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苏联变中亚沙漠为绿洲的伟大 改革和给予新中国建设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1-16
第5版()
专栏:

苏联变中亚沙漠为绿洲的伟大
改革和给予新中国建设的启示
刘心务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至少要从下列四点去看:即地质演变的根据;现有的地理基础;经济发展的需要;及社会组织的性质。前二者可说是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可能性;后二者可说社会经济形态所造成的必要性。如果这样来分析的话,对于苏联这个改造自然的计划,或许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使西伯利亚的鄂毕、叶尼塞两大河流改道灌溉苏联中亚细亚沙漠区的计划,截至目前为止,仅看到两篇材料,一篇是十一月十九日人民日报所刊载的一则消息—苏联将鄂毕、叶尼塞两河改道,使中亚细亚沙漠变为肥田;一篇是十二月二十六日同报“苏联研究”副刊三十二期载有罗玛式科夫作海澄节译的“西伯利亚河流改道——苏联改造自然的伟大计划。”我们从这篇节译的文章里,才知道这个计划大概的轮廓。现在仅根据这已知的轮廓和我们所拟具的四点来讨论。
一、从地质演变的根据来看
这个计划所包括的范围,就大的地形区来讲有三:一、西部西伯利亚低地,即鄂毕河流域,西起乌拉山东麓,东以叶尼塞河为界。以北极洋为归宿的北极洋水系。二、中亚细亚低地,以咸海为中心的内陆流域水系。三、为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土尔阶平原(亦称高原,或为中亚低地内之一小区)(注一),连其东面的卡萨克高地成为前两水系的分水岭。
西部西伯利亚低地是立基于坚硬地壳的古老结晶岩构造上,长时期淹没于海洋之下,直到第四纪(约距今两百万年前)始上升为陆地。我们要知道,地球凝结以后,约经过二十万万年始达到今日之状态(注二)。此低地区于两百万年以前始露“头角”。这就地质年代讲是很晚很晚的事情了。因为它长期淹没于海洋之下,所以在它(古老地壳)的上面堆积了很厚的水成岩层。更因为它的基础坚硬,对于地球上所发生的几次剧烈造山运动影响很小,简直就没有引起大的褶曲、分裂、和断层等现象。仅因造陆运动而有稀微的垂直升降运动而已。所以沉积在它上面的水成岩层,多未变动而近于水平。由于它的低平又阻止了大规模的河流切割或风化作用,到现在仍为地球上面最广大最平坦的地区。鄂毕河流经其上,也是世界上十大河流中最平静的一个。由其河口上行一八五○英里,高度仅升高三○八英尺,平均每英里低差仅有两英寸(注三),由此我们便可想象西伯利亚低地是如何的低平啊。
中亚细亚低地主要为第三纪和第三纪以后的地层,其中心为咸海。且与里海东岸南半部的低地相连。由于气候干燥,河流流量也很小,故其地形未受雨水及河流大的侵蚀作用。但受风力的作用很大,风力将地面上的细沙吹走,成功为沙漠及许多迁徙不定的沙丘,除沙丘外,地势极为平坦。
土尔阶平原地面为曾经侵蚀过的第三纪和第四纪水平水成沉积。在地壳变动时上升较高,一般的拔海高度不过三百多英尺到六百多英尺。而土尔阶河与乌巴干河之分水岭高仅三百英尺左右。计划要在这里开筑运河沟通这两条河是没有多大困难的。
上面所说的三个地区过去有个什么关系?有,发生的关键在那里?那就是第四纪时地球上水陆的分布大体已经底定;不过另有事情发生,就是气候骤然变冷,地球表面在高纬度地方,或地势很高的山上,发生了冰川,它进退共有四次之多。当其形成时(冰期)陆地负担重而降低,相对的海面随之扩大;当其后退时(间冰期)陆地荷重减轻而上升,相对的海面亦随着缩小。因为它的进退给予今日地面上的影响是很大的。西伯利亚极北为冰川发源地之一(注四),当冰川南侵阻塞了鄂毕、叶尼塞两河的出路,无法宣泄,便潴成一个大淡水湖,水被迫向南找出路,流经中亚注入咸海、里海泛滥区。现在的土尔阶平原(又称走廊)为其通道(注五)。那时候咸海、里海区虽未直接为冰川所覆盖,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气候的剧变,雨量增加而蒸发又减少,水量大增遂告泛滥,更向西和黑海相连。本来里海、黑海同为古地中海的一部,包括现在的地中海在内,到第三纪始分开。里海和黑海完全脱离关系是在第三泛末了,不过到冰期水大时又沟通。
二、现在的地理基础
