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知识青年的贴心人——记上海在黑龙江插队干部刘生才烈士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4-03
第4版()
专栏:

知识青年的贴心人
——记上海在黑龙江插队干部刘生才烈士的事迹
党的好干部、知识青年的贴心人、原上海市粮食局去黑龙江插队干部刘生才同志因患肺气肿等病,经医治无效,不幸于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四日在黑龙江逝世。这个不幸的消息传到上海以后,曾与刘生才同志朝夕相处、并肩战斗过的战友,都禁不住热泪夺眶。人们悲痛地说:“老刘生前热情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为我们作出了好榜样,他那种一心为革命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一九七○年四月,刘生才同志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的教导,满怀革命豪情,来到黑龙江逊克县车陆公社利民大队插队锻炼。几年来,他带领上海插队知识青年,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刘生才同志用自己的模范事迹,批判了孔老二一伙“学而优则仕”和林彪一伙“变相失业”的反动思想,实现了他生前“哪里最艰苦,我就应在哪里战斗”的钢铁誓言。
心在边疆 热爱边疆
每年四、五月份,在黑龙江是风沙最大的时候,也是春播最好的季节。刘生才一到农村,就坚决要求到劳动强度较大的播种箱上去工作。当地的领导同志看到老刘已年过半百,担心他刚到边疆,干这样重的活吃不消,就劝他先好好休息几天,适应一下北方的气候再干。老刘诚恳地说:“你们的意思我理解。但我是来接受再教育的,哪里活最紧张,我就应该到哪里去,这正是锻炼人的好机会。”他立即投入了火热的生产劳动,不论白天夜晚,刮风下雨,只要拖拉机在原野上奔驰,人们就能看到老刘随着红色播种箱来回奔波。
几年来,老刘牢记毛主席关于“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教导,总是和贫下中农、知识青年一起劳动。无论是春季播种,夏季铲地,秋季抢收、脱粒、送公粮,还是管食堂的菜地、做杂活,他样样都抢着干,哪里最艰苦,哪里最紧张,老刘就出现在哪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有力地批判了叛徒、卖国贼林彪和孔老二轻视体力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剥削阶级思想。
刘生才同志战斗在边疆,热爱边疆人民,急边疆人民所急。一九七二年,老刘因病返沪治疗,当他听到自己所在的大队遭到大水灾时,就不顾病体未愈,决定马上返回黑龙江,投入抗灾自救的斗争。家里人劝他等身体好了再回去,老刘坚定地说:“现在那里有困难,十分需要我回去,我怎能留在家里呢?”他简单准备了一下,就带病返回利民大队。回队以后,老刘虽然经常咳嗽、气喘,他还是和大家一起劳动,为抗灾自救贡献力量。
刘生才同志曾经这样说:“我们在政治上要向高标准看齐,在生活上只要过得去就行了。”老刘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农村的几年中,他生活十分俭朴,和贫下中农、知识青年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从来不搞特殊化。老刘在生活上处处省吃俭用,一条被面用了十几年,破了就补,一直用到了他逝世的那一天。可是,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志,他却经常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拿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有人劝他说:“老刘,你年纪大了,想吃什么就买点吃吃,想穿什么就买点穿穿,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老刘坚决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我是来接受再教育的,不是来享晚年福的!”
