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安徽农学院迁到农村开门办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3-07
第4版()
专栏:

安徽农学院迁到农村开门办学
实行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三结合,全院师生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教学和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成果
新华社合肥一九七四年三月二日电 安徽农学院迁到农村开门办学,实行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使全院师生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教学和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成果,为支援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徽农学院是在一九六八年底从合肥迁到农村办学的。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自己动手,边建校,边招生,从一九七○年以来已招收了三届共一千三百多名工农兵学员。
几年来,安徽农学院以社校挂钩为主,实行多种形式的开门办学。全校七个系,与社队挂钩,设置了十八个教学基地,并且和农村许多基层单位建立了联系。教师们分期分批地参加这些校外教学基地的活动,各专业的学生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教学基地边学习,边参加生产实践,边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把课堂、实验室、校内外教学基地密切地结合起来。农学系组织教师轮流到淮北的萧县郭庄大队和江淮之间的巢县山桥大队长期蹲点。他们同当地贫下中农一起,以盐碱地改良、淮北改种水稻和棉花栽培等为中心,积极开展科学实验,结合当地情况编写了十六种校外基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这个系的首届工农兵学员通过生产实践,不仅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出了二百多篇专题报告。蚕桑系学员通过在皖南绩溪等蚕产区的生产实践,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栽桑养蚕的基本理论,学会了蚕桑品种选育、柞蚕提前放养、桑树无干密植、全龄室外养蚕等技术。
开门办学,大大充实和丰富了教材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几年来,这个学院已初步编写出新教材六十九种,还编写了各种类型的短期训练班教材、教学参考书和科技普及读物等五十多种。通过办短期训练班,为各地农村培训了各种技术人员三千多名。
全院三年来进行了七十多项科学研究,有五十多项已经取得成果或者有了重大进展。农学系遗传育种教研组的教师同贫下中农一起,选育出了四个小麦新品系、四个玉米杂交新品种,有两种已在安徽部分地区试种和推广。作物栽培教研组的教师和工农兵学员,初步摸清了淮北盐碱地盐分的季节变化规律,水稻红苗、死苗的原因,以及耕作栽培上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对淮北有些地区改种水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茶叶系师生为了支援皖东地区开辟新茶区,搜集了有关土壤、气候、水利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并且进行了育种、速生丰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帮助社队培训茶叶技术人员。目前,皖东地区已有七个县四百多个大队种植了茶树四万多亩。
这个农学院迁到农村开门办学以来,工农兵学员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直接参加三大革命运动,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第一届已经毕业的四百一十多名工农兵学员中,就有六十四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百三十多人加入了共青团,他们毕业回到工作岗位后,受到贫下中农的好评。
几年来,全校大部分教师都已经先后有一年半以上的时间在农村蹲点,思想感情发生深刻变化,教学水平提高,并且涌现出一批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先进分子。这是安徽农学院开门办学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在淮北萧县郭庄大队蹲点的教师们,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基地教学任务,而且与当地贫下中农一起批判修正主义,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一样起五更、睡半夜。有一位教师和贫下中农一起搞改种水稻,贫下中农反映:“从下稻芽子起,就没见他穿过鞋,他和俺们的心贴在一起了!”林学系有一位副教授,过去严重脱离实际,到农村后,贫下中农手把手地教他生产技术,并且向他讲家史、村史和林业战线上的两条路线斗争史,使他深受教育。这位副教授在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过程中,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积极参加教育革命实践,曾先后八次深入社队、林场和工厂,虚心向工农学习,认真总结群众经验。不久前,他为了完成一项国家交给的科研任务,跟工人一道在大别山区爬山涉水,进行调查研究,使这项科研任务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