西伯利亚低地北部为冰川及近代海洋沉积物,中部为广大的森林沼泽地,南部则为干旱的草原。唯气候严寒,每年冰冻时期很长。当其南面河水解冻,中下游尚为坚冰所封,因泛滥更加扩大沼泽的范围。不仅森林开发不易,连通行也非常困难。
鄂毕河流贯其上,长三二○○英里(注六)。其正源卡顿河与比雅河都源出阿尔太山。源于我国新疆北部之伊尔齐斯河为其最大的支流,且于途中纳有伊什穆河与托波尔河,然后汇入鄂毕,会流处拔海仅二百英尺。此后鄂毕河便声势浩大,计划中之水闸拟修在伊尔齐斯与鄂毕交会以后的地方,也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前面所提到的乌巴干河便是托波尔上源之一支流(注七)。鄂毕河的右岸尚有许多支流。如开奇河,楚利木河等,皆源近流短,无甚重要,唯楚利木距叶尼塞河仅六英里。
假如将西伯利亚地图倒置(南方在上)来看,很触目的有两根大树似的(是为河流类型的一种)东西,一“根”是鄂毕河,另一“根”就是它的“芳邻”叶尼塞河,长二千九百英里。地理学家常常以它为界分西伯利亚为西部低地与中部高原。叶尼塞的枝干之繁茂比乃邻有过之无不及。这样逼近,计划从它引水到鄂毕河是不成问题的。
既然在土尔阶可以开运河,可以在鄂毕河筑堤坝,又可从叶尼塞河引水。那么大量的水流就来了,流向咸海、可是咸海是不能容受这样大的水量,须得另找出路,否则中亚沙漠又要变成泽国。有了,那就是从前阿姆河(现在为注入咸海的大河)曾经有一个时期流到里海的故道。旧时代的地理学家便认为阿姆河从前是流入里海的。中世纪的旅行家所写的东西,也提到了这一事实。显然是它后来改了方向,入了咸海。这理论终于证实了,发现了一道干涸的河床,由沙里卡密希低陷地通至里海。这是有名的乌兹波伊干河道(注八)。在十六世纪时,似乎还有水从阿姆河流经乌兹波伊,可是在到达里海之前就已完全蒸发完了。十八世纪时,彼得大帝得到这个情报,想让阿姆河回到它的故道通到里海,以便沟通俄国和中亚诸汗国之间的贸易。便派了使团去交涉,这个使团不但未能完成任务,而且全被汗王杀光了(注九)。此后,阿姆河与乌兹波伊干谷经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和地形学家加以研究,完全证实了。
如果将来计划实现水从咸海又流到里海,可以得到另外一个大的收获:就是里海的水每年要蒸发掉三英尺半(注十)。这损失伏尔加河只能弥补它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十九为降水量所弥补了(注十一)。尚差百分之十一,就是说里海水面日形降低的威胁,可以获得解决,甚至可以因之升高。
中亚低地因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气候很干燥,冬夏气候变异特大。有阿姆、锡尔两大河注入咸海,能引水灌溉的地方,多变为绿洲,此外尚分布有许多小河与小湖,那些小河走得不远便为沙漠所吞没。在当地流行一句俗语,“水止到那里,土就断到那里”。大沙漠有三,在阿姆河与里海之间叫做卡拉沙漠;位于阿姆、锡尔两河之间的为基悉尔沙漠;锡尔河的东面有一个饥饿沙漠。这些沙漠土质都是很好的,只要有水,便可变为肥美的绿洲。
中亚是最古老的灌溉农业区之一,灌溉水道的古老,可由土层的厚度判断出来,这土层是由灌溉田野的水中底沉泥及所施的肥料所积成的。据估计,照现代的耕种方法,每年增加泥层厚度约为千分之一公尺(一厘),有些灌溉的绿洲中,其泥层厚达四公尺(四千厘)。那就是告诉我们已有四千年的灌溉历史了(注十二)。
三、经济发展的需要
西部西伯利亚的东南边缘上的库兹涅茨煤矿为苏联最大的煤藏区,五倍于以前号称“煤乡”的顿内茨,二倍半于英国的总煤藏量。据估计有四千五百亿吨以上,为现在全世界每年用煤总量的三百倍(注十二)。早已利用西伯利亚铁路与玛格尼托哥尔斯克之铁矿联合成为一个大工业组合。煤斤与铁砂对流,使两地都成为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在西伯利亚铁路与鄂毕河及其支流交叉的地方全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或交通枢纽。四周则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或牧场,这是与乌克兰齐名的谷仓(注十四)。往北走便是近十万方英里面积的森林,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谈到中亚区的经济发展,要包括苏联中亚五个共和国——卡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土谷曼、和吉尔吉斯。因为这是一个大的经济区,虽有其统一性和特殊性,但就整个苏联经济发展的计划来看,是以最适合的条件去发展的,绝对没有削弱区与区之间在地理上的劳动分工。
