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小戏也要塑造好工农兵的英雄形象——评华北地区文艺调演的几个小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4-24
第4版()
专栏:

小戏也要塑造好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评华北地区文艺调演的几个小戏
北京航空学院 杜钢
华北地区文艺调演中,演出了一批小话剧、小戏曲。这些小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我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如同一朵朵小巧而美丽的鲜花,竞放在百花园里,使社会主义文艺舞台更加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根本任务是塑造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小戏的创作同样如此。如何抓住小戏的特点,塑造好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是小戏创作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在这方面,华北地区文艺调演中的小戏,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
要塑造好小戏中的工农兵英雄形象,首先要写好矛盾冲突。这就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抓住能揭示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实质、能反映我们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并使之迅速激化,让英雄人物处于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刻画出他们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路线觉悟和性格特点,从而在政治上和艺术上给人以强烈的教育和感染作用。
小戏由于篇幅短小,要写好反映生活本质的矛盾冲突,就必须对情节结构作高度的集中和提炼。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不能缓慢推进,而要使主要英雄人物一出场就处于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只有这样,才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完成塑造好英雄人物的任务。
这次调演的豫剧《划线》,较好地塑造了一心为公的治河土专家郑大伯的高大形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从路线斗争的高度,抓住了本质的矛盾。水利技术员郑大伯高瞻远瞩,主动提出搬迁自家三间房为水渠让路的建议,郑大妈只盘算家庭利益,反对搬迁。皮尺划的是一条开渠的定桩线,思想上却是“划”出了公与私的分界线,从而突出了郑大伯坚持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条红线。这出小戏正是开门见山,紧紧围绕划和不划的矛盾,迅速地展开冲突,通过斗争解决矛盾,鲜明地表现了郑大伯高度的路线觉悟和他那“治河迷”的幽默性格。不足之处是对郑大伯一心治河的力量源泉交代不够,缺少其他侧面的描写。郑大妈的思想转变有些简单。这些都影响了郑大伯形象的进一步丰满。再如小话剧《爆破之前》,也是较好地从路线斗争的高度,抓住了本质的矛盾:矿建工区准备炸开水田和水库附近的山头,辅轨通车,运送矿石;恰好生产队遇到大旱,要火速抢救秧苗和水田;在山头正待爆破时,社员却进入了警戒区。爆破还是不爆破,表面看起来象是工区和生产队谁让谁的矛盾,是夺钢和夺粮的矛盾,实质上则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戏中的主要人物工区主任雷万钧就处在这个“火烧眉毛”、一触即发的矛盾面前。由于这个戏抓住了本质的矛盾,通过巧妙构思,很快把雷万钧置于矛盾冲突的中心,并且让他正确有力地解决了矛盾,因而在短促的时间里,为塑造好雷万钧这个有一定深度的英雄形象,创造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要塑造好小戏中的工农兵英雄形象,必须坚决按照革命样板戏“三突出”的创作原则,集中力量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而不能让主要英雄人物围着一般人物和反面人物转。小戏因为篇幅小,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加需要从戏一开始,就集中精力和笔墨来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对其他人物的描写,只能用省俭的笔墨,以便烘托和陪衬主要英雄人物。
河北梆子《渡口》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红小兵水莲的形象是很鲜明很突出的。原因就是编导者始终把精力用在刻画水莲的英雄形象上。下面我们将全戏分成三段来看:
第一段戏里,水莲到渡口来接爷爷的班,告诉爷爷看了刘庄大队的阶级教育展览。这时,如果让给刘庄大地主扛过长活的爷爷向水莲进行阶级教育,观众的注意力就会转到爷爷身上了。这里作者只是一笔带过,很快转到水莲要做“雄鹰展翅冲霄汉”的内心描写,引出爷爷要考考水莲的一段精彩对唱,寓意双关地点出了水莲不但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撑船的技术,而且牢记阶级斗争,决心“为社会主义放哨”。这样,就为水莲以后的英雄行为作了很好的铺垫,爷爷这个人物则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第二、三段戏是写背筐人上船后,水莲从他反常的行动言语中,产生疑问,进而暗中观察,多方查问,终于迫使敌人露出原形。由于水莲始终处在矛盾斗争的主导方面,步步进逼,主动采取攻势,牵着敌人鼻子走,所以形象鲜明、突出,反面人物仅仅是一种“陪衬”。不足的是有些地方反面人物还是有些夺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水莲的刻画。
二人台《红梅》也是集中刻画了红梅这个人物。从红梅发现卖马者的种种疑点,提高警惕,细致查问,到设计捕捉,逼得盗马贼欲卖不成,欲走不能,最后束手就擒,卖马贼起着一种“陪衬”的作用,红梅的形象也就比较突出。当然,这个戏描写阶级斗争比较简单,因此有些情节和细节的安排就缺乏合理性,不利于塑造红梅这个英雄形象。
塑造好小戏的英雄人物,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一个主要侧面来刻画,同时尽可能多侧面地使人物形象丰满。
首先是要抓准、抓好一个主要的侧面,步步深入、层层挖掘,力求在这个主要侧面上挖得细、掘得深。通过对这一主要侧面的挖掘,使英雄人物的基本面貌得到一定深度的刻画。同时,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在有限的篇幅里进行多侧面的刻画,使英雄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
小话剧《一块钢》歌颂了老锻工达茂林身居钢城,惜钢如金的优秀品质。他从几十里外的地方拣回来一块钢,想打一把新车刀,用来检修高炉。当他发现朝鲁有浪费国家财产还满不在乎的思想时,想到“人的头脑检修更需要”,这就深入一步了。达茂林用过去战争年代缺铁少钢的艰苦事迹,启发教育朝鲁,最后他又通过新来的小徒工,促使朝鲁认识到扔掉一块钢,不仅自己思想错了,也把新工人带坏了。小戏围绕这块钢,一拣一扔,层层深入地展示了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和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两种思想的斗争,比较深入地刻画了达茂林的形象。同时,编导者还注意从另外几个侧面来丰富达茂林的形象。戏一开始,通过要写报道,交代了达茂林高炉抢险,大搞技术革新,实行大协作,炼特殊钢等先进事迹。又通过新工人的嘴,说明达茂林参加过工宣队,受到革命师生的敬佩。通过回忆,说明达茂林在抗战时期,十二岁就冒着生命危险找铁,支援游击队,等等。这样,达茂林的形象就比较丰满起来。当然,由于这出小戏对达茂林的路线斗争觉悟挖得不够深,矛盾冲突也表现得不够激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把达茂林的形象塑造得更高大。
总之,这些小戏,在根据小戏的特点,塑造英雄人物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验。我们相信,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会出现更多更好的小戏,塑造更加高大的工农兵英雄形象,来反映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