教育青年 扎根边疆
插队几年来,刘生才同志遵照毛主席关于“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牢记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工人阶级的委托,满腔热情地从政治上思想上帮助青年,无微不至地从生活上关怀青年,使青年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知识青年每一次开会,老刘都要参加。他经常找知识青年谈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一次,有个知识青年在搞代销员工作时碰到一些困难,就想打退堂鼓。老刘知道以后,马上找这个青年谈心。在老刘的帮助和教育下,这个青年认识到做代销员工作的重要意义,决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由于老刘很关心知识青年,所以,青年们有什么事情,总是喜欢找他商量。
老刘经常带病步行几十里,去看望上海知识青年,传达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鼓励知识青年扎根边疆干革命。他对知识青年说:“只要对革命有利的事,我们就要多干;只要是对革命不利的事,我们就要坚决抵制!”有一个时期,在少数知识青年中产生了一股“返城风”。有个青年想利用自己与个别干部的私人关系,要党支部开证明,同意他离开农村到城里去工作。老刘知道后坚决不同意。他配合当地干部做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帮助广大知识青年坚定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
老刘十分关心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重视运用革命文艺这种形式,对知识青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尽管他年纪比较大,还是和青年们一起,积极组织文艺活动,丰富知识青年的文化生活,用革命文艺占领农村业余文化阵地。老刘经常为搞文艺活动费心奔忙,有时工作到深夜。他组织知识青年排练《金训华之歌》小话剧等节目,热情歌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革命的新生事物,深入批判孔老二一伙的“学而优则仕”等反动谬论,帮助青年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在生活上,老刘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知识青年。他看到食堂里缺少放馒头的用具,就割来柳条,编了许多筐,交给食堂使用。在农活繁忙的季节里,食堂人手少,有时忙不过来,老刘不顾自己身体有病,清晨三点多就起床,到地里摘豆角。早饭以后,他又和大家一起出工。一九七二年,当地因受灾歉收,食堂缺菜,老刘主动拿出自己节余的钱,给食堂买菜。知识青年生病了,老刘总要去探望。因此大伙只要提起老刘,都亲切地说:“老刘是我们政治上的好老师,工作上的好参谋,生活上的贴心人。他象父母一样关心我们知识青年。”
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刘生才同志身体一直不大好,当地的党组织、贫下中农和下乡知识青年都十分关心他,多次劝他抓紧治疗,他都以种种“理由”婉言谢绝了。老刘一心想的是党的事业,想的是革命工作。他常对人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发一分热,放一分光!”虽然肺气肿等病日益加重,他仍然坚持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
去年七、八月间,老刘插队的地方又涨水了,尽管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提前筑了堤坝,但由于水位不断猛涨,堤坝还是被冲开了缺口。全村男女社员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抢险斗争,好多青年跳入缺口。老刘看到情况紧急,他不顾自己发烧到三十九度,毅然跳下水去,和青年们共同战斗。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劝他说:“老刘,快上去!”他却说什么也不肯。后来,好几个人一起,才把他推上岸来,可他马上又投入了紧张的运土劳动。这时,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贫下中农把老刘抬上马车,硬要他先回队休息。但隔了一会,他又跑回堤坝,继续参加战斗。
老刘在病情日益恶化,行走已经相当困难的日子里,还念念不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收割黄豆时,老刘总是起得很早,有的同志问他:“你这样早起来干啥?”老刘回答说:“我走得慢,割得慢,如果再晚点起来,还能干啥活呢?”许多同志关切地说:“我们大家只要多使一把劲,就把你的任务完成了。”他却说:“我虽然割得少,但割一垄,就少一垄。”贫下中农、插队干部和知识青年都不让他下地干活,老刘看着丰收的年景,怎么也不肯休息。为了减少弯腰引起气喘,他自己做了一个夹子,又下地干活来了。他对同志们讲:“多捡一颗豆,就是为国家多交一粒粮。”人们感动地说:“老刘真是革命的老黄牛!”
去年秋天,老刘的病越来越重,当地党组织、贫下中农、知识青年和插队干部,都催促他到县医院或回上海治疗,可是老刘总是百般推辞说:“当前农活很忙,正是秋收,不要为我一个人耽误了生产。”当贫下中农准备好马车,送他到县医院去时,他又说:“现在脱粒、送公粮紧急,要用马车,等我病好一点自己去。”卫生员为他打针,他坚持不肯多用针药,要把针药留给贫下中农用。在病危卧床不起的时候,老刘仍想着党,想着革命,要求在他床前参加最后一次党支部会议,对利民大队一九七四年的规划提出了建议。
去年十二月四日凌晨,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刘生才同志,与我们永别了!许多贫下中农含着热泪对着他的遗体说:“老刘呵!你真是把整个心都交给咱利民大队了!”已经买好车票准备回上海探亲的六名知识青年,都退了车票,守在老刘的遗体旁。正在外面进行征兵体检的知识青年,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连忙赶回来,最后看望了老刘一眼。当老刘病危时,中共逊克县委派出干部和医生,专程赶到利民大队探望他。老刘逝世后,车陆公社党委连夜给上海有关组织拍了电报,并举行了追悼大会和安葬仪式。
根据刘生才同志的生前表现,中共上海市委、市革命委员会追认刘生才同志为革命烈士。刘生才同志虽然不幸逝世了,但他那生命的火花放射出的灿烂光辉,他那革命的战斗的先进事迹,将永远激励着人们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奋勇前进!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