卡萨克就面积而论,在苏联十六共和国中仅次于苏俄而居第二。它的国民经济原本以畜牧为主要部门。但由于近年许多矿藏的发现,工业突飞猛进。在卫国战争期间已变为苏联重要兵工厂之一了。它有煤、铁、铜、铅、磷、钾、石油、铬、镍等各色各样的矿产,这情形恐怕只有乌拉尔能够与它匹敌(注十五)。因灌溉事业的发展,农业也随之兴起。如甜菜虽为其新作物,却以每公顷六十吨的收获量打破世界纪录(注十六)。
乌兹别克位于卡萨克之西南。它拥有锡尔河上游——费尔干纳河谷,塞拉夫善河所灌溉的绿洲,及阿姆河下游。总共灌溉面积,比之其他四个共和国全部灌溉面积的总和还要大。在乌兹别克种植棉花已得到很大的成就。集体化、机械化、灌溉工作三种工程合起来,使每年棉产量为革命前的三倍。革命前俄国工厂所用的棉花,约莫一半是国外输入的;今天苏联所出产的棉花,已能自给自足,而在这出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的乌兹别克,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注十七)。
塔吉克的国土大部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之上。无疑的它是一个山国,在许多平行山脉中夹有许多地势很高的河谷。就在山坡上辟有麦田和果园。山地牧场畜有全苏著名的优良羊群(Hissar Sheep)和马(Lokai种和Karabai种)。能灌溉的山地则种了棉花,而且种的是长纤维的埃及棉种。在它国境西南流着一条瓦赫希,是阿姆右岸最大的支流,在这河谷中曾进行了伟大的工程,现在已有很大的一片面积经过人工灌溉,且可种棉花了。这是塔吉克最丰饶的农耕区。河谷人口正在迅速的增加;大量的山间居民,已由帕米尔走下来,定居在这河谷上。
土谷曼是中亚诸共和国中最贫瘠的一个。大部分地方是给卡拉沙漠占据了。然而它享有阿姆河的中游及下游的一部,人们便尽量利用它与沙漠搏斗,将沙漠变成棉田;或用风车吸取地下水源来浇地,这种景观有“沙漠荷兰”的风味;或掘成深沟,在深沟里种植谷物和菜蔬。在其国境的西部里海沿岸有丰富的盐类,地下蕴藏有石油,现都大量开采。
吉尔吉斯也是一个山国,几全给天山占据了,而且大部地方是终年积雪的高山。因为它的地势高,仅享有几条河流的上源,在河谷里筑了新的灌溉系统,种有新的经济作物,如粗麻、甜菜。织麻、制糖的工业也伴着起来。小麦面积很大,年有余产运到其他诸共和国。在它的东部最近发现了煤块,亦已开始采掘。
总之西部西伯利亚和中亚细亚的经济发展,都在高速度的进展,都有鲜明的远景。不过前者是需要如何整治鄂毕河,控制其泛滥,排除其沼泽的水,以便推广农牧,开发森林富源。后者是如何迫切地需要着水,在中亚每一寸土每一个人时时刻刻为争取水源与沙漠进行剧烈的斗争。只要有水什么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同时两地的出产,也是彼此之间所急需交换的。比如西伯利亚的木材、粮食与耕种机器是中亚所渴望的。中亚许多经济作物和其他工业产品又是西伯利亚所向往的。为此必须另谋交通路线的开辟,显然现有的土西铁路或另筑铁路都是无法全部胜任的。如果西伯利亚河流改道计划能实现的话,则不仅两地水的问题(一多水、一缺水)可以解决,物资也可交流了。更可因进一步的经济开拓加速社会发展的速度;社会的进展,又可提高经济发展的效力。
四、社会组织的性质
马列主义科学确定下列最重要的法则,即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由低级过渡到高级,历史发展的速度也就加快。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新的上升阶级的人们,愈是积极参加改造现存世界,则愈加速历史的发展(注十八)。
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方式。为要使社会能够生存,必需要有劳动工具和能够使用工具的人。而这便是所谓生产力。生产力——这不是自然的赐予物,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生产力表现人类驾驶自然力的权能的尺度,表现人类对于自然对象的关系。生产力是表现着人们对于被利用来生产物质财富的自然对象和自然力的关系。它们是社会生产的一方面。社会生产的另一方面便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人们的生产关系。
