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团结战斗铸友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3-25
第6版()
专栏:坦桑尼亚通讯

团结战斗铸友谊
坦桑尼亚和中国虽然相隔着千山万水,但是同属于第三世界,历史上的共同遭遇和今天面临的战斗任务促使两国人民在反帝、反殖、反对大国霸权主义和建设各自国家的斗争中,紧密合作,互相学习。两国人民的友谊,正在团结战斗中日益增进。
亲 切 的 关 怀
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国医疗队姆索马医疗组到离尼雷尔总统的故乡布蒂亚马村附近的“乌贾马”村去巡回医疗。在回程的路上,中国医疗队翻译于华同志不慎摔伤。十二月十五日,尼雷尔总统来到家乡休假,得知这事以后,即派他的弟弟约瑟夫·尼雷尔去中国医疗队,代表他向于华和其他中国医务人员表示慰问,并给中国医疗组送去两只羊。约瑟夫·尼雷尔在看望于华同志时还特地说明,那只绵羊本来是总统过圣诞节吃的,那只山羊是他本人送的,这是总统的心意,也是他自己的心意,一定要医疗组收下。医疗组同志表示深切感谢,并一再婉言谢绝,但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了这两只羊,接受了坦桑尼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不久,尼雷尔总统和他的夫人又分别亲自去中国医疗组看望于华同志。总统夫人说:“按照我们非洲人的风俗习惯,只有给最亲密的朋友、亲戚才送活的带血的礼物。我们正是把你们看作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和姊妹。”
尼雷尔总统的关怀不仅使于华同志和医疗队的全体中国医务人员深受感动,而且也激励着在坦桑尼亚工作的其他中国援外工作人员。他们表示:一定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更好地为坦桑尼亚人民服务,为进一步发展中坦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自己的贡献,以良好的工作成绩来答谢尼雷尔总统、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对他们的关怀和照顾。现在,于华同志已恢复健康,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泉 甘 友 谊 深
坦桑尼亚中部高原的多多马专区孔多阿县,是坦桑尼亚有名的干旱地区。据当地老百姓说,这个地区四年一大旱。独立前,殖民主义者垄断着水源,一遇干旱年头,就大地龟裂,牧草枯萎,人畜成批死亡。农民要用水,得用牛去换,有时一头牛只能换上几葫芦水。有的人为了喝几口水,就被迫在殖民主义者的农场上当苦工,许多人因此离乡背井,家破人亡。
殖民主义的统治造成多年的水土流失,使这一带的河床淤塞。平时,除雨季外,多数河流是干涸的,居民饮水要到河床里把沙子掏开一个洞,等水渗出来,再用葫芦盛着回家。农业,只能靠在每年十二月到次年四月的雨季播种。水,对这个地区的人民来说,又是多么珍贵稀罕的生活必需品呵!
独立后,孔多阿人民在政府支持下,行动起来,自力更生寻找水源,开挖水渠,将山上的泉水引下来。现在,中国打井队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同当地人民一道,在水井土建工地上日夜奋战。口口井的建成都凝结着中坦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滴滴井水都是中坦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汗水的结晶。
中国打井队十分感激坦桑尼亚政府有关部门向他们所提供的方便。一九七二年开始考察时,多多马专区水利局长贾姆布主动将自己的一辆新吉普车供他们使用,宁愿自己用旧车。钻井和土建施工需要的原料,地方政府总是给予大力帮助,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他们每到一个区和“乌贾马”村,区和村的领导总要亲自为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带路,漫山遍野看地形、查地质,以掌握确定井位的第一手资料。在打井队到伊科瓦“乌贾马”村工作时,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支部主席穆萨,亲自几次引路,领着他们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山谷野林中调查,还组织该村男女老少,用一天时间砍树、平地,赶修了一条五公里长的路,为打井队运输机械。在东斯村打井时,中国人员在野林里宿营,这个村的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支部主席朱利叶斯·马提尼主动为他们守夜,赶走来袭的猛兽。
多多马地区的河流平时往往只是一条条干涸的河床,除了沙和石子外见不到一滴水。山洪爆发时却又急流滚滚,咆哮奔腾。有一次,中国工作人员的车子陷进了一条大沙河的沙坑里。正急着开不出去时,上游又突然山洪爆发,不久,河水就步步迫近,把车子的下半部淹在水里。就在这危急关头,附近的教师、学生和农民闻讯赶来,纷纷跳下了水,和中国同志一道,把车子拖上了岸。
