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阅读
  • 0回复

朝气蓬勃的青年突击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3-29
第5版()
专栏:

朝气蓬勃的青年突击队
英雄的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沃—特耶的“毛泽东水电站”完工之后,又向德林河中游的费尔泽胜利挺进。今天,在波涛滚滚的德林河两岸上,凯歌嘹亮,红旗招展,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建设的鼓舞人心的景象!
在这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的工地上,涌现出多少英雄人物。他们艰苦奋斗、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表现了阿尔巴尼亚人民的英雄本色。在他们中间,“伊斯曼特·萨里·布鲁查依”突击队,已成为阿尔巴尼亚全国学习的模范集体。
这个队由来自北方山村的五十五个小伙子组成,年岁最大的队长阿希姆·居百里才二十八岁。这些生龙活虎的青年人,怀着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忠诚,以英雄人物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决心在宏伟的水电站建设中贡献出一切。
这个青年突击队的命名“伊斯曼特·萨里·布鲁查依”,就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伊斯曼特·萨里·布鲁查依是斯库台区一个国营农场的工人之子。一九六八年在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坚决向党组织提出请求,主动到最遥远最偏僻的立卡依山村去教书。他对农民的子女亲如兄弟,不仅在学校里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而且还经常带领他们到农业社里帮助农民种地收庄稼。在课余休息的时间里,他还为村里的青年人开办业余学校,每天工作达十几个小时,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社员和孩子们的身上了。不久,根据国家的规定,他要去服兵役。在祖国解放二十四周年前夕,他接到了通知书,要他在家准备行装休息几天,过了节就入伍去。伊斯曼特本来可以在家好好休息,可是当他想到新的教师暂时还不能去立卡依接替他的工作,而孩子们却怀着急切的心情等着老师走进教室的情景时,他在家里怎么也坐不住了。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里,他带着收音机朝着高高的山岭攀去。他要给可爱的孩子们上最后的几次课,在节日的夜晚和孩子们一起安安静静地坐在收音机旁收听地拉那的声音。他想起这一切,加快了自己的脚步。路途遥远,坎坷不平,狂风劲吹,暴雨如注,伊斯曼特浑身都湿透了,可是他毫不动摇。走呵走呵,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了,不料脚下一滑,栽倒在几百米深的山谷里了……。牺牲的时候,他只有十九岁。伊斯曼特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全国,劳动党中央和人民议会授予他“英雄教师”的光荣称号……。
几年前,五十五名青年就是怀着向英雄伊斯曼特学习的赤诚的心,组成了“伊斯曼特·萨里·布鲁查依”突击队,出现在“毛泽东水电站”的工地上。五年来,他们每年都完成两年的任务,为水电站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毛泽东水电站”建成后,他们马上又来到费尔泽水电站的工地,在高山峻岭上摆开了战场。
眼前展现出一百六十米长、六十度陡峭的山崖,滔滔的德林河水就在下面向西奔腾而去。阿希姆和他的同志们满怀豪情地说:“瞧!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他们身上拴着绳子,把自己吊在峭壁上,抡锤打钎,夜以继日地战斗。一九七三年十二月,按计划规定这个队要完成六千立方米石头的开凿任务,可是阿希姆率领全队发挥了冲天的革命干劲,一举开凿了一万立方米石头。
在这出色的战斗中,涌现出多少模范人物,多少动人的事迹!
二十三岁的小青年迈赫梅特·格尔查利和一个同志一起上夜班,用土斗车往德林河里推石头筑堤坝。有一次,他用力过猛,一下子把土斗车推到河里了。时逢隆冬的深夜,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可是一心热爱集体和社会主义财富的迈赫梅特根本没把寒冷放在眼里,马上脱掉衣裤和水靴,抓起一把钢钎一头扎进水里。土斗车掉进两人多深的水底,迈赫梅特钻出水面吸了口气,然后又钻进水里……十秒,二十秒,三十秒,时间过去了,可是迈赫梅特还没有露出头来。于是站在岸边的那个同志连衣服都没脱,也毫不迟疑地跳进深水里。两个人齐心协力,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战胜了汹涌的波涛,把土斗车安全地拖出水面。
这个队第一个发起了争当“祖国解放三十周年和伟大光明工程突击手”称号的运动。它不仅向费尔泽水电站的劳动队提出挑战,而且还要和爱尔巴桑钢铁联合公司和巴尔什的战友们展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他们还发出了提前两个月完成一九七四年的生产任务的战斗口号。这一战斗口号正在激励人们向更高的高峰挺进。
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中,阿希姆领导的这个队也作出了可喜的成绩。去年他们节省了八十个钻头,今年还要再进一步,决心节约价值两万八千四百列克(六个半列克合一元人民币)的钻头。他们不仅要在这方面厉行节约,而且还要在保养工具和机器方面为国家节约财富。
这个朝气蓬勃的突击队还积极开展业余文化活动,用革命的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政策,反对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思想影响。他们还和当地的一个农业社取得密切联系,积极支援农业社发展农业生产,要在这个农业社里作三百个劳动日。
在阿尔巴尼亚解放和人民革命胜利三十周年的大庆年里,阿尔巴尼亚各条战线涌现出了无数模范集体,而“伊斯曼特·萨里·布鲁查依”突击队的事迹,只是其中一支英雄的乐曲。
——据阿尔巴尼亚报纸编译(附图片)
参加爱尔巴桑—普雷尼亚斯铁路工程的建设者们,奋战在工地上。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