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是基本生产手段的所有者,在他手里掌握着一切经济杠杆来组织生产和消费。代表全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决定全国经济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基本力量(注十九)。
社会主义社会离开计划是不可想象的。其国民经济之需要计划,如同人们之需要最迫切的生活必需品一样。列宁曾说过:“如果没有计划的国家的组织管理千百万人民在生产和生产品的分配的事业中严格的遵守统一的定额,社会主义则是空谈”(注二十)。苏联社会主义计划是在科学的了解社会主义经济法则的基础上制定的,它有巨大的组织和动员的力量,它以鲜明的远景武装新社会的建国者,并组织劳动大众为达到建设共产主义目的而斗争。例如一九三九至四○年,乌兹别克集体农场的农民自动在不能相信的短时期内开掘了费尔干纳运河,这是苏联最大的灌溉工程之一。运河头一段长约一百七十英里,在六星期内完成。约莫有十六万人参加这一工作,这产生了一种无可比拟的热诚。
“一切问题都包括在人的身上,”苏联人民说,“只要他在一种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和科学的方法上向沙漠或北极前进的时候,他就可以把它变成一个绚烂的花园和有用的土地。”(注二十一)
二十余年前中亚人民的生活和铁木儿时代或成吉思汗时代差不了多少。但自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短短的二十余年的历史走了过去多少世纪所不能走的路。
自从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根本改变了落后的俄国所处的地球的面貌。河流被改变了;荒地被改变成肥土了;地下富藏被开发出来了;以前人迹罕至的地方,出现了大城市和新工厂。这种人类社会空前的繁荣——这便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产物。土地、气候、富藏、水道和动植物界——全部自然界,在社会主义之下,都开始为劳动者,为全体人民服务了。这个改变的基本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组织(注二十二)。
总结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正面的,是肯定的。
从这里给予我们新中国一个很大的启示,对于建国前途增加了无限的信心。目前新中国的政权已掌握在人民自己手里。他们将毫不迟疑的循着苏联所走的道路飞步前进。他们将要动员占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类劳动力,迫使自然来适应自己的目的,统治着自然,来建设新中国。他们将要粉碎以前“中国民穷财尽”、“地大而物不博”的陈腐理论。相反的他们将要带来空前的繁荣。
注一:见J.S.Gregory:The U.S.S.R.P43称高原。
见G.B.Gressey:
The Basis Of Soviet Tsrength P.88称平原为中亚低地区之一小区。
注二:见陈兼善著:古地理学页四根据放射能物质计算各时代之地球年龄
表。
注三:见G.B.Gressey:The Basis Of Soviet Strength P.213
注四:太麦尔半岛为冰川发源地之一。
注五:为西伯利亚通中亚之走廊,见同注三P.92。
注六:全河流域能航行之河道有一九,二○○英里;见同注三。
注七:见一九四九年莫斯科出版中学用地图册。
注八:见米海洛夫著陈原译苏联新地理页三七四。
注九:同注八
注十:同注八页一三八。
注十一:见G.B.Cressey著张印堂刘心务译:亚洲之地与人页二七六。
注十二:同注八页三六○。
注十三:见焦敏之著苏俄地理基础页二○七。
注十四:见东北书店印行苏联新五年计划页三十一。
注十五:见同注八页三九四。
注十六:见同注八页三八三。
注十七:见同注八页三五九。
注十八:见三联书店出版契尔尼克著马宾译苏联工业发展的速度页一。
注十九:同注十八页二十三。
注二十:同注十八页二十七。
注二十一:朱海观译亚洲苏联页一五。
注二十二:见毕去根著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