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光辉照前程——记怀德县干部带领群众学大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3-25
第1版()
专栏: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光辉照前程
——记怀德县干部带领群众学大寨
一九六八年,吉林省怀德县革命委员会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革命风暴中成立了。怀德县的贫下中农代表赠给县革委会每个常委一套《毛泽东选集》和一把镰刀,希望他们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永远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带领群众尽快地改变怀德县的落后面貌。
五年过去了,怀德县的领导成员没有辜负贫下中农的殷切期望。他们带领全县人民学大寨,初步改变了怀德旧貌。一九七三年,全县粮食总产比文化大革命以前三年的平均年产量翻了一番,平均亩产跨过了《纲要》。向国家交售商品粮三亿七千万斤,比一九六三年的总产还多七千万斤。
新的起点
怀德县地处吉林省中部平原,有八十万人,三百二十五万亩耕地。在文化大革命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差年头亩产只有八九十斤,好年景也没超过一百五十斤,曾经连续十年吃国家供应粮,伸手要国家贷款。
怀德县革委会成立后,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前的经验教训,深深地体会到:面貌变不变关键在路线。文化大革命以前,县委在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只是埋头抓生产,不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结果一些社队阶级敌人搞破坏,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滋长,严重地妨碍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县革委会接受过去的教训,工作起始就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领导成员坚持深入基层,在第一线指挥战斗。每年冬春,还抽出大批干部深入社、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向干部和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
刘房子公社石峰和石头庙子两个大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是全县有名的“老大难”单位,被人称为两块铲不动的石头。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卜向忠于一九七一年冬天来到这两个大队。他挨家逐户进行访问,做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和社员一起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在提高社员觉悟,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发动社员开展阶级斗争,终于揪出了混进领导班子中的坏人。社员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家齐心协力学大寨,苦战两年,两个大队都山河变样,面貌一新,粮食平均亩产上了《纲要》。社员满怀激情地说:基本路线威力大,“石头”上也开出了大寨花。
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宋文学在一九七○年冬天,到十屋公社后十屋大队蹲点。这里地处辽河沿岸,但是多年来却守着河水渴死苗。文化大革命前,这里搞了个提水工程,由于人心不在集体上,半途而废,至今还留个半拉碴子。宋文学过去是主管水利工作的副县长,他回想以往只管生产,不问思想的教训,进一步懂得了只有抓路线,才能大干快变。他放手发动群众,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后十屋大队靠街边,有些人起早贪黑跑市场,心思不在集体上,他就领着社员进行今昔对比,忆苦思甜。阶级教育越搞越深,“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越讲越明,极大地激发了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男女老少都走上水利工地,同时组织专业队常年干。不到一年时间,后十屋大队不仅使原来的工程配了套,还新修了一个提水站,实现了一人一亩水浇地,粮食平均亩产上了《纲要》。
在文化大革命中参加县领导班子的青年干部、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魏运国,来到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比较严重的凤响公社田家洼子大队蹲点,发动群众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帮助大队党支部书记提高路线斗争觉悟,抓大事,促大干,扭转了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的局面,使这个大队一九七三年粮食平均亩产过了“黄河”。
五年多来,怀德县的十五名领导成员共蹲了三十九个大队,蹲一个变一个。在他们的带动下,广大基层干部也都扎扎实实地搞好调查研究,改造薄弱队。现在,全县比较后进的大队和生产队的面貌都已开始改变,其中有不少已经成了先进队。
