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让器乐曲表现工农兵的斗争生活——评筝曲《战台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4-04-24
第4版()
专栏:

让器乐曲表现工农兵的斗争生活
——评筝曲《战台风》
音苑
器乐作品,能否反映社会斗争生活的内容,能否表现阶级的意识和情感,历来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两种思想在器乐创作中斗争的一个大问题,是器乐创作执行什么路线的大问题。毛主席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器乐曲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必然要反映社会生活,必然要表达阶级的思想和情感。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从唯心主义人性论的反动立场出发,鼓吹器乐曲是所谓“纯音乐”、“绝对音乐”,胡说这种器乐曲不能表现社会内容,只能表现人的共有的某种情绪的变幻和对比。这种超阶级的音乐观,是为其欺骗、麻醉人民的反动政治目的服务的。
革命情如火,筝曲创新声。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筝独奏曲《战台风》,有力地驳斥了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的种种谰言。它用筝这一传统的民族乐器,谱弹出了社会主义时代工人阶级斗争生活的一曲战歌。它的创作实践,为民族器乐作品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批判地继承、借鉴民族音乐遗产诸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民族器乐革命,充分发挥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战斗作用,有着现实的意义。
《战台风》这首乐曲,表现了工人阶级为保护国家财产,奋不顾身地跟台风搏斗的英雄事迹和英雄气概。它提炼、选取了典型的音乐材料,从多方面塑造了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是全曲的序引,在筝的高音区弹奏出热情洋溢的快板旋律。这是从火热的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音调,生动地表现出海港码头工人高涨的劳动热情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二段是全曲的中心。音乐开始描写台风突袭,海浪翻滚,接着在筝的低音区弹出沉着坚定、雄浑有力的曲调。这是码头工人英雄气概的主题,它使我们好象看到工人们臂挽着臂地向狂风恶浪冲去,奋力抢救国家财产。这个主题音乐不断变化、发展,同描写台风侵袭、海浪击岸的音乐形象交织在一起。它不是过分渲染那些自然风浪的声响效果,而是突出表现工人们与狂风暴雨英勇搏斗的英雄形象,深刻地刻画出码头工人英勇奋战、无私无畏的豪迈气概。经过与台风剧烈的搏斗之后,“风老虎”终于被驯服了。这时在筝的高音区奏出了优美如歌的慢板,形象地表达了码头工人战胜台风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那悠扬动听的旋律,抒发了工人阶级宽广的胸怀,和对社会主义无限深厚的热爱。最后一段,又出现了热情洋溢的快板旋律,描写战胜台风之后,码头变得更加欢腾热闹、工人们更加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的战斗的情景。
《战台风》乐曲的创作和演出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器乐音乐不论有标题还是无标题,都必然会而且必须要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问题在于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代表什么阶级,反映什么社会内容。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无产阶级的器乐创作,就是要沿着毛主席指出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热情地反映工农兵的斗争生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筝这种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远自战国时代就已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号称“秦筝”。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秦筝逐渐传至全国,在河南、山东、浙江、广东及内蒙古等地区都有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表现技巧,筝艺术已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的一种。但仅仅因袭筝艺术的传统技巧,是不能很好地表现今天工农兵的火热斗争生活的,必须从表现新时代、新生活出发,坚决执行“古为今用”的方针,在传统技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筝曲《战台风》就是从表现主题内容出发,有选择、有批判地继承、借鉴了筝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并以着力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为目的,对筝的表现力作了突破、革新,并从其它民族器乐表现手法中吸取了营养而创作出来的。
为了表现码头工人奋战台风这样气魄宏大的主题,筝这一乐器本身如不加以改造,是不能胜任的。作者使用了一种改革筝。这种改革筝,在保留筝的传统结构的前提下,将十六弦增至二十一弦,并将低音部分改用尼龙缠弦。这样不但扩大了音域(三个八度以上),增强了音量,而且也丰富了音色,为更好地表现音乐内容、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提供了物质基础。然后,作者又从筝的传统的丰富技法中,选择了“快四点”、“加花奏法”、“按音”、“滑音”、“琶音奏法”和“摇指”等这些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段,赋以新的生命力。例如第二段中,为表现与台风激战中的工人英雄形象而使用了“快四点”手法。但传统的单手“快四点”显得气势不足而单薄,作者就创造性地把它发展为以右手弹有持续音的“快四点”来演奏工人音乐主题,以左手配以三度低音扫弦,效果很强烈,既突出了码头工人勇往直前、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又形象地描绘和渲染出他们与台风搏斗的紧张、激烈的气氛。又如第三段,为了表现战胜台风后工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喜悦,大幅度地(几乎是整个段落)应用了浙江地区筝艺的独特技巧——右手“摇指”,并恰到好处地用左手配以“按滑音”,十分出色地创造了在筝上演奏大段优美抒情的歌唱性旋律,丰富了筝的表现力。此外,为了表现台风袭击时的凶暴迅猛,在筝上应用了从低到高、从高到低的大幅度的琶音滑奏,同时大幅度地以左手作柱外琶音的滑奏,并借鉴琵琶的绞弦技法,创造了捋滑筝弦的新手法,这就极为形象、逼真地描绘了台风袭击时呼啸迅猛的气势。
一曲《战台风》,使我们认识到:革命的器乐作品,必须努力反映时代精神,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塑造鲜明的无产阶级的音乐形象,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战斗作用;同时还必须把革命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勇于批判地继承和借鉴民族音乐遗产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才能使之具有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新鲜活泼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样的作品,就能为广大工农兵所欢迎和接受,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