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文化大革命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大发展 同安县人民在批林批孔中决心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4-08
第1版()
专栏:

文化大革命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大发展
同安县人民在批林批孔中决心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
据新华社福州一九七四年四月七日电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福建同安县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发展。这个县的人民为了改变“水缺土薄,十年九旱”的面貌,坚持劈山建水库,凿岩开沟渠,筑坝拦溪水,围海蓄淡水,初步改变了全县的干旱面貌。现在,全县已兴修起中小型水利工程四万一千多处(总蓄水量达一亿二千多万立方米),灌溉渠道二千九百多里,抽水机站和电灌站二千零九十三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三十三万二千多亩,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一以上,有百分之六十一的耕地实现了旱涝保收。一九六九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量跨《纲要》。一九七二年平均亩产量达到九百八十二斤,粮食总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一,比解放初期增长二点三倍。去年在遇到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仍然获得较好收成,花生、大豆、甘蔗等也得到发展。
同安县地处丘陵地带,雨量较少,水源缺乏。解放前,全县二十九万七千亩耕地,仅有五万多亩靠自然水灌溉。劳动人民长期在沙包地上,种着“望天田”。由于生活贫困,不少人被迫离乡背井。解放后,同安县人民依靠集体力量,积极兴修农田水利。但是,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还不能摆脱干旱威胁。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县的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全县深入开展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为了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县领导成员带领一支由六十多名贫下中农、技术人员和干部组成的“三结合”调查队,对全县的主要干旱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寻找战胜干旱的办法。新店公社地处沿海,过去是“种甘蔗生蚜虫,种红薯不长藤,种花生不结仁,种水稻没收成”的干旱地区。在学大寨运动中,这个公社的干部、社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因地制宜,兴修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地面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基本上解除了干旱威胁。县领导认真总结了群众的抗旱斗争经验,并根据全县不同地区的特点,订出了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使全县出现了群众性兴修农田水利的高潮。
同安县在水利建设上,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抓紧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又重视骨干工程的兴建和配套,为实现全县农田旱涝保收打下了基础。
在当前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全县人民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水利建设的成就,批判了叛徒、卖国贼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攻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他们决心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业生产,以实际行动来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