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文化大革命推动植树造林大发展 扶余县八年来造林面积达四十一万亩,大大超过文化大革命前十五年造林总面积,已初步形成了风、沙、水、碱综合治理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4-07
第4版()
专栏:

文化大革命推动植树造林大发展
扶余县八年来造林面积达四十一万亩,大大超过文化大革命前十五年造林总面积,已初步形成了风、沙、水、碱综合治理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新华社长春一九七四年四月六日电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吉林省扶余县人民认真落实毛主席的有关指示,年年植树造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八年来,全县造林面积达四十一万亩,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十五年造林总面积多将近一倍。现在,全县已初步形成了风、沙、水、碱综合治理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扶余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三面环江,沙丘围绕,历史上风沙灾害比较严重。解放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从一九五○年起,大搞植树造林,经过十五年的艰苦奋斗,营造起纵横全县的二百五十八条农田防护林带,总长达二万二千里,使二百二十五万亩农田受到保护。但是,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这个县一度砍掉了群众自办的苗圃,有些地方解散了造林专业队,许多较大的风口、沙丘、沟坡无力根治,致使林网不能全部发挥防风保田的作用。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扶余县的干部和群众先后批判了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使植树造林得到不断发展。一九七○年,中共扶余县委组织了一百六十多人的林业复查队,重新踏查风口、沙原、碱地,制订了划类分区、因害设防、风沙水碱综合治理的农田防护林规划。全县有二十五个公社(镇、农场)和三百五十个大队重新兴办了林场,扩大了造林专业队伍,坚持春、秋季节和夏天雨季造林。全县除了专业队伍常年植树造林外,还紧密结合农业生产,抓住宜林季节,集中力量造林。一九七一年秋收结束后,全县出动三万多民兵,带着行李锅灶,来到松花江边,在沿江三百多里长,一至两里宽的大沙带上,造起了三万八千多亩江防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防风屏障。东部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的六个公社,每年春秋两季,广泛发动群众,一沟一坡地植树造林,使千年为害的跑水岭和雨水冲刷的沟坡披上了绿装。一九七三年秋,三条主干公路沿线的十三个公社,出动两万名社员,在长达四百里的公路两侧栽上两行到十行的护路保田林。许多公社在原有农田林网中纵横加带,大造“田”字林。社、队普遍利用荒山荒地建立了用材、薪炭、经济林基地,引进了速生杨、文冠果、樟子松等五十七种珍贵树种。如今,村旁、宅旁、堤旁都绿树成荫。全县最近三年来新造林面积二十九万亩,超过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十五年的造林总面积。
植树造林使扶余县的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年平均降雨量比过去有所增加,蒸发量也有所下降。许多流动沙丘固定了。沙丘脚下的大面积弃耕地已经复耕。一些沟坡地较多的地方,已经控制了水土流失。这些变化给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三年,这个县粮食平均年产量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平均年产量增加百分之六十八。榆树沟公社立新大队沟坡地比较多,过去粮食亩产只有一百多斤。由于坚持植树造林,沟坡植树二十多万株,逐步改变了跑风、跑水、跑土的状况,粮食产量连续大幅度增长,一九七○年跨《纲要》,以后连续两年过“黄河”,一九七三年亩产超过六百斤。
林业的发展,扩大了木材资源,壮大了集体经济,改善了社员生活。现在,全县木材蓄积量达一百二十万立方米,已更新采伐七万多立方米。许多社队修建房屋、畜舍的木材以及烧柴实现了自给。过去这个县不产水果,现在年产海棠、苹果、葡萄等三百二十万斤左右。木材资源的扩大,林副产品的增加,为集体积累了大量资金。扶余镇农林大队在解放前沙丘裸露,风沙肆虐,一片荒凉。解放后,这里先后造林六千三百多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四十。现在,这个大队每人平均有八百棵树,每户平均有十四亩林,林业的总收入达二十多万元。他们用林业的收入购买拖拉机三台,打电机井十眼,架设输、配电线路十里长,后勤加工也都换上了机械。穷沙窝变成了林茂粮丰的新农村。
随着批林批孔运动深入发展,一个更大规模的春季植树造林群众运动,正在全县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附图片)
安徽省霍丘县平岗公社红旗大队插队落户的上海、合肥等地的知识青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利用春季造林的时机,在村庄周围栽种树木。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