去年七月,两国工作人员经过几天几夜的紧张工作,在马洪戈村打成了一口井。消息传开,附近群众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赶来庆贺,并且在井台边举行了庆祝大会。群众一遍遍地高呼:“尼雷尔—毛泽东奥耶(万岁)!毛泽东—尼雷尔奥耶!坦桑尼亚—中国奥耶!中国—坦桑尼亚奥耶!”马洪戈村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把他自己用斯瓦希利语文精心雕刻着“乌呼鲁(斯瓦希利语,意为自由,独立,解放)和毛泽东”字样和美丽花纹图案的盛水用的葫芦瓢赠给了中国朋友作纪念。他说:“送这件礼物是为了表达马洪戈村居民对中国人民和毛主席的友好感情,请把我们的心意转达给远方的朋友——中国人民。”
糖,友 谊 的 结 晶
在桑给巴尔市东北面的马洪达县,人们从椰林掩映中老远就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一排高大的灰色厂房,这就是桑给巴尔的马洪达“自力更生糖厂”。
两年前,这里还是遍地野林、杂草丛生的小丘陵。在桑给巴尔工人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合作下,边施工,边安装,仅仅用了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就在去年年底进行了试产,用白糖迎接了桑给巴尔一月革命十周年纪念日。
马洪达“自力更生糖厂”全部投产后,年产白糖六千吨,可以基本供应整个岛上居民的吃糖。以前桑岛每年要进口五千吨糖,花去不少外汇。糖厂附设的酒精车间年产酒精七百吨,可以部分满足医疗需要。
在建厂过程中,无论是在平整场地、建设厂房、安装机器,还是解决制糖技术中的问题,双方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总是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石灰是糖厂必需的沉清剂,没有石灰,蔗水就无法熬成白糖。为了就地解决石灰石问题,桑给巴尔农业部的一位官员哈桑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岛子。遇到丛林,车子进不去,他们就下来步行,不管晴天雨天,坚持不懈,最后终于在当地一个烧石灰的农民的帮助下,找到了很好的石灰原料基地。
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试产那天,全厂象过节一样,各车间工人齐集在制糖车间门口等候,甘蔗种植园的工人及附近的居民也跑来参观。为保证出好糖,制糖车间主任已守在车间整整两天两夜了。他说:“不见白糖,我睡不着觉。”当雪白的糖粒顺着漏斗下来时,工人们一齐拥了上来欢呼,而且奔走相告:“出糖啦!出糖啦!”有的工人高喊:“坦桑尼亚糖!桑给巴尔糖!沙瓦,沙瓦(好!好)!”坦桑尼亚朋友一边品尝白糖,一边激动地说:“这甜蜜蜜的白糖,是坦、中两国人民友谊的结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从座落在印度洋岸边的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到西南高原坦桑尼亚和赞比亚边境的通杜马,坦赞铁路横贯坦桑尼亚大陆全境。这段铁路全长九百七十七公里,有隧道二十二个,桥梁二百余座。从一九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破土动工,到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就提前完成了全部铺轨工程。铁路在前进,坦、赞、中三国人民的战斗友谊也在不断巩固和发展。
当坦赞铁路修到姆贝亚专区的姆博兹县时,施工队碰到沙源缺乏的困难。当时,这段长一百二十公里的施工地段被认为是无沙区,不得不从较远的地方取运沙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的进展。不久,姆贝亚专区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执行书记姆布拉代表专员和专区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来到这里视察。他走遍了大小工地,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和姆博兹县领导人分别到全县的“乌贾马”村里去发动群众,帮助寻找沙源。没有几天,许多“乌贾马”村的老人、妇女、孩子、青年送来了用报纸、用手绢或者香蕉树叶包着的一包包沙子,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沙源线索。接着,施工队来到了姆奔巴河畔。根据介绍,这条小河的河床里有大量的沙子。但不知在什么地段。可巧在河边有一座小学校,他们就来到学校请求帮助。校长立即把正在上课的孩子召集起来,问他们是否知道沙源的位置。两个小学生站了出来,自告奋勇愿意去带路。施工队的人员担心这会耽误了孩子们的课程,但是校长说:“找沙子是为了建铁路,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孩子们的课我给他们补上。”这时,天下起小雨来,两个孩子冒雨走了三公里,把中国技术人员带到了沙源地点。
藏量丰富的沙源终于找到了,可是沙子是在水下,无法使用机械。这个县的领导人知道了这一问题后,又亲自来到沿河的几个“乌贾马”村,动员群众帮助捞沙子。村民们立即积极响应,自己带了各种工具来参加。就这样,在姆贝亚专区政府、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组织和人民的支持下,在“无沙带”解决了施工用沙问题。全段一百二十多公里主体工程用沙的百分之六十来自姆奔巴河。一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深有感触地说:“有了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的巨大支持,我们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