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变本加厉 越描越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3-15
第3版()
专栏:

变本加厉 越描越黑
解放军某部 包思正 桓虎生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夕,山西省的《火花》戏剧专刊,曾以卷首的显赫位置,发表了大型晋剧《三下桃园》,这是一株为刘少奇假四清、真复辟的反动路线翻案的大毒草。时隔八年,在某些人的支持下,这株毒草经过一番梳妆打扮,改为《三上桃峰》,被重新抛了出来。从
《三下桃园》到《三上桃峰》,中心事件没变,故事情节没变,基本的人物关系没变,只是时间、地点、某些人物有些改动。这些改动,只能说明炮制者们心怀鬼胎、作贼心虚,其结果必然是越描越黑,欲盖弥彰。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剧中惹人注意的三处改动:
首先是戏的名称。由《三下桃园》改为《三上桃峰》,改来改去,都离不开一个“桃”字。为什么他们对“桃”字这样感兴趣?原来,这个“桃”字在这里有个特殊的含义:它代表着王光美的“桃园经验”,象征着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他们死抱这个“桃”字不放,就是要为刘少奇、王光美翻案,向毛主席革命路线反扑。在保留这个“桃”字的同时,他们还把“下”改为“上”,这一字之改,不但企图掩人耳目,而且表达了他们要东山再起,重新上台的狂妄野心。他们在拿出这个剧目的时候,不是穷凶极恶地叫嚷:这一次一定要“上”,“不上,不行”吗?可见,他们的反革命气焰何等嚣张,他们要为刘少奇翻案的心情多么急切!
其次是戏的时代背景。《三下桃园》写的是“四清”运动后的一九六五年,而《三上桃峰》改成大跃进的一九五九年。表面上看,是两个时期的事,其实,目的同样是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三上桃峰》的炮制者操着刘少奇、林彪一伙的腔调咒骂大跃进“搞的太猛,出了毛病”,剧本就影射大跃进“是匹病马”,因为猛骑快跑,终于死去。林彪叫嚷大跃进是“凭幻想胡来”,剧本就说什么大跃进是“瞎折腾”。他们的论调何其相似。《三上桃峰》的炮制者鹦鹉学舌,暴露了他们是站在地、富、反、坏、右的立场上呼唤资本主义复辟。
再一点是,《三下桃园》有个姓王的女县长,在《三上桃峰》这个戏中,那个人物不见了。这不是作者“疏忽”,而是考虑到如果象《三下桃园》那样把“王县长”抬出来,未免太露骨,所以就以突出写马的手法来代替写人。在《三上桃峰》中,那位王县长虽然没有上场,但那匹象征着资本主义的大红马还在,而且比在《三下桃园》中表现的更为突出了:在病马刚死不久,这匹大红马就登台了。毒草炮制者还精心地安排了一个人欢马叫、喜气洋洋的场面。唯恐观众不解其意,还特意指出,由于得到了这匹大红马,就使得“山添春色脸增光”。这匹大红马一上场,就博得了满台喝采声:“好马!好马!好马!”这不明明是在赞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吗!作者正是通过描写这匹大红马来作暗示的。既然炮制者的用意已经明确表示出来了,又何须那姓王的女县长亲自出马呢!
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该剧经过炮制者的精心锤炼,换了剧名,改了背景,变动了个别人物,但是,变来变去,为刘少奇翻案的反革命用心始终没有变,而且变本加厉,越描越黑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