,当场批评我限制了他的发言。当时我觉得下不了台,但仔细想想这种思想正是“官气”在新条件下的反映,发展下去必然脱离群众。有一次下车间,有个青年女工很亲切地叫我“李锋”,乍一听很别扭,认为小丫头不懂“礼貌”。想到这,我心里猛一惊,感到这是“官气”发作的危险信号。群众对我亲近,当成一家人,自己却不高兴,这不是“官贵民贱”的孔老二思想的反映吗?这件事又一次向我敲起警钟: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脱离了群众就不能正确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文化大革命给我的这个教育,一定要时刻铭记在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