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上海工业在恢复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1-17
第2版()
专栏:

上海工业在恢复中
超琪
一、由萧条到恢复
上海曾被称为我国经济的中心,除东北外,全国机器工业的半数集中在上海。全国纱锭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全国织布机的百分之六十四,全国毛纺锭的百分之八十,全国缫丝工业的百分之六十,全国卷烟工业的百分之七十,全国面粉工业的百分之三十八点五也集中在上海。手帕、橡胶、制药、铝器、搪瓷、热水瓶等工业,也大都集中在上海。上海有大小工厂一万二千余家,有百余万具有长期革命传统的工人。可是经过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的搜刮和摧残,到解放前夕,上海的经济已是奄奄一息了。如三十六家造纸厂,已有一半停工,一百十三家卷烟厂也只剩了三十多家。随着工业的衰落,正当商业也日趋萧条。
那时上海是一个殖民地市场,工业生产必要的原料如棉花、粮食、燃料、橡胶、羊毛等大部分仰给于帝国主义或为其控制的国家,制成品如纱布、毛巾、手帕、搪瓷等亦多输往外国市场销售。上海解放之初,海外交通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匪帮武装封锁,内地交通又横遭国民党匪帮的破坏;加上农村工作一时未及展开,城乡关系受阻,原料缺乏,成本很高,成品难于销售;解放前部分资本家受敌欺骗逃避资金,这时流动资金极端困难;解放之初,部分资本家还不明了人民政府的政策,思想上还有顾虑,因此在生产上表现消极。当时工会工作还未普遍展开,部分工人因受长期的剥削,初解放后不免有若干偏激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除公营企业如中纺公司各厂及重工业处所属各厂,很快恢复生产逐月提高产量外,一般私营工厂(惟碾米业例外)在八月中旬以前始终处于困难状态,甚至某些工业开工率还在衰退着,如钢铁炼制业,七月份开工率为百分之四一,八月份减至百分之二八;纺织用品产量由百分之六四,减至百分之二五。八月份因电力供应减少,少数纺织厂每周仅开一天工。
人民政府一开始就执行了恢复与发展生产的方针,从各方面尽力帮助私营工商业解决困难;革命战争飞速胜利发展,新解放区迅速扩大,因此上海工业生产自八月下旬即开始结束萧条衰退而转入平稳发展的新阶段。到十月底止,占上海工业比重最大的棉纺工业中,五十七家私营纱厂已有五十二家复工,七月份一般厂子的实开纱锭占其全部设备的百分之七二·九,八月底增至百分之八十,平均每周开工已从三天三夜增到四天四夜。有的已恢复到六天六夜的最高生产率。全市六五三家染织业中,开工者已由七月份的一九五家,增到十月份的五二二家,三一九家内衣业中,复工生产者已自九月份的百分之五○,增到十月份的百分之六十,七九○家机器业,由七月份开工一五八家,增到九月份的六九九家,八四四家针织业中,开工者自七月份的三三七家,增到十月份的六五三家,医疗器械及碾米业则全部开工。
二、克服困难的具体措施
在渡过难关,走向恢复与发展生产的道路上,上海市人民政府本着四面八方的正确政策,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措施:
(一)为了从根本上摆脱上海经济对帝国主义的依赖,在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上,饶漱石同志代表中共上海市委会提出执行六大任务的正确方针,号召全市人民积极支援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有计划地疏散人口和实行部分学校工厂内迁;改变今后上海生产方针与发展方向;动员大批中共党员、干部与工人下乡;发展内地交通,鼓励城乡物资交流;实行节衣缩食,克服困难。这些都受到全市人民热烈拥护,获得显著的胜利。国营中纺公司各棉纺织厂,为适应广大农村的需要,自八月份起减纺细纱,改纺二十支纱,多织十二磅细布,克服了产销脱节的现象,并逐步改用国棉,少用外棉。解放前四个月,上海所产二十支纱用外棉平均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十月份已减到百分之九点七。全市五家发电厂过去所用的燃料,有百分之七十八是外来的柴油和燃料油,百分之二十二为煤斤。在反封锁斗争中,政府贷款扶助发电厂改装机器,全体职工又发挥了极大的创造性,改烧油为烧煤,到十一月份,用煤量已占百分之九六点三,用油量仅占百分之三点七;发电量则超过刚解放时(五月份)的百分之四八,恢复到本年度最高发电量(三月份)的百分之八○。
