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从路线斗争看“教育质量问题”的争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4-14
第3版()
专栏:

从路线斗争看“教育质量问题”的争论
持续了几年的争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这个问题在广东省茂名市一中争论了将近五年。每当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迈出新的步伐,旧教育制度受到猛烈冲击的时候,争论就激烈起来。
一九六八年秋,工人阶级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登上教育领域斗、批、改的舞台,打破了知识分子长期独霸的一统天下,学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多数人为工人阶级领导教育革命这个革命的新生事物拍手叫好,但也有人认为:“这样下去,教育质量很难保证。”
一九七○年秋,广大师生在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指引下,办起了小工厂和小作坊,又在小农场里开展各种科学实验活动,还经常下厂下乡接受工农再教育,把学校课堂同社会课堂结合起来。这时,又有人吹冷风说:“进进出出学不好基础知识,叮叮当当提不高教育质量。”
工农兵上大学这个新生事物的出现,也在学校里引起了一场争论。有的人说,这样一来,高等学校选不到拔尖人才,中学学生无心钻研教材,会造成“中学无动力,大学无质量”。个别教师甚至提出要“严格执行留级制度,以保证教育质量”。
面对这些情况,学校党支部认识到:对于教育质量问题的争论不解决,就不能坚定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路线,搞好学校的教育革命。他们多次组织师生讨论这个问题。但常常就事论事,没有触及这场争论的实质,大家的思想并没有真正统一起来。
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去年九月以来,茂名市一中党支部和驻校工宣队积极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战斗号召,认真贯彻党的十大精神,开展了对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和孔老二反动思想的批判。他们带领师生紧紧抓住孔老二要“复礼”、林彪要复辟这个要害问题,抓住教育为哪个阶级服务、走什么样的办学道路和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等根本问题展开讨论,并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后的茂名市一中,作了全面的本质的比较。大家从许多典型事实的对比分析中,终于看清了持续几年的所谓“教育质量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革命与复辟的斗争。
提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茂名市一中的教育质量,人们首先想到当时被称为“一中的骄傲”、全校首屈一指的“高材生”。这个学生在校学习的几年时间里,一直被当作“攻北大、攻清华的尖子”来重点培养。在“升学第一”、“成名成家”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毒害下,这个贫农子弟成了一个未老先衰、骨瘦如柴的“小老头”。他满脑子“学而优则仕”思想,高中毕业后,因为没有能升入大学而跌进了资产阶级泥坑,成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牺牲品。
从这个“高材生”的遭遇,人们又联想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培养出来的另一个学生吴卡沙。这位红卫兵战士,在学校一直坚持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积极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各科文化知识也都掌握得好,成为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一九七三年,他高中毕业后,第一个坚决要求“到广阔天地去安家,上山下乡干革命”。半年多来,小吴在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迅速成长。他被群众推选为生产队长,还担任了团总支副书记,出席了全市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和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通过这两个典型对比,教师们得出一个共同结论:“两条不同的教育路线,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果。”
在革命大批判中,他们又从比一人到比一片,从比一点到比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比学生同工农相结合的热情和决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全校一千一百多名城镇高中毕业生,除极个别有特殊原因外,都高高兴兴地奔赴农村,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现在已有不少人入了党、入了团,有些人被提拔到县、社、队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而文化大革命前的毕业生,有些从农村来的不愿回农村;原来住在城市的不愿到农村去,已经去农村的也不安心在农村。
二比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学生大都是在书本上学知识,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和定理,理论脱离实际。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的学生,坚决走开门办学的道路,进行社会调查,开展革命大批判。通过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比学生健康水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学生有“四多”:近视眼多,肺病多,神经衰弱多,因病退学、停学的多。一九六二年招入高中学生一百八十名,毕业时只剩下八十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身体不好而留级或辍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由于经常开展军体活动和参加生产劳动,增强了学生体质,全校没有一个学生因病停学,患近视眼的也比以前大大减少了。
德育,智育,体育,无论从哪一方面比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后的茂名市一中,真是两条路线两重天地!面对这一连串的事实,使人们想起许多问题:
为什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刘少奇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把学生引向“读书做官”和成名成家的死胡同,今天叫嚷教育质量低的人,那时却不说教育质量差;现在学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积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斗争中茁壮成长,他们却大叫“教育质量下降”?
为什么旧学校引诱学生脱离工农,脱离劳动,“两耳不闻校外事,埋头只顾死读书”,既不知道农民怎么种地,也不知道工人怎么开机器,今天叫嚷教育质量低的人,那时都不说教育质量差;现在学生广泛接触工农兵,在三大革命运动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却大叫“教育质量下降”?
为什么从前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用“分数”、“留级”“勒令退学”等一套办法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今天叫嚷教育质量低的人,那时都不说教育质量差;现在学校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他们却大叫“教育质量下降”?
这些问题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对教育质量问题,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尺子”。无产阶级的教育,在地主资产阶级看来,当然是处处不顺眼;对于地主资产阶级的教育,在我们无产阶级看来,就是糟若秕糠。语文科组有的教师指出:“两千多年前的孔丘办教育,拿着一个‘礼’字作标尺来衡量学生:凡是死心蹋地为复辟奴隶制奔走,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就被称为‘贤人’;凡是敢于脱俗破格,希望学稼、学圃的,则被斥为‘小人’。林彪接过了孔老二这把‘尺子’,对于那些死心蹋地为他篡党夺权效劳的死党,就吹捧为‘天才’、‘超天才’、‘全局之才’;而对于积极投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红卫兵,却进行恶毒攻击。林彪一伙诋毁无产阶级教育,否定无产阶级教育革命中涌现的新生事物,就是妄图恢复旧的教育制度,复辟资本主义。”
在批林批孔中前进
为了进一步认清“教育质量问题”这场争论的实质,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坚持革命,反对复辟,就必须深入批林批孔。仅仅两个多月,全校就召开了二十六次批判会,出了二十多期大批判专栏,写了九百一十多篇革命大批判文章。
在批林批孔中,师生联系教育领域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狠批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利用教育这个工具,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狠批林彪和孔老二宣扬“生而知之”的唯心论的先验论,诱使学生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鄙视工农群众的无耻谰言,坚持开门办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狠批孔孟宣扬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批判,使广大师生更加认清了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满腔热情地支持无产阶级教育革命中涌现的新生事物,进一步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学校的教育革命呈现出生气勃勃的景象。
拖了四、五年没有办好的小工厂,不到半年就搞起来了。小农场迈开了新的步伐,四十多亩土地,搞成了田园化。学校兼办的红医班,向厂矿和农村输送了一批既有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又有一定医药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厂校、队校挂钩进一步健全了,各种形式的开门办学和教改活动搞得热气腾腾。学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的热情更加高涨,全校学习马列著作小组增加到七十六个,坚持定期学习的有五百多人。学生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热情更高,决心更大了。这个学期刚开学,高二(9)班学生就一马当先,贴出了决心书,表示要坚决同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毕业后高高兴兴上山下乡,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现在人们谈起教育质量的问题,认为尽管今后的斗争还有起伏,但无产阶级教育制度必将在斗争中更加巩固和发展。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