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把知识献给农村——下乡知识青年程有志给知识青年们的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3-28
第3版()
专栏:

把知识献给农村
——下乡知识青年程有志给知识青年们的信知识青年战友们:
你们好!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收到一些战友的来信,许多同志谈了自己在农村锻炼成长的体会,使我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不少同志要我谈一谈:知识青年插队落户以后,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怎样才能做到大有作为?怎样才能更好地把知识献给农村?我想通过自己下乡十年来在农业科学实验方面的实践,和战友们交流一些看法。
农村,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很多,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和贫下中农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就会感到处处都是用武之地。但是,我们知识青年要想真正发挥出较大的作用,首先必须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决心改造自己的旧思想,转变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所指出的:“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有深切体会的。一九六四年,我由张家口市刚到涿鹿县温泉屯大队插队落户时,心气可高啦,跟社员们一块在梨园干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可是日子久了,初来时的那股热乎劲就冷下来,觉得整天钻在梨园里,掇弄这些结不了几个果的梨树,没有多大的意思,象这样干下去,有文化用不上,有劲使不上,到底能有啥作为呢?
扎根农村的思想一动摇,就产生了回城探家的念头。干部、社员听说我要回家看看,打早起来送行,一路上左叮咛右嘱咐。老队长摸透了我的心思,指着梨园对我说:“有志,你虽然在梨园参加了一段劳动,可梨园在群众心里有多大的地盘,群众对你有多大的希望,你还是不知道的。实打实说,梨园是咱们队的半个家业,人人心里都装着它。解放以后,咱这梨园产的梨,是有名的出口‘天津鸭梨’。在正确路线指引下,鸭梨丰收,粮食增产。在错误路线干扰下,鸭梨减产,农业生产也受到影响。贫下中农希望你在这里多用点劲,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把老梨树改造过来,为国家多做点贡献,可就是不知道你和咱贫下中农想的是不是一样啊!”听了这些话,我脸上发热,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队长一直把我送上了火车。车开动了,他扬起手臂放开嗓门喊:“有志,可得早点回来呀!”听到这充满期望的声音,我的眼睛湿润了。
探家回来以后,我认真思考了这样两个问题:为啥贫下中农成年累月跟土地、果园打交道,他们不感到没出息,而自己到农村才几个月,就觉得屈了才?为啥贫下中农对农村的广阔前景充满了信心,而自己却认为在农村就没有前途?毛主席的教导,给了我明确的回答:“这些人,如果不把过去的一套去掉,换一个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和工人农民的观点不同,立场不同,感情不同,就会同工人农民格格不入”。我认识到,知识青年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要接好革命的班,就必须同“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孔孟之道,同知识分子高人一等的旧传统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站到贫下中农的行列中来。
打这以后,我主动找重活脏活干,自觉地磨练,努力改造世界观。在与贫下中农并肩战斗的过程中,我的思想感情逐渐发生了变化:觉得温泉屯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苗都是可爱的。望山山亲,看树树绿,喝水水甜。也能够比较自觉地急贫下中农所急,想贫下中农所想了。懂得了贫下中农迫切要求办的事情,我们知识青年就应当使劲出力。这时候,我身在梨园,就感到不是有劲没处使,而是大有用武之地了。就说这些老梨树吧,为啥长得又高又大,结的果却又小又少呢?能不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用到改造梨树上,让老梨树焕发青春多结果呢?我的想法,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的支持。党支部把改造梨树的任务交给我,让我担任了果树技术员。我多次到国营九堡果树场向技术员学习,去全县“花果之乡”的六堡大队向老农请教,在本队和社员一起摸索改造荒树的办法,制定了重剪复壮的方案。
初春的塞外,依然是阵阵寒风阵阵雪。我天天爬到树上剪枝,手上裂口,耳朵冻肿,但没有动摇我的决心。我和贫下中农把所有的梨树,统统大修大剪一遍,老梨树更新复壮了,秋季果实累累。一九六五年,我所在的第八生产队,鸭梨产量比上一年增加五倍多。一九六六年,全大队学习八队改造老梨树的经验,鸭梨产量由一九六四年的两万斤,猛增到二十多万斤。后来鸭梨产量逐年增加,一九七三年上升到五十八万斤。