大 干 大 变
东北的春天,七、八级大风一场接着一场。狂风卷着黄沙,在原野上横冲直闯。
一九七○年春天,县委第一书记、县革委会主任扎布决定到风灾最甚的中部去查探风口。他背着行李在旷野上步行,风沙迎面扑来,打得睁不开眼,喘不过气。他顶着风沙吃力地走着,路过上台子河时,踏破薄冰,掉进河里,冰冷的河水,浸透了棉裤,冻得他直打哆嗦。他到附近的屯子烤了烤衣服,又接着往前走。走到四道岗,突然下起了雨雪,天越发冷起来,身上结起一层薄冰。一路上,他亲眼看到,大风把平展展的土地刮出了一道道几寸深的沟,刚刚播下的种子被剥走了。他向社员询问风沙的过去和现状;和群众研究制服风沙的办法。他在风雪中奔走了六天,走了九个公社,二十六个大队,四十三个生产队,查看了五十多处风口。
在同一个时间里,县委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齐文焕在东部涝区踏查。他沿着涝洼塘的沟沟岔岔,走了四个蓄洪区,全程三百多里。文化大革命前,他是这个县的县长。那时他来这里都是乘车一走而过,因而对这里为什么年年治涝,年年遭淹,一直没有弄清楚。这次,他边走边看边问。在蛤蟆塘,老贫农告诉他:“这儿年年治涝年年挨淹,是因为没有治到正地方。我们这里一下大雨,客水和内水顶托,内水排不出去,这是个大问题。”在蓄洪区,社员们说:“要跟全县干部和社员说一说,蓄洪区不能种庄稼,一种庄稼就不起作用了。”通过这次踏查,使他对大岭涝区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最后,县委和县革委会的领导成员们集聚一起,热烈地讨论了这次冒风徒步踏查的情况和收获,制定了全县植树造林和根治内涝的蓝图。
重新安排怀德山河的战斗打响了。十万农田基本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工地。
在县委的领导下,广大干部和群众大干苦干,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全县已经植树造林四十万亩,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造林总和的三倍多,三分之二的耕地实现了林网化,百分之九十的荒秃岭披上了绿装,五条主要公路干线都已绿树成荫,七条较大河流,也已绿化了四条,原来二千四百个树木很少的自然屯,有一半已变成了绿树掩映的新农村。全县涝洼区也已是另一番景象,四个主要涝区已彻底根治了三个,在广阔的大地上,数以万计的水渠渠渠相通,四千多条排水沟交织成网,昔日蛤蟆栖息的地方,马达欢唱,五谷飘香,已变成怀德县的主要粮仓。
继 续 革 命
怀德县的干部和群众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县革命和生产都出现了一派新的气象。在省、地区召开的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他们多次介绍经验。但是,这个县的领导成员们不骄不躁。为了经常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县委专门规定了听取群众意见的制度,并且建立了老贫农参谋部。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孙祥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群众的批评教育,县革委会成立后,工作有些缩手缩脚。在一次会上,老贫农热忱地说:“群众批评干部的错误,就象我们庄稼人扬场一样,为的是扬出秕子,留下好粮。大家又推选你们回到领导岗位上,是信任你们能够改掉毛病,更好工作,可不能被私心迷住双眼,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啊!”老贫农的话说得孙祥心里热乎乎的。他两眼闪着泪花说:“有党,有毛主席,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才有我孙祥的今天。我决不能辜负群众的期望和信任,一定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做好工作。”
一九七一年八月,正逢汛期,孙祥日夜守在防汛指挥部的办公室里。一天夜里,距县城二百多里的桑树台公社河夹信子大队打来电话,说东辽河涨潮,已漫上岸来。他立刻到附近农场借了两匹马,和防汛指挥部的同志一起,连夜赶去。马在中途受惊,四蹄腾空,把他掀了下来,被马拖着跑了三四米远,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口子。他忍着痛站起来,拽着马,一步一步趟过没膝深的河沟子,把马寄放在一个生产队里,徒步向桑树台走去。当他赶到河夹信子大队时,简直成了泥人。他不顾疲累,立即带领干部和社员进行抗洪斗争,确保了当年农业生产大丰收。
卜向忠是县革委会中年岁最大、身体最差的一个。他因病动了三次手术,拿掉了三根肋骨,穿上了“钢背心”。组织上准备让他长期休养。但他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焕发了革命青春,挑起了领导植树造林的重担。他经常拄着木棍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攀登,规划造林。石头把他绊倒了,他忍着疼痛爬起来继续走。同志们劝他不要再爬山了,他指着那些光秃秃的山头说:“要把这些山头都绿化起来,不付出点代价能行吗?”现在,在他留下脚印的秃山上,都长起了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幼林。
在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热情支持下,怀德县委和县革委会的领导成员牢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