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中斯友谊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3-15
第5版()
专栏:斯里兰卡通讯

中斯友谊的故事
卡拉玛迪亚是斯里兰卡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个渔村。全村三十来户人家,多以捕鱼为业。一九七三年八月十四日下午,青年渔民西里赛那、皮亚赛那和皮亚达萨象往常一样,登上他们的“皮亚达萨”号渔船,出海捕鱼了。“皮亚达萨”号是排水量仅五吨的近海小渔船。晚十时,当他们正拉网时,机器突然发生故障停车了,船只失去了控制……。
第二天早上,渔民的家属照例来到海滩,迎接出海归来的亲人。“皮亚达萨”号却没有归来,人们不安和焦虑起来。一天、两天过去了。三位渔民的亲人们,噙着眼泪,整天站在海岸上,了望着远方海面,盼望亲人平安归来。三天、四天过去了,“皮亚达萨”号仍无影无踪。村里每天派出去搜寻的渔船也相继失望而归。
原来,这只小渔船失去控制后,海浪便渐渐地把它往远海推去。最年长的三十二岁的西里赛那,是个有十三年出海经验的渔民。他知道渔船已无法自己返回了,便把他们带来的三条纱笼悬挂起来,作为求救的讯号,并打手势向来往的海轮呼救。在海上飘流的四天当中,共有十艘海轮在这只小船附近驶过,但都没有对求救讯号作出回答。
对这三位渔民说来,这四天是很艰难的。船上没有食品,只有四加仑淡水,五只椰子。为了能尽量多坚持些时日,四天内,他们三个人才分食了一只椰子。小船颠簸得十分厉害,晚上海风寒冷刺骨,白天,阳光灼热难熬。到了第四天,二十岁的皮亚达萨再也不能支持,躺倒在船舱里了。二十一岁的皮亚赛那也已精疲力尽。西里赛那也感到又乏又饿。他们都在想:“还有希望遇救吗?”
八月十九日早上,西里赛那又发现一艘海轮从远方驶来。他站了起来,照例打手势呼救。海轮从小船的侧方驶了过去。西里赛那又一次失望了。但是,出乎他的意外,他发现这艘海轮掉了头,并放慢了速度朝渔船驶来。“啊,得救了!”他忘却了疲乏和饥饿,高兴地喊了起来,叫起了精疲力尽的同伴。
这艘海轮就是中国远洋货轮“无锡”号。它在科伦坡港口加水加油后,正在驶往祖国的归途中。“无锡”号靠拢了渔船,放下梯子。几个中国船员走下来,先把渔船缆住,然后把三个渔民抬上了船。三位斯里兰卡朋友遇救的消息立即传遍了全船。船长立即过来探问,船上的医生给他们检查身体并采取了必要的医疗措施。厨房送来了可口的饭菜。中国朋友们的热情关怀和照顾,使三位渔民感激得流下泪来。
在他们休息好了以后,船长拿来了地图,请他们找出自己的来处。他们想,卡拉玛迪亚村太小了,中国朋友是不会知道的,就说是海巴托达镇吧。船长听后,便指挥把船开到了海巴托达外的海面。三位渔民在望远镜里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市镇,高兴极了。但这到底还不是自己的家乡啊。于是,他们又在地图上指出了卡拉玛迪亚的位置。船长便又指挥把船驶到卡拉玛迪亚村外的海面上。
村里派来探听的两艘渔船很快发现了靠在海轮侧旁的“皮亚达萨”号。中国朋友们请他们上了船。在知道三位朋友遇难和被中国船救起的经过后,他们多次向中国朋友表示感谢并一定要请中国朋友去村里作客。只是因为“无锡”号运输任务紧迫,中国朋友们才婉谢了他们的邀请。临行前,中国朋友们又请他们吃西瓜。西里赛那为了留个纪念,便将几颗西瓜籽装在口袋里。他们流着热泪,紧紧握着中国朋友们的手告别。
几个月过去了。记者不久前在卡拉玛迪亚村访问了这三位渔民。热情的西里赛那请记者去看他用从“无锡”号带回的瓜籽种的并已长成的西瓜。他摘了最大的一颗瓜,坚持要记者收下,并说:“已经熟了。这只瓜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它是斯中人民间的友谊的结晶啊!请转达我们对‘无锡’号中国朋友们的感谢和问候。”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