改造梨树的实践使我认识到,知识青年在农村能不能大有作为,关键在于思想感情的变化,只有真正和贫下中农结合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主动关心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自觉关心群众的疾苦,千方百计地把知识献给农村,才能深刻地感到知识青年在农村这个大学里有学不完的知识,干不完的事业。否则,就会身在大有作为的地方而无所作为。
毛主席教导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下乡十年来,我逐渐体会到,知识青年在农村要有所作为,必须胸怀大目标,脚踏实地干。干,就要吃大苦,耐大劳,流大汗,不做出艰苦的努力,不付出辛勤的劳动,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干大有作为,小干小有作为,不干没有作为。
改造老梨树成功之后,贫下中农对我更加信任,让我担任大队农业技术员,筹办良种场,负责培育良种。培育良种,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为了摸索各种作物的生长规律,我们分门别类建起了各种田头档案,每一项内容都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为了观察一棵小苗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我带上干粮,在地里蹲一个通宵。在艰苦的试验中,逐渐摸清了一些作物的生长规律,掌握了育种的主动权。就拿配制高粱杂交种来说吧,一九六九年开始配制的时候,出现了花期不遇的现象。为了找到花期相遇的规律,我选择了一百多株播种期不同的母本和父本,连续一百多天钻在地里观察,每长一个叶片,就记录一次,在高粱叶子上挂了许多小牌牌。经过分析比较,初步掌握了我们这儿高粱花期相遇的一些规律,即母本长出三个半叶以后,再播父本,就能准确地使花期相遇。一九七○年以来,我们配制的高粱杂交种,平均亩产稳定在八百斤以上,打破了“制种低产”的谬论。
温泉屯地处塞外,无霜期短,为了加速育种的步伐,我们利用祖国幅员广大的优越条件,实行南繁北育。最近三、四年,每年我都到海南岛、云南育种。由北方到南方,各方面都很不适应,育种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皮肤晒脱了,人累瘦了,贫下中农心疼地劝我不要再去了。我想,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要把我们的一些知识献给农村,就不能怕苦怕累,就要大干苦干。所以,我还是坚持到南方去育种。
几年来,我们大队的良种场,从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出发,培育、配制了高粱、玉米、水稻、小麦、谷黍、薯类等十几种农作物的优良品种和杂交种。在玉米育种方面,我们引进了五百多个自交系,测交鉴定了二千二百多个杂交组合,探索了遗传传递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改良、选育了五十多个新的自交系,培育出了“超千斤一号”、“过江一号”、“薄地丰”等十四个杂种优势强、生产性状好的杂交种。这些种子除满足当地生产需要外,还支援了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四十五万多斤。在育种过程中,我们还为本公社十个大队培养了一百五十多名农业技术骨干,推动了群众性科学实验的开展。一九七一年,河北省农作物杂交优势利用协作组邀我当了组员。我还参加了全国“两杂会议”,担负了国家分配的四个科研项目,其中小麦雄性不育利用的研究,经过两年三代,已初见成果,其他试验项目也正在加速进行。
十年来,我在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教育下,搞梨树复壮、水稻改革、培育良种等一系列农业科学实验活动,对发展生产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水果产量逐年增长的同时,粮食产量也连年上升。一九六四年,全大队粮食总产量只有五十七万斤,平均亩产一百四十五斤。一九七○年,平均亩产上《纲要》。一九七三年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粮食总产量仍达一百三十五万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三十四万斤。
最近,温泉屯大队的共产党员,推选我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我牢记毛主席关于“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产,又要工作”的教导,工作再忙,也坚持认真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继续大搞农业科学研究。
战友们,上面讲的这些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毛主席指出的这个真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可是,叛徒、卖国贼林彪,却继承孔孟“学而优则仕”的衣钵,胡说什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这纯粹是恶毒的污蔑。农村需要知识青年,知识青年更需要农村。千百万知识青年在农村茁壮成长的生动事实,彻底粉碎了孔老二和林彪的无耻谰言。我们决心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永远与工农结合,坚定不移地向前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致革命敬礼
程有志
于河北省涿鹿县温泉屯大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