(二)正确执行劳资两利政策,提高了职工的政治认识,发挥了资本家经营积极性。为了合理解决劳资纠纷,军管会在去年八月间颁布了“劳资争议处理程序”及“复业复工纠纷处理暂行办法”两草案,使劳资双方明确了调解争议的精神和具体步骤,由劳动局统一调解与仲裁劳资纠纷,防止了处理中的无政府状态。信和纱厂拥有一千九百个工人,当解放初期,资方对发展生产没有信心,不愿改善行政管理,并于九月中旬以精简为名,要求裁减五百职工。后经劳动局调解,工人从长远利益出发,主动照顾厂方困难,提出轮流停工及改用中白粳代替头等籼米发薪等办法,减轻资方负担,并保证在两个月内协同厂方把廿支纱产量提到○点三五磅(十小时)。于是资方态度改变了,和工人一起争取改每周开工六班为十班。为使劳资关系步入正轨,政府又于八月间协助工商联合会解决了许多具体困难,如改组旧同业公会,开办训练班,帮助他们了解政策,以解除思想顾虑。
(三)政府本着公私兼顾,发展生产的方针,积极扶助私营企业。从六月到十一月,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曾给全市公用事业贷款七百一十五亿六千二百八十九万元,使公营企业所用动力很快恢复,创造了恢复生产的前提条件。对私营企业的贷款,半年共达一千四百七十三亿六千零三十八万元,在帮助解决流动资金的困难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上海市花纱布公司除负责供应中纺各厂的原料并推销成品外,又用以棉易纱的办法,向私营纱厂配棉三次,配出皮棉六万五千九百七十二市担,换回各种棉纱一万二千三百六十件,前后受配工厂共八十六家。该公司又团结私营工厂组织联合购棉委员会,赴各地收购原料。当私营纺织厂资金困难,成品滞销时,该公司又以适当的价格收购成品,调剂市场供求。在重工业方面,由于政府大量配工、定货,公私营工厂恢复尤快。
(四)恢复城乡贸易,沟通内外交流。为了扩大原棉供应,政府准许自备外汇棉花进口,免除棉花进口税;并公布纱布特许出口办法,以推动纱布外销。当敌人实行封锁的时候,团结进出口商积极进行了反封锁斗争,一方面展开对苏贸易,另方面组织与奖励出口商绕道青、津出口,同时争取直接进口。在对内贸易方面,政府发动职工们积极抢修和打捞船只,并把所有木船、轮驳等小船组织起来,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铁路运输亦迅速恢复。现在上海的工业品已能流向东北、西北、华北、中南等地市场,和各地互相交换物资,上海粮、煤、棉等必需物资的供应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缩短了工业品与粮食比价的反剪刀差额。
三、目前存在的困难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基本形势已经好转。当然目前还是有困难的,如交通还未完全恢复,城乡经济关系还未正常,敌人封锁还未彻底被粉碎,有些工业品销路尚未打开,有些工业原料还未能充分供给,当前私营企业的流转资金还很缺乏等等。造成资金困难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某些资本家对政府的政策认识不足,在过去和现在若干工厂经营方法有错误,解放前,他们受了国民党的欺骗,不了解人民政府的政策,把资金逃避一空;解放后,他们又看不到革命形势的发展,把当前的物价波动与国民党时的通货膨胀一律看待。在物价波动中,不愿出售存货,反而尽量拆借头寸,囤积物资,因此,当物价一旦回平的时候,囤积的物资赔本了,高利拆借的利息累累,造成资金周转不灵,甚至有些濒于破产。这些都是应该接受的经验教训。
过去的严重困难都克服了,目前的困难更可以克服。资本家必须看到有利形势的日渐增长,在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只要自己努力想出正确的办法,有利因素必然一天天发展,不利因素则将日渐克服。在解决资金困难上,根据上海已有的经验,可以提出下面几点办法:
(一)债权者与债务者双方协商将债款变为债权人的投资,如沪江造纸厂,原资方赔本后,由债权者组织振业银团继续投资,虽因投资金额不多,效果不大,但这种办法是很好的。(二)双方协商之后,将债款变成商品,停止付息,分期还本。如利华烟厂,把十多亿的负债折成卷烟一千一百箱,分十个月还清,使快垮台的工厂能继续生产。(三)组织投资公司或发行公司债。把游资转入生产,投资公司派代表参加管理工厂。这样使需要资金的得到资金,游资也